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的主要山系有南部的日高山脈和東部的石狩山地(日语:石狩山地),西部的夕張山地(日语:夕張山地)等[30]。 北海道內的最高山峰是旭岳[31],海拔2,291米。 在山脈的中間有富良野盆地(日语:富良野盆地)、上川盆地(日语:上川盆地)、名寄盆地(日语:名寄盆地)、北見盆地等盆地。 西海岸的平原面積較大,其中最大的石狩平原也是北海道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 較低的人口密度使得北海道是日本森林面積最大的地區,森林面積占全道面積的71%[32],也是日本木材生產量最多的地區。
據日本海洋研究開發機構調查,在日本近海生息的海洋生物物種數僅經過確認的就高達32,777種,占全世界約23萬種的14.6%。 日本近海的真核生物種類數種排在世界第二,僅次于澳洲近海海域[89]。 日本面積最大的湖泊是位於滋賀縣的琵琶湖,其面積達670.3平方公里。
日本海流: 主要洋流
進入18世紀以後歐洲的航海家才真正大規模的開始了東洋探險,在18世紀、19世紀期間,因為以佔據大小而命名海名的習慣下,在歐洲開始廣泛使用「日本海」名稱。 日本海平均水深1,752m,最深處為3,742m,海域面積978,000 km²。 中央部的大和堆(水深約400m)分割出了三個海盆,分別是北部的日本海盆(水深約3,000m)、東南部的大和海盆及西南部的對馬海盆。 除此外,富山灣近海水深達1,000m的富山深海長谷蜿蜒約500km,是富山平野和礪波平野的延伸。 大陸棚東部沿岸較為廣闊,西部地區特別是朝鮮半島沿岸非常狹窄、寬度只有30km左右。
- 足尾銅山事件(日语:足尾鉱毒事件)可說是日本最早的公害事件[122]。
- 而擁有眾多島嶼的瀨戶內海沿岸的縣份也是日本海岸線較長的縣份[69]。
- 在最近數年,因實施了市町村合併,日本的市町村數量大幅減少[106]。
- 中央部的大和堆(水深約400m)分割出了三個海盆,分別是北部的日本海盆(水深約3,000m)、東南部的大和海盆及西南部的對馬海盆。
山地面積佔土地面積最大的四國,為79.9%,其次九州占64.8%,本州有63.6%,北海道最低,為49%。 日本全國最高峰則是位於太平洋沿岸山梨縣及靜岡縣交界的富士山,根據日本國土交通省國土地理院山嶽標高資料,富士山的海拔高度達3,776米[25]。 日本海流 富士山自1708年之後就沒有再大規模噴發過,不過仍然是一座活火山[26]。 日本海流2025 日本列島主要指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等四大島嶼,上列四島通稱為「日本本土」,而不另加「島」之後綴。 琉球群島的本島沖繩島有時也會列為日本本土之一[7]。 日本海流2025 四國位于日本西南部,北隔瀨戶內海和本州相望,南為太平洋。
日本海流: 地形
第二次世界大戰過後,日本在1940年代末出現嬰兒潮,這些嬰兒在20世紀成為日本龐大的勞動人口,推動經濟發展。 日本海流 這些嬰兒在1970年代誕下下一代,造成另一波嬰兒潮。 日本海流2025 1947年,日本正值嬰兒潮高峰,總和生育率達到4.54。 1973年,日本的總和生育率為2.14,自此之後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就長期處在人口置換水準2.1的下方。 1989年,日本的總和生育率降至1.57,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很大衝擊,被稱為「1.57危機」。
日本的傳統住宅建築為了適應日本高溫多濕的氣候環境[77],在設計上注重通風,往往不設固定的牆壁而使用拉門,以促進室內各房間的空氣流通。 日本海流 且在地板和地表間做一定間隔,使得濕氣能從房屋下方通過。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傳統的日式房屋數量急劇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使用鋼筋混凝土建造的西式住宅。 都市日益增加的高層建築使得大都市和其近郊的熱島效應日益突出[78],冬季的氣溫過去和相比有所變暖,而夏季的高溫酷暑也是嚴重的社會問題。
日本海流: 人口
截止到2013年4月1日,日本全國共有20個政令指定都市[107]。 日本海擁有很多大洋特徵,如深度超過3000公尺的海盆,海表溫度隨季節變化差異顯著,活躍的生物過程,亞極地鋒日本海劃分為北部的亞極地區和南部的亞熱帶區,以及擁有深層對流系統(類似大西洋熱鹽環流帶)。 近年來的學術研究指出,日本海是一個「微型大洋」(Miniature Ocean)[3]。
日本國內平原面積不大,大多都是小规模的沖積平原、海岸平原和洪積台地。 當中最大的是首都東京所在的關東平原,面積約13,000km²[27]。 其他規模較大平原則包括愛知縣名古屋市一帶的濃尾平原、大阪及京都兩府附近的近畿平原、本州東北部宮城縣的仙台平原,以及北海道西部的石狩平原。
日本海流: 洋流的各種影響
日本的年平均降水量約有1,700毫米,人均年降水量約有5,200立方米,較世界平均的23,000立方米為低[62]。 加上日本的河流大多較為短小,降水很快就流入海中,難以利用。 在瀨戶內海沿岸等氣候較乾燥降水量較少的地區,居民甚至需要修建儲水池以儲備旱季用水[63]。 日本國土的最南部是琉球群島,範圍包括了沖繩縣和鹿兒島縣南部的島嶼地區[39]。 琉球群島自北向南主要的群島有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沖繩群島、先島諸島,其中沖繩群島與先島諸島屬沖繩縣管辖。
日本海流: 南韓政府的立場
日本其他的主要地质災害還有山體滑坡、泥石流等[49]。 洋流亦稱海流,是具有相對穩定流速和流向的大規模海水運動。 日本海流 惟有在陸地沿岸,會因潮汐、地形及河水的注入等影響其變化。 日本海流2025 據2015年日本人口普查的數字,日本全國共有人口127,110,047人,其中男性有61,829,237人,女性有65,280,810人。 和上次人口普查相比減少了947,305人[113]。
日本海流: 日本地理
西面的日本海對岸是俄羅斯、北韓及南韓,西南面的东海面向中國大陆及臺灣,南面面向菲律賓海的美屬北马里亚纳群岛。 日本的官方來源[6]指稱,世界上97%的地圖都記載為「日本海」(Sea of Japan),中國大陆、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的教科書及各種書籍地圖中也都以“日本海”表述。 日本地形多山,使得日本可居住地面積比例較其他地狹人稠的國家相比要小很多[94]。 日本的可居住地面積僅有121,343.23平方公里,只佔國土總面積的32.1%。
日本海流: 名稱爭議
結果導致寒風從西面吹向日本,途徑日本海時吸收上空大量的濕氣,為面向日本海的「裏日本」帶來嚴寒與暴雪。 當中尤以北陸地方(富山縣、新潟縣一帶)的山間積雪最為深厚。 在山脊另一側的「表日本」,風雪由於受到山脊阻擋,日本東部的冬日天氣通常晴朗乾燥,但氣溫仍然偏低。 冬季結束後,春天開始,受熱帶大陸性氣團的影響,高氣壓和低氣壓交替通過日本上空。 三月下旬日本各地的櫻花相繼綻放,民眾紛紛舉行一年一度的花見活動。 南韓把有關水域一向都稱為「東海」,黃海則稱為「西海」。
日本海流: 日本近海の海流
九州的地形可大體分為三個地區:北部和中部的界線是松山-伊万里構造線;中部和南部的界線是臼杵-八代構造線。 中部則在数十萬年之前都曾是瀨戶內海的延伸部份,因阿蘇山的數次噴發而逐漸與其他陸地相連。 九州是日本距離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最近的地方,也是中國大陸文化傳入日本的重要地點。 日本國土約75%屬山地丘陵地帶[24],小規模的山間盆地及平原散佈全國,成為民居、耕種、經濟活動集中之處。
日本海流: 日本海流
除了地震和海嘯之外,火山引發的災害在日本也不少見。 日本海流2025 1707年富士山寶永大噴發時,江戶市內也堆積了大量火山灰。 1986年伊豆大島三原山噴發,导致島上所有居民都被迫離島避難。 2014年御岳山喷发,导致58人死亡,5人失踪,是二战之后日本所发生最严重的火山灾害。 日本海流2025 而近年日本較為活躍的火山有有珠山[48]、淺間山、三宅島、阿蘇山和櫻島等。
日本海流: 氣候
琵琶湖屬於構造湖,其歷史相當長,生態系統多樣,也是關西地區重要的水源。 日本海流2025 而最深的湖泊是秋田縣的田澤湖,最大水深423.4米。 海拔最高的湖泊是栃木縣的中禪寺湖,湖面海拔1,269米。
日本海流: 太平洋
目前,只有山形縣、東京都管轄的多個太平洋離島與鹿兒島縣的一些離島設有支廳。 日本列島因南北狹長的地形及差異巨大的氣候,而呈现生物多樣性[79],总共有9万多種生物生息。 北海道的棕熊和白尾鹰、冲绳的椰子蟹和竹叶青蛇都是日本的知名动物[81]。 日本列島雖在冰河時期自然環境嚴酷,但並未出現大量生物滅絕的情況[82]。
日本海流: 洋流
2017年时,日本全國共有48個中核市,36个施行時特例市[108]。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之後,日本在能源來源上對石油的依賴已經大幅減少,取而代之的是天然氣以及原子能(铀矿也靠进口)[53]。 南關東地區有一些天然氣埋藏于地下[54],但因其地處人口密集地區,開採受到限制。 2006年,日本輸入液化天然氣輸入量達818億6,000萬立方米[55]。
日本海流: 韓國政府的立場
在明治維新之後,隨著經濟的發展,日本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121]。 足尾銅山事件(日语:足尾鉱毒事件)可說是日本最早的公害事件[122]。 在戰後的高度經濟發展時期,日本發生数起公害事件,俗称的八大公害有四起发生在日本(痛痛病、水俁病、第二水俁病、四日市哮喘),這些事件引發日本民眾對環境問題的重視。 1993年,日本國會通過《環境基本法(日语:環境基本法)》,這是日本目前在環境保護方面最重要的法律。 日本海流2025 目前日本主要的環境問題有大氣污染[123]、水質污染、外來物種增加等問題。 日本海流 由於日本的海域面積南北狹長溫差較大,海底地形複雜多樣,加上暖流和寒流互相交匯,使得日本近海生息著多種多樣的生物。
日本海流: 洋流受到的力
「日本海」的名稱是於1602年由天主教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命名的。 日本的官方來源[6]指稱,世界上97%的地圖都記載為「日本海」(Sea of Japan),中國大陸、香港、台灣和新加坡的教科書及各種書籍地圖中也都以「日本海」表述。 南韓和北韓按照其地理位置將此海域稱為「東海」(동해)或「朝鮮東海」(조선동해)。 在歷史上,16世紀以後,在西方出版的世界地圖中,該海域曾被稱為「東洋海」、「朝鮮海」、「中國海」和 「日本海」。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市舉行了第3屆氣候變化框架條約締約國會議,并通過了《京都議定書》。 日本也加入了《京都議定書》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127],和世界各國合作面對全球暖化問題。 日本還參加了《濕地公約》[128]、《華盛頓條約》[129]、《生物多樣性公約》[130]等全球性保護環境條約。
日本海流: 命名规则
都道府縣以下,是稱作「基礎的地方公共團體」的市、町、村[105]。 「市」的人口及工業化規模比「町」大,而都道府縣要設置町亦有一定人口及工業化要求,「村」則沒有此限。 市、町、村均直接隸屬都道府縣,地位平等,沒有互相隸屬或領導關係。 在最近數年,因實施了市町村合併,日本的市町村數量大幅減少[106]。 日本海流2025 因此洋流在地球的生物圈和物理環境上起了重要而積極的平衡和帶動作用,對大部分生物(包括陸地上)有存活上的積極幫助。 北印度洋受南亞季風的影響,冬半年盛行東北季風,形成東北季風漂流,夏半年盛行西南季風,形成西南季風漂流。
俄罗斯在日本海海域进行过量的石油开采,其石油泄漏问题也为日本海海域环境埋下隐患。 日本地下埋藏的礦物品種眾多,但蕴藏量都很小,且大部分礦藏難以開採利用或缺乏開採價值,故雖有「礦藏博物館」之稱,卻是一個天然資源短缺的國家[50]。 目前日本可以基本自给的矿产有硫化铁、硫磺、石灰石和石膏等,铅、锌、铜和煤可以部分自给。 但工業發展所依賴的石油、天然氣、金屬等大部分都由外國進口。
另一方面,則對國內農業的基礎建設、技術、公共服務等方面作大額補貼。 結果,日本農產品的品牌形象以優質為主,即使價格偏高也取得國民愛護與信賴。 日本政府的農業政策,不但確保國內糧食穩定供應,也推動日本農業現代化,農民收入穩定[97][98]。 日本主要的農業地區有北海道的石狩平原,本州的關東平原、越后平原、濃尾平原,九州的筑紫平原等。
日本海流: 名稱爭議
在冬季因西北季風帶來大量水氣,使得日本海沿岸地區在冬季常有大量降雪,其降雪量在世界也位居前列[75]。 太平洋型氣候區包括了北海道、本州的太平洋沿岸地區和九州的大部份地區。 日本海流2025 中央高地型氣候區的範圍是本州中部的山區地區,這一地區距海洋相對較遠且海拔較高,因而氣溫年較差很大且降水量較少,具有較強的大陸性氣候特徵。
日本海流: 日本近海の海流
日本海岸線的曲折程度受地形的影響,各地區海岸線都有鮮明的特點。 岩手縣一帶的三陸海岸和長崎縣的海岸屬於溺灣,曲折複雜,適宜展開養殖產業,也是著名的觀光景區。 而擁有眾多島嶼的瀨戶內海沿岸的縣份也是日本海岸線較長的縣份[69]。 由於日本海特殊的水文特性造成了其對污染物淨化能力有限。 大量來自南韓的漂浮物及生活垃圾隨對馬海流進入日本海,對日本海海岸環境及水中生態造成了難以恢復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