對於那些年,我們一起走過的日子,相較於照片和影片內緬懷,「重遊舊景」也許來得更真切。 美荷樓爭議 美荷樓爭議2025 逾半世紀歷史的徙置大廈美荷樓,經活化後成青年旅舍,內設生活館介紹當年集體回憶,心懷「導遊夢」的Rebecca義務當上了美荷樓生活館的導賞員,舊人遇舊物,說舊事,帶大家翻開已封塵的回憶。 現在,您也可以走進、甚至住進香港昔日的公共房屋,體驗這種道地的草根生活!
- 本港有不少建築活化項目,例如中區警署建築群變成今日的「大館」、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變成「PMQ元創方」,既保留了建築物外觀,亦注入了新的動力,更有部分享譽盛名。
- 1973年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后改称“石硖尾下邨”。
- ),位於香港九龍石硤尾寮屋區清拆後分期重建的石硤尾邨,1954年建成,是香港最早期、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 石硤尾美荷樓青年宿舍最近新開了一間Cafe,環境寧靜舒服,以本土懷舊風情及輕露營風作主題。
- 他說現時的美荷樓生活館,也按照他當年舊居的模樣複製「示範單位」,供參觀人士緬懷1950年代至1960年代的屋邨生活。
因此,要保育及活化美荷樓,就必須在確保建築安全的前提下,盡最大努力保持原汁原味,凡是能保留的一定要想方設法加以保留,凡是能避免重建的就一定不要拆毀,惟其如此,才能維持美荷樓的精神風貌。 可惜,根據當局的規劃,美荷樓將來要傷筋動骨,徹底大變身,加入許多現代建築的元素,美則美矣,但這顯然已不是過去的美荷樓,所謂保育,不知從何談起。 在一片保育聲中,被評為二級文物的石硤尾邨美荷樓活化工程也提上日程。 根據當局的規劃,美荷樓將活化為青年旅舍,不但安裝升降機,原有的石屎欄河還將全部改為玻璃欄河,樓上單位則會打通為雙人房。 美荷樓還將設置接待前台、咖啡室、便利店以及自助洗衣設施等,故部分低層單位也要打通擴大,外牆改換為落地玻璃。
美荷樓爭議: 香港
自2008年起,政府為了平衡文物保育和可持續發展,便提出推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 再計劃過程中,非牟利機構可以遞交申請書,提出不同活化工程建議。 這種方式固然有其可取之處,非牟利機構的參與可以令保育工作有嶄新的觀點,為舊建築注入新生命。 美荷樓爭議2025 但類似於大多的活化計畫,活化後的美荷樓似乎並不能重回大眾眼前,成為日常生活中的建築物。 博物館作為教化和管治工具,館內展覽多以「歷史主義」及「歷史進步觀」的論調進行歷史排序。 「歷史進步觀」則假定歷史必然是向前邁進的,讓大眾相信社會從過去到現在,以至將來都一直在不斷進步。
- 參考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發行的「古蹟展新機II」小冊子(2016年6月製作及印製),頁2、21。
- 於1954年落成的美荷樓,標誌著香港公共房屋政策的開端,在原址設立生活館展示社區歷史、公屋環境以至巿民生活習慣的轉變,深具意義。
- 活化的過程最常見的是加建,活化後經常被批評的是公眾可隨便參觀的地方不多。
- 另外,生活館內亦有搭建出來的場景展覽,如供320人公用的廁所、洗衫洗碗的「水喉房」等,配合超大型黑白歷史照片,一幕一幕將舊日公屋居民的生活重現眼前。
- 美荷樓曾於1970年代進行改裝,擴大單位面積,並加設獨立廁所及廚房設備,而向外面的公共走廊則改裝成為個別單位的露台。
YHA美荷樓青年旅舍自 2013 年 12 月 4 日開始接待 Booking.com 的旅客入住。 住客可於 The Hub 、休閒娛樂區或設有懶骨頭沙發的戶外露台放鬆身心。 YHA Mei Ho 美荷樓爭議2025 House 距離地鐵深水埗站步行 5 分鐘;距離香港國際機場 35 分鐘車程。
美荷樓爭議: 生活體驗館
另外電視機、雪櫃、洗衣機等傢俬電器均無所缺,到後期更有冷氣機,對香港的一般市民,也算是達標了。 已成立了美荷樓旅舍工作委員會監督計劃,成員包括行政委員會管理成員及保育專家。 於後天井位置增設露天休憩空間,為入住旅客及當區居民提供欣賞文娛演出及其他功能的場地,而不影響建築物獨特的H形布局。 計劃重建並鞏固連接兩座大樓的中座結構,並設置傷健人士升降機、消防升降機及新增的公用設施;既保持了建築物的原貌,亦符合現行建築物條例。 美荷樓爭議 美荷樓爭議2025 被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美荷樓,建築風格獨特,高空下望,建築像英文字母「H」,是香港第一代公屋的標誌。
保育與活化是香港近年發展的 熱門話題,當時是用來安置受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影響的災民的。 2013年通過「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計劃被改建成 有129個房間的青年旅舍,更多中文書都在金石堂網路書店。 青年旅舍計劃的設計及建議的用途,包括公屋博物館、展覽場地、多用途室及咖啡室,與建築物的歷史兼容。 旅舍將會提供109間雙人房、九個宿舍、兩個家庭房及四個傷健人士房間。 本港有不少建築活化項目,例如中區警署建築群變成今日的「大館」、前荷李活道已婚警察宿舍變成「PMQ元創方」,既保留了建築物外觀,亦注入了新的動力,更有部分享譽盛名。 美荷樓爭議2025 例如「大館」項目便獲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的卓越獎項。
美荷樓爭議: 評語是如何產生的?
上層則構思改建成為青年旅舍,吸引外地青年旅客居住,以補貼博物館運作。 美荷樓爭議2025 不過,並無民間團體願意營運,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等等亦都拒絕接手,致使美荷樓自2005年關閉後了無寸進。 美荷樓爭議 美荷樓爭議2025 而房屋署亦不願意投資翻修,以鐵絲網將大廈包圍,而大廈狀況亦日差,外牆油漆脫落、設施嚴重損壞,走廊出現多條長達數米的裂痕、地下糞渠爆裂,而且空置單位雜物堆積發臭,情況不堪而想。
美荷樓爭議: 活化有名無實 斷送集體回憶
相遇療癒2本75折,而不是對南韓流行文化的「時評」? 申請機構總部的全球網絡覆蓋80多個國家,增加計劃在國際化的層面,並透過結合文物及旅遊,產生協同效應,吸引旅客到深水埗區。 對一眾文青而言,除美荷樓外,深水埗區內還有另一極富歷史文化氣息的必遊景點——饒宗頤文化館。 該處被冠上國學大師饒宗頤之名,大有文化承傳之意,當閣下步入饒宗頤文化館後,自可感受到其濃烈的文化氣息。 李家超表示,上任後曾來到深水埗,充分瞭解基層市民對改善住屋問題的殷切期盼。
美荷樓爭議: 改建為青年旅舍
無論是當地的居民,或是外國的遊客,都喜歡來到這裡閒逛,欣賞一下這裡的迷人景色。 如果也有興趣想來這裡看看,那麼便不要錯過 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將要為大家的介紹了。 博物館共展出一千二百件展品,由美荷樓舊居民親自口述了四十多個歷史故事,並提供昔日照片和家具一同在博物館展出。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香港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 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美荷樓爭議: 香港天氣
20多名委員看過之後都一致讚好,因為書裏的10多個故事都能引起共鳴。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於1973年成立,擁有超過35年營運旅舍的經驗。 美荷樓生活館展出的照片經悉心設計,令訪客有不同體驗。 展館內展出老香港時代的舊式物品,不少是由美荷樓前居民捐出。
美荷樓爭議: 社會裨益
美荷樓生活館亦重塑了舊時公共廁所、浴室、居民在走廊煮食、婦女以舊式腳踏衣車幫補家計的普遍情況,連同口述歷史個案、舊照片和傢俬等資料,合共展出逾1,200件從160名舊居民搜集得來的展覽品,亦邀請舊居民擔任導賞員。 生活館的展覽讓我們看到一段由五十年代到今天、由徙置大廈到現代公共屋邨、由環境衛生惡劣到持續改善設備的香港公共房屋歷史,當中的前因後果亦清晰可見。 生活館最後以「回顧半世紀以來,政府推出不同的房屋計劃,因應基層至中等收入家庭的經濟能力提供了不同的選擇……這些房屋計劃的質量與當年的石硤尾徙置區實在有天壤之別」作結。 政府為了讓本來會隨著城市發展而消失的歷史得以「有價值」地保留,使持續發展與文物保育之間能取得平衡,而提出保育歷史建築的政策。 政府於二零零八年開始推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資助非牟利機構活化政府歷史建築,為它們「注入」新生命(即新用途),讓具「歷史意義」的建築物得以善用,成為文化地標,美荷樓就是第一期活化計劃的項目之一。
美荷樓爭議: 住宿特色
石硖尾徙置区是香港第一个徙置式的公共房屋,于1954至1963年间兴建,共有29座楼高六至七层的徙置大厦(第8,9,14座采用单幢式设计)。 此外,部分分隔两个单位的墙壁高处,设有长方形小孔作通风之用。 1973年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后改称“石硖尾下邨”。 房委會於1990年決定重建部分石硤尾邨,把殘舊的大廈拆卸,並特別保留其中一幢美荷樓 (41座) 。 該樓是首8幢徙置大廈之一,被古物諮詢委員會列為歷史建築,最終被活化為附設公屋博物館的青年旅舍。
美荷樓爭議: 分享此文:
馬國明進一步闡釋,「歷史的意義本來就是作為過去的記憶,記憶卻有別於回到過去,而是不斷把現在這一刻和過去排列一起」;換言之,回憶就是歷史知識的來源,也是把過去帶到現在的過程。 展覽所帶出的是,雖然五、六十年代生活艱苦,但在居民互助互愛之下,「年關難過年年過」,徙置大廈為居民留住的是最美好的回憶。 正如展覽最後一個展室播放的錄影片段中,前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表示「希望美荷樓能恢復那份香港精神……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香港,物質很貧乏,但精神很飽滿,人與人交往的感情很深,鄰舍互助的精神亦非常明顯」。 可見這些歷史小故事都是經過選擇後,再堆砌成一段充滿舊屋邨情懷的美好歷史回憶。 如果保育歷史建築只是單純出於可以看到、可以懷念的心態,這無疑是讓建築物背後的歷史和回憶慢慢消逝。 可惜,現今香港的歷史建築保育工作重視建築風格,重視打造文化地標,把歷史保育轉化成為一種視覺上的享用(visual consumption),往往忽略了建築物背後的歷史。
美荷樓爭議: 評語
活化建築在保留舊有歷史建築的同時,會加入現代元素,以打造獨一無二的建築物,引起注目。 這種「舊」與「新」交融的方式成為現今活化建築的慣常空間實踐,以塑造出具歷史特色又富時代感的地區性文化地標。 石硤尾美荷樓前身是香港最早期、現時碩果僅存的H形6層徙置大廈,在1954年落成,用來安置1953年石硤尾大火的災民,現時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美荷樓爭議: 開放日
而當中有一位參賽者登場後,就立即奪去全場目光,那就是綜合格鬥傳奇人物秋成勳。 雖然他的氣場非常強大,但其實面對自己的女兒時他就會化身為溫柔的父親。 本港二手樓市氣氛好轉,銀主趁勢加快沽貨,綜合市場資料,2月至今已錄至少11宗住宅銀主盤成交個案,成交價介乎約310萬至4,900萬元。 近日將軍澳日出康城更連錄同類成交,領都套三房單位,放盤約半年,剛以740萬元售出。 美荷樓爭議 配合政府降低新冠肺炎(COVID-19)傳播風險的指導方針,在規範期間,此住宿不接待來自特定國家的顧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