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能夠按照自己的節奏學習並做出明智的決定,而不是從閱讀和傳統講座形式中吸收資訊。 遊戲中,玩家扮演Aqua Republica規劃委員會的成員。 管理難點在於該流域地圖根據行政區劃被一分為二,而玩家只能在下游進行工業、農業或生態服務建造,AI則決定上游鄰居的行動。 遊戲目標是提高收益,並且確保區域發展可持續化,因此要求玩家必須找到方法來應對分水嶺管理中涉及的衝突和權衡取捨。 為學校老師及同學提供評估清單及準則、教學範本、參觀、講座及工作坊;讓學生明白低碳生活的重要性,並鼓勵他們與家人及朋友一起實踐。
- 遊戲玩法:選擇一個節日,趁親朋好友聚會之時,來一個禮物交換環節。
- 嚟緊11月20日將會舉行「樂在零碳」綠色市集,鼓勵大眾培養回收及重用文化。
- 《拯救犀牛》旨在提高人們對犀牛可怕處境的認識,併為基金會的物種保護工作籌集資金。
- 東華大學師生團隊設計「酸鹼」和「刺雞1995」兩個ARG教案。
- 《光之城》是State of Play和 Noodlecake Studios開發的,一款完全由紙、卡片、微型燈和電機手工製作而成的解謎冒險遊戲。
- 一輪抽籤、物品介紹、拍照留念……這遊戲既能為節日聚會帶來高潮與氣氛,它更大的作用,是把大家家中少用的物品來個大挪移,是「物盡其用」的一個環保好方法。
- 結合ARG教學平台,讓推動生態與人文議題的教育工作者能有更豐富的工具,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實境景物,達成教育目標、推廣議題。
花蓮縣教育處田益龍老師指出,「生態環境與人文關懷的結合是花蓮教育的重要核心」。 結合ARG教學平台,讓推動生態與人文議題的教育工作者能有更豐富的工具,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實境景物,達成教育目標、推廣議題。 《永不孤單》是Upper One Games和E-Line Media推出的一款平臺遊戲,玩家扮演年輕的伊努皮亞克女孩 Nuna 和她的北極狐。 故事圍繞著調查Nuna 村莊肆虐的暴風雪來源並恢復自然的平衡而展開。 與傳統的平臺遊戲需要克服障礙和打敗敵人不同,Never Alone 的敘事以口頭故事的形式講述。
環保遊戲: 孩子的教育不能等,老師的夢幻減塑教材都在這裡!
《處理水問題》是Central Coast Council和 Chaos Theory聯合推出的一款回合制策略網路遊戲,可幫助玩家瞭解中央海岸的開發和可持續供水系統的維護。 遊戲發生在澳大利亞中部海岸,隨著社群的發展,對清潔飲用水的需求也在增加,玩家負責建造新的基礎設施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 《處理水問題》模擬了中央海岸不斷增長的人口面臨的水資源管理現實生活挑戰。 該遊戲將成為教授第 3 和第 4 階段(5-6 和 7-8 年級)學生的科學和地理教師的輔助教學資源。
- 在遊戲中,玩家會見到最常見的人為垃圾卡牌和台灣時事超級像的情境題,根據情境判斷要選擇建立掩埋、焚化爐或不同種類的回收廠,想辦法讓垃圾變黃金、為城市帶來收益,還給髒亂城市從前乾淨清新的面貌。
- 另外,遊戲在虛擬環境中創設的真實模擬,幫助玩家瞭解不同因素帶來的結果,以及採取的行動所引發的後果。
- 有些研究生在玩過《工廠英雄》(Factory Heroes)後報告表示,這款遊戲加深了他們對可持續製造實踐的瞭解。
- 年輕學子的理念純真、熱血沸騰,讓他們擁有最能感動人心的力量。
遊戲中,玩家可以扮演犀牛或大象,試圖逃離偷獵者;幫助南非軍隊阻止偷獵者在非洲廣闊的平原上殺死犀牛。 《拯救犀牛》旨在提高人們對犀牛可怕處境的認識,併為基金會的物種保護工作籌集資金。 例如南佛羅里達大學開發的《冰川對冰山》(Glaciers versus Icebergs)就為玩家提供了一種互動式發現學習環境。 一類遊戲側重於引導玩家探究造成某種環境問題的因果關係,從而促進玩家態度和行為的改變;另一類則更側重於激發玩家的創造力,思考解決方案。 正如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教育和青年部主管、“玩遊戲,救地球”聯盟發起人Sam Barratt先生所說,遊戲具有觸及每個國家、每個人群的真正潛力,如同一個互動引擎,驅動更多玩家共同應對環境挑戰。
環保遊戲: 生活訊息
我們期望用輕鬆、愉悅又有趣的方式推廣環保觀念,以創新、智慧的工具解決環境問題,為下個世代找到明日的解答。 環保遊戲 這套工具十分安全,H.Y老師親自嘗試把「刀」鋸在自己手上,完全安全,沒有任何傷痕,只可以在「紙盒和紙皮」上切割,所以小朋友可以安全使用。 最重要是,小朋友在使用「螺絲批」把「螺絲」轉到「螺絲模」上,是需要用到手腕和前三指的力量,在遊戲中更可以加強小肌的能力,確是一個很不錯的小工具。 環保遊戲2025 這個小工具對於年紀較少的,可以用作加強小肌的練習,較大的小朋友則可以請爸爸媽咪把「紙盒和紙皮」放在一個位置上,讓小朋友自行建構出不同的作品。 一般可以用白膠漿加水就可以把「紙盒和紙皮」作建構,但若過程中有新想法,便不能重做了,而且雙手也會有黏黏的感覺,不太舒服。
遊戲中,玩家扮演一位考古學家,正在融化冰塊以尋找隱藏在因紐特人村莊附近陸冰或水冰中的猛獁象遺骸。 如果融化了太多的陸地冰(冰川),則會提高湖泊的水位,並淹沒附近的一些房屋;但如果發現毛茸茸的猛獁象,則可以賺錢,玩家可以用這些錢將因紐特人的房屋搬到更高的地方。 透過這樣的方式,幫助玩家瞭解冰川融化與冰山融化對海平面的不同影響。
環保遊戲: 回收成了我的日常
《光之城》是State of Play和 Noodlecake 環保遊戲 Studios開發的,一款完全由紙、卡片、微型燈和電機手工製作而成的解謎冒險遊戲。 環保遊戲2025 遊戲中幾乎每個謎題都涉及使用可再生技術為某個地點供電,或者探索一種自給自足的形式,旨在提高玩家對可再生能源技術的認識,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實踐。 一是相比於書籍、影片等被動學習的方式,遊戲是一種“設計的體驗”,使玩家可以在其中透過實驗探究學習。
所有遊戲中的知識都與遊戲機制交織在一起,創造了邊玩邊學的效果。 Habitactics 是由 Zachtronics 和 Touch Press Games開發的一款移動益智遊戲,玩家可以在解決消消樂謎題時瞭解野生動物和科學事實。 玩家可以在遊戲中探索不同的生態系統和營養區,並透過完成捕食者和獵物之間的匹配來促進生態系統蓬勃發展。 玩家可以瞭解動物食物鏈、動物種群的活力以及環境的其他變化如何影響動物種群。 透過熟悉而有趣的遊戲形式,玩家可以更好地瞭解南美洲熱帶雨林和太平洋水域的動植物之間的關係。 不少遊戲都內建排行榜,積極開展團隊活動,旨在提高自身對社會的影響。
環保遊戲: 「用玩的」反思全球暖化危機!趣味環保議題桌遊推薦,把「循環經濟」搬上朋友局開戰超刺激
體驗環保闖關遊戲的副市長林依瑩肯定綠動循環活動透過藝術品引導民眾思考了解資源回收的重要性,也盼透過寓教於樂方式帶動更多人落實回收做環保。 Niche是Stray Fawn Studios推出的遺傳生存遊戲,是一款結合了模擬和生存元素的回合制策略遊戲。 玩家可以根據真實的遺傳學塑造動物物種,而讓自己的物種在各種困難中存活,例如掠食者、氣候變化和疾病傳播,這取決於玩家的決策。 在Niche中,向玩家介紹了遺傳學的科學機制:顯性-隱性遺傳、共顯性遺傳等。 遊戲還具有種群遺傳學的五個支柱:遺傳漂變、遺傳流動、突變、自然選擇和性選擇。
環保遊戲: 「築月2022」6大活動玩盡環保遊戲 學習低碳知識
每週,玩家都可以在將影響城市虛擬未來的公投和調查中投票。 《麥克默裡堡》鼓勵人們參與非凡的集體體驗,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其他人一起玩耍。 該遊戲模擬了人們對環境和經濟影響的協作力量,它以發人深省的形式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的社會問題。 是一款Smithsonian科學教育中心和 Filament Games合作推出的類銀河戰士惡魔城風格的生存遊戲,外星人 Morphy墜毀在一個未知的星球上,需要尋找失蹤的船員。 旨在向玩家傳授動物適應的基礎知識,玩家必須面對一系列具有挑戰性的平臺障礙,這些障礙只能透過掃描具有特定環境特徵的動物來克服。 然後可以將掃描的特徵新增到 Morphy 的能力中,幫助玩家更好地駕馭當前的環境。
環保遊戲: 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
《藍色之外》是一款單人敘事冒險遊戲,玩家將透過深海探險家兼科學家 Mirai 的視角探索海洋的奧秘。 Mirai的研究團隊將使用突破性技術來觀察、聆聽所有海洋生物並與之互動。 這款遊戲由E-Line、BBC Studios、OceanX Media 和一些科學界領先的海洋專家精心打造,為玩家設計了一個令人回味的敘事和對一個未受破壞世界的超現實探索體驗。
環保遊戲: 環境教育桌遊,這款「海洋危機」竟然是用真的垃圾玩
尊重他們的講道,幾乎所有的東西都是用可回收的和環保的材料製成的。 從理解問題、思考解決方案、改變生活習慣……,我們除了要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觀念與習慣,更可以適時激發他們理解並且塑造自己的環境。 在教室裡,經由老師的帶領,並配合實作與遊戲,環境與減塑議題也可以豐富又有趣。 我們整理了適合各個年齡層的環境教學計畫、遊戲與教材,歡迎有心的老師多多參考。 Zero zero團隊以好回收,好生活為信念,提倡零廢棄、全循環的新生活運動。
環保遊戲: 環境教育家庭遊戲
2019年2月,騰訊互娛社會價值研究中心正式推出了內部讀物《騰訊互娛社會價值研究》,以全球視角挖掘遊戲對社會的正向價值,每季度刊登國內外名家之聲,旨在為業內呈現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André Verkade也期盼台灣與荷蘭能有更多針對生態永續的交流與合作。 幼稚園階段的幼童大腦尚在發育,需要很多創意思考的刺激讓大腦突觸增生,使腦細胞的神經元連結更為複雜,大腦發展才會更加靈活及完備。 如果要孩子在此階段重複地寫字、背誦或強迫記憶符號,不僅錯過大腦發育的黃金關鍵期,也會讓孩子形成「寫字讀書是不快樂」的經驗,扼殺了將來進入正式課程學習的動機。 環保遊戲 感謝花蓮縣政府教育處與東華大學對活動大力支持,同時更感謝與會學員,期許未來在縣內環境與人文推廣中將能看見更多結合ARG和實境體驗活動。 東華大學師生團隊設計「酸鹼」和「刺雞1995」兩個ARG教案。
環保遊戲: 分享
來自花蓮縣考古博物館夥伴則結合館內實體展覽,設計出「我家土地上有奇怪的綠色石頭」,用生動故事情節引導學員從遊戲中欣賞館藏,並認識支亞干遺址考古議題。 ARG教學平台(Alternate Reality Game,替代式實境遊戲)由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開發,提供不同領域教育工作者融合教案與教材,借助遊戲方式深化體驗。 工作坊邀請倪紳煬老師安排課程,從體驗、ARG平台實作、理論、分組設計,結合理論與實作,讓學員能結合軟體應用和課室教學經驗,進一步應用在教育現場,擴展教學想像與可能性。 《拯救世界》是ZU Digital 和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聖雄甘地和平教育研究所 (MGIEP)合作的一款受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啟發的基於研究的敘事影片遊戲。 玩家將在肯亞、挪威、巴西、印度和中國與五位年輕英雄相遇,與他們一起解決全球性問題——例如疾病、森林砍伐、乾旱和汙染。
環保遊戲: 【學懂upcycling】惜紙惜水 環保攤位遊戲
在此遊戲中,每個人都代表一家大型電力公司,該公司必須是地球上最大的能源供應商。 環保遊戲 它是 複雜的遊戲,其中處理了諸如CO2排放,可再生能源,化石能源等術語。 在我們製造一件垃圾前,都可以認真去想想以不同方式延續它的生命,升級再造從而創出更高價值,這就是”upcycling”。
和 WeForest 開發的一款社交媒體遊戲,透過廢物管理來促進環保和可持續發展。 在過去的 300 年裡,人類一直在將垃圾送入銀河系,無意散落在周圍的行星上。 垃圾清理綠色太空軍團的太空看門人被派往外太空清理行星,讓它們重新適合居住。 玩家需要透過社交網路互動以獲得火箭燃料、積分、能量和經驗值。 《綠色空間》鼓勵玩家在遊戲中與他們的 Facebook 好友互動,作為對積極的環境行動和影響的協作努力的一部分。 此外,Rocket Owl 和 WeForest還啟動了Play2Plant專案,當玩家在遊戲中到達某些里程碑時,遊戲團隊則會在現實中植樹來匹配玩家的努力。
Beyond Blue 還提供了一個遊戲內百科全書,彙集了玩家在旅途中遇到的所有海洋生物。 它包含屢獲殊榮的紀錄片《藍色星球 II》中的見解和鏡頭,並鼓勵玩家瞭解和反思令人難以置信的浩瀚海洋。 嚟緊11月20日將會舉行「樂在零碳」綠色市集,鼓勵大眾培養回收及重用文化。 另外「童」建未來日營則讓一眾小朋友透過工程師101和建築署工作坊,學習建造、認識最新建築科技,培養潛能,學習到可持續生活的重要性。 而小小建築師體驗班則讓小朋友跟隨專業建築師,親身動手製作建築模型,學習規劃智慧城市!
環保遊戲: 生活訊息
《生態》 由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和教育部共同資助,已有超過25萬名玩家參與其中。 與其他生存類遊戲不同,Eco 沒有任何玩家之間或怪物之間的戰鬥,玩家角色也不會死亡,而是鼓勵玩家與其他玩家積極合作,共同創造可持續的文明。 《麥克默裡堡》是一款加拿大國家電影委員會推出的關於麥克默裡堡、加拿大艾伯塔省和阿薩巴斯卡油砂開發的網路紀錄片戰略遊戲。 遊戲由三部分組成,每一部分都在4個星期的時間內實時播放。 玩家將決定這座城市的虛擬未來,同時探索麥克默裡堡的社會、經濟、政治、自然環境和文化歷史。
台中市智障者家長協會的慢飛兒童也是資源回收的環保尖兵,民眾可帶著回收物到協會交由慢飛兒童進一步篩選分類、賺取收入,除了做回收,慢飛兒童還會DIY木作藝品,綠動循環日當天也進行展售。 小朋友諗法天馬行空又創意十足,宜家只要喺12月19日前,都可以嚟到建造業創新及科技應用中心,透過VR設備欣賞一班得奬作品。 睇落好似攀架嘅「組裝合成」築樂園,有齊自我淨化及去除PM2.5功能,提供隔熱以改善微氣候功能,值得大眾研究學習。 「Oh! 爸媽」編輯部特意請來智樂兒童遊樂協會的薯仔爸爸(余啟賢)和人氣Blogger加大碼,為各位爸媽分享新年的環保小遊戲。 農曆新年,各位爸媽都會帶同孩子們逐家逐戶去拜年,彼此交流一下近況。
爸爸媽咪把「紙皮五官」使用「螺絲批」把「螺絲」轉在「紙皮箱」上,「大板牙」備用。 然後把「紙皮箱」開一個洞,最後再把「大板牙」用「螺絲」轉上。 這個親子遊戲就完成了,小朋友可以在家和爸爸媽咪一同「射牙齒」的小遊戲了。 環保遊戲2025 倪紳煬老師分享ARG教學平台的應用經驗,指出教學推廣仍須結合「對學員和教材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更完整呈現素養教育的精神」。 為此工作坊安排分組討論,學員們分組設計結合ARG平台的遊戲教案。
環保遊戲: 成為第一個發表評論
在遊戲中,玩家會見到最常見的人為垃圾卡牌和台灣時事超級像的情境題,根據情境判斷要選擇建立掩埋、焚化爐或不同種類的回收廠,想辦法讓垃圾變黃金、為城市帶來收益,還給髒亂城市從前乾淨清新的面貌。 的確,大自然威力無邊,你不好好對待地球,只會換來惡果,世事因果循環,警號已經響起。 於是有人討論用循環扇可以減少冷氣機的耗電,或者用霧化風扇可以幫助降溫,又有人建議多用低壓電器……說到底,追源溯始,還是環保的問題,環境保護,刻不容緩,由你我做起,更要由教育孩子做起。 在這次活動後,H.Y老師想介紹「小小建築師」這個遊戲。 你可能會說:「這不就是「LEGO」,甚麼「小小建築師」? 」對了,H.Y老師要介紹的是很像「LEGO」,但比「LEGO」更便宜,一樣可以變做不同類型的遊戲,但變化可以更大,大有大型的創造性,小有小型的百變造型。
很多時候,爸媽們都會忙於應酬親朋好友,難免會忽略耐性欠奉的孩子。 環保遊戲 環保遊戲 想拜年拜得開心又放心,不一定要出動「電子奶嘴」,教孩子利用賀年物品玩遊戲,善用廢物之餘,亦能讓孩子發揮無窮的創意! 例如上游垃圾會移動到中游,下游垃圾會移動到沙灘上,外海垃圾會移動到垃圾島…以此類推。 環保遊戲 為期兩天的綠色嘉年華活動圓滿落幕,當天的部分盈餘獲利也將捐贈給臺中智障者家長協會,希望所有來參與活動的大小朋友,都能吸收了充分的綠色能量,滿載而歸。 將黃豆、綠豆、紅豆、米粒、砂石……等放入塑膠瓶內,讓小朋友戴上眼罩,分辨聲音的差異;裝入米、豆的瓶子設計創意造型,就是獨一無二的沙鈴樂器了。
仲有建造工友節內之研討會、體驗工作坊及導賞團,都歡迎工友和家人一同參加,以了解及支持建造工友持續提升專業。 玩家在遊戲環境中練習環保行為,離開遊戲後可能會繼續重複該行為,從而將行為變成習慣。 SHIFT模型認為,氣候變化的影響並不會在短時間內顯現,因此個人可能並沒有立即改變行為的緊迫感。 為解決這個問題,遊戲和應用可以為玩家制定切實可行的環保目標,在玩家採取預期行為後給予獎勵。 環保局的夥伴則針對「臺灣狐蝠」棲息和生態設計出「蝠來了」,讓學員從遊玩過程中認識臺灣狐蝠保育議題。 花蓮縣教師夥伴則從社會課本關於蘭嶼達悟族內容設計出「達悟的飛魚祭」,在遊戲中引入蘭嶼氣候環境和達悟族文化,讓學員從體驗中學習飛魚對於達悟族的文化意涵。
綜合來看,遊戲作為一個能容納多種娛樂文化內容的載體,本身具備豐富的娛樂屬性和更為沉浸的體驗感,因此在資訊傳播、知識教育、觀念認知等方面具備較大的作用。 相比起過往,環境和生態保護從未獲得世界如此高的關注,尤其是“碳中和”更是成為了今年全球的一大熱詞。 1972年6月5日,這則歷史上著名的環保宣言響徹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 而彼時,這裡正舉行著全球首次人類環境會議,會議上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及保護全球環境的“行動計劃”,以應對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範圍內日益加劇的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
《未來海岸》是哥倫比亞大學和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推出的一款平行實境遊戲 (ARG),給玩家提供了一種協作敘事實驗,探索氣候變化的影響,並讓玩家有機會以獨特的方式與觀眾進行討論。 玩家透過撥打 FutureCoast 熱線並留下語音郵件,然後將其新增到網站,其他玩家就可以在該網站上收聽語音郵件並將其拼接成他們自己的版本,從而編織一個合作氣候小說。 《未來海岸》讓真實的個體分享他們對氣候變化的想法、擔憂和預測,鼓勵了普通人面對世界氣候變化的現實。 《世界的命運》是Red Redemption開發的一款回合制策略遊戲,每一回合代表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