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及特別護理; ˙職員全日24小時當值; ˙個人照顧服務; ˙每星期兩次個人或小組形式的復康運動;
試驗計劃容許院舍券持有人支付相當於當時院舍券面值的最多150%的額外付款,以便向認可服務機構購買升級或增值服務。 額外服務的例子包括額外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節數、升級寢室、針灸、中醫治療和按摩服務等。 文件續指,截至上月底,只有九百七十五名長者持有院舍券,其中八百四十五人的經濟能力均屬最低級別,即毋須付款,有十二人屬最高級別,即須支付七成五比率。
院舍券缺點: 認可服務機構
雖然試驗計劃由第一階段21間院舍增加到第二階段既67間院舍可供選擇,但係可以使用「院舍券」嘅床位數目,唔代表床位空置數目,即係咩意思? 例如,你睇中左某區比較好既院舍可申請「院舍券」,明明列表上有好多床位可以申請,但係打電話去問才發現全院已滿。 樂活易作為社會企業,提供免費安老院轉介服務,由資深社工及專業團隊組成,將多年跟長者個案及配對安老服務的經驗, 結合電腦資訊科技,全面分析長者及其家人的護理及配套需求,並提供專業意見,協助長者及其家人尋求一個舒適之生活模式。 無論是幼稚園學券還是自資學券,鑑於其設計與西方服務券的分別,都難以達到生產和分配效益。 院舍券缺點2025 然而,更值得警惕的是,學券的推行很好地反映了政府給錢了事的管治惰性。
- 相關計劃現時,向兩間由香港非政府機構營辦的安老院購買服務,兩間院舍分別是位於深圳的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和位於肇慶的香港賽馬會伸手助人肇慶護老頤養院。
- 究其原因,院舍券的問題是政府將承擔院舍照顧服務的責任,推向質素參差的市場,更一直忽略長者的真正需要:「社區照顧為先,院舍服務為後」。
- 有需要人士可申請「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院舍券)試驗計劃」,並使用院舍券入住「迎進生活」, 此計劃為有需要院舍住宿照顧服務並正在中央輪候冊內輪候護理安老宿位的長者,在較短時間內得到認可服務機構的照顧服務。
- 由於人口高齡化,安老服務的需求增幅,是眾多社會福利服務中最大。
- 由於安老政策牽涉大量公共資源,以及將影響到香港現在和未來數代人的福利以至稅收等中長期社會發展,所以整個諮詢工作亦受到市民以及不同團體的重視。
請按以下按鈕連結至服務搜尋,以瀏覽津助安老院、合約院舍、非牟利自負盈虧安老院及私營安老院名單,及個別安老院的服務資料。 上文刊載於第23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12日)《服務券水土不服 錢跟人走竟迷路》。
院舍券缺點: 社區照顧
但是隨着計劃方案提出有不同的措施和經濟支援,補貼服務使用者的購買力和提升選擇權,我們不難想像到機構經營者在可見的將來有較充裕的資金去營運高質素的服務。 所以我認為在我們現在社會正急切希望提升私營安老服務質素之時,必須令政府明白首先要扶持業內有心的中小企轉營較高質的服務,而方法是就透過增加購買「改善買位」數目,讓現有已經在市場營運提供服務的院舍經營者能有更多資源去提升現有服務以準備迎合新一代的市場競爭。 院舍券缺點2025 【本報訊】社會福利署前年三月推出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讓被評定為身體機能中度缺損及正輪候資助院舍的長者申請;不過,截至去年十二月底,只有不足一千名長者參加,惟院舍券數目卻有一千七百五十張,即參與率僅五成四,尚有七百七十五張無人申請。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院舍選擇少,加上要申請人補貼住宿費,令計劃參與率低。 社會福利署(社署) 於2017年3月推出「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院舍券)試驗計劃」,推出最多共3,000張院舍券,採用「錢跟人走」的原則,為有需要院舍住宿照顧服務並正在中央輪候冊內輪候護理安老宿位的長者提供一個額外選擇。
30多年前開始出現私營安老院的原因也正是公營服務不足而促成。 私營安老院從來沒有取代資助機構的能力和意圖,所以我們更應從「合作」和「互補」方面去考慮未來發展。 最佳的配合是私營服務提供多選擇和較高層次的服務,對象是較有能力付資的客人,而貧困而又較體弱的長者,其實最終都應交由較有能力應付多種體弱需要服務的公營服務網絡提供照顧。 李主席認為院舍券能夠提升長者住宿照顧服務質素,質疑勞福局為何還要花時間研究執行時間表。 政府訂定院舍券面值12,134元,與市區的甲一級院舍的每月成本掛勾,及以甲一級院舍的空間和人手編制為最低資格,讓提供非資助宿位的院舍參加。
院舍券缺點: 選擇「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下的認可服務機構
「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院舍券)試驗計劃」由社會福利署(社署)於2017推出自今,為有需要院舍住宿照顧服務並正在中央輪候冊內輪候護理安老宿位的長者提供一個額外選擇。 私營機構提供的安老服務佔市場6成,但是資源緊絀,尤其人手短缺下出現個別的護理失德和意外卻大範圍地打擊整個行業形象。 「計劃方案」建議應加強安老院參與服務質素評審的誘因,以鼓勵提升服務質素。 雖然業界部分營運者對第三方提供的質素評估有保留態度,然而要在短期和具體地讓公眾認同安老院提升質素的努力,除了自身努力和加強管理去提升安老院品牌,口碑和形象之外,透過有公信力而又被確認有獨立身份的機構去進行評估始終是最佳的方法。 院舍券缺點 當然如果政府真的能提出具吸引力誘因或實質支持(例如補貼認證費用),業界更會應積極參與讓自己面對社會監察時有多一重保障。 除此之外,業界仍然應該努力,積極回應社會對提升主管管理能力和護理人員水平的期望,積極讓員工參與各種培訓課程,甚或自行為員工提供有關培訓。
- 現時香港約有145萬名65歲或以上的居民,居於各類安老院舍的長者約有5.9萬人,即佔了65歲以上人口約4.1%。
- ˙基本及特別護理;
- 若以平均每間資助安老院可提供100個資助宿位計,這便大約相等於每年增加十間資助安老院,五年間便是50間,超過了回歸以來的總數。
- 私營機構提供的安老服務佔市場6成,但是資源緊絀,尤其人手短缺下出現個別的護理失德和意外卻大範圍地打擊整個行業形象。
- 同時,搵院舍除左質素好唔好之外,「院舍券」最多資助「級別0」$12,690,如果需要特別照顧,例如從「中度缺損」變成「嚴重缺損」,院費價錢會比「級別0」資助額高,要注意埋間院舍有冇提供相應床位,如果冇,又要「錢跟人走」搬去支援「嚴重缺損」院舍,都幾頻僕下。
- 上述輪候時間縮短的另一個原因是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給合資格的長者提供了另一個選擇,可提供的社區照顧服務券數量,由2017年7月的3,000張,增加至2020年10月的8,000張。
在社署安老服務統一評估機制下,獲評定及建議為適合社區照顧服務或院舍照顧服務,並正在資助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中央輪候冊)輪候資助社區照顧服務及/或院舍照顧服務,而尚未接受任何院舍照顧服務或資助社區照顧服務的長者。 資助安老服務短缺,輪候時間長,加上人口高齡化,是過往安老服務「缺者越缺、長者越長」的現象,現已有扭轉的跡象。 家居照顧服務的進展更較為顯著,這亦是由於家居照顧服務受到設立服務處所的限制較少,限制便只有財政資源和人力資源。 安老服務人手短缺亦已困擾了我們多年,服務量在增加之時,人手的需求亦同時增加。
院舍券缺點: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社區券計劃)
香港不應再落後於改革,更不應由政府帶頭漠視長者的生活基本需要。 社署於2014年6月開始推行廣東院舍住宿照顧服務試驗計劃, 並在2020年1月將計劃恆常化。 相關計劃現時,向兩間由香港非政府機構營辦的安老院購買服務,兩間院舍分別是位於深圳的香港賽馬會深圳復康會頤康院、和位於肇慶的香港賽馬會伸手助人肇慶護老頤養院。
院舍券缺點: 服務券
雖是如此,我仍要不斷地指出,高齡海嘯還未到,面對每年大幅新增的服務需求,服務增加就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遑論追落後。 根據2014年10月審計署發表的《第六十三號報告書》顯示,現時甲一級院舍的人均面積是9.9平方米,雖則高於《安老院條例》下的《安老院規例》列明院舍最低人均面積的6.5平方米,也高於社署規定9.5平方米的要求,卻遠低於津助及合約院舍分別17.5及20.8平方米。 院舍券的全額資助絕不能令機構提供高於甲一級院舍的人均面積,變相令其成為院舍券的最高指標。
院舍券缺點: 資料單張
其中,不少甲一級院舍護士與長者的比例更未能達到社署規定的1比20,而只有1比38。 佛利民雖然只提出了學券,但引進私人市場提供公共服務的服務券原則,逐漸被應用於教育以外的公共服務。 院舍券缺點 香港在2007年推出學券後,也相繼推出了醫療券、社區券與院舍券。 院舍券缺點2025 醫療券、社區券與院舍券在更大程度上試圖將對公營服務的需求引導至私人市場,或將對治療的需求引導至預防上,達到生產和分配效益。
院舍券缺點: 計劃擴展後 合資格營辦者包括改善買位計劃的私營安老院
如果唔同意接受經濟審查,只可以獲得級別7嘅資助,按今年計算會獲得$3,152;而本身拎緊住舍綜援嘅老人家,就可以獲得全數$12,609。 我們承諾盡力確保本網站符合萬維網聯盟(W3C)《無障礙網頁內容指引》(WCAG)2.0 AA級別標準。 但基於以下原因,本網站暫時未能提供所有符合AA級別標準的無障礙網頁功能。 院舍券缺點2025 香港「四不像」的幼稚園學券使得本應激發市場競爭的學券淪為普通的學費資助。 而作為學費資助,又因制度上的漏洞,令學券偏離了為家庭分擔幼兒教育成本的本意。
院舍券缺點: 「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簡介
政府將於周三(10月14日)公布新一年度的《施政報告》,市民都有所期盼,然而特首林鄭月娥不只一次表示,不會推出太多公共財政措施,預告政府不會大幅度加強福利保障,較大可能是繼續為服務券事業「添磚加瓦」,倚賴市場機制來提供基本需要。 且看香港現時的各種服務券,每每未能達到「錢跟人走」的預期效益,若一味加碼,亦恐做不出什麼成績來。 有人希望直接將「改善買位計劃」一刀切變換成「院舍券」,然後「改善買位計劃」就可以「壽終正寢」。
院舍券缺點: 使用院舍券會否影響
政府要落實「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不僅需增加津助/合約院舍宿位,以應付每年超過三萬名輪候院舍的長者需要。 政府也應推動資助院舍提供更多復康服務,降低長者因衰老而需入住院舍的可能;更應將為院舍券預留的8億元,轉用作現行恆常的社區照顧服務。 從本關注組去年的研究中,以2015年年底數字粗略估算,只需4億4,800萬元,就足以支付一年全部輪候綜合家居照顧服務、改善家居及社區照顧服務,以及長者日間護理中心的開支。
院舍券缺點: 護理服務
我們已從多方面入手,增加聘用人手,雖然在服務量增加的同時,情況沒有惡化,但嚴峻情況依舊,日後有機會再詳細交代。 就如上述,現屆政府在規劃上的工作,成效最快都要到下一屆政府的後期才會展現。 另一項措施可以較為快一些,便是自2018年開始,於一些合適的地段,在賣地條款中,加入興建安老院舍。
然而,香港的幼稚園學券不但沒有像佛利民提議那樣容納所有的公營、私營學校,讓家長用券投票形成市場競爭和激發生產效益,反而限定學券不能用於學費不超過限額、提供本地課程的非牟利幼稚園,最終仍有貴價名校與平民幼稚園的分野。 更嚴重的是,由於全日制服務的學券兌現額與半日制相同,讓全日制學校營運困難重重,全日制幼師流失高達五成。 這使得幼稚園學券反而破壞市場,讓雙職家庭父母少了全日制的選擇。 同時,由於全日制學券的兌換額與半日制相同,扣減學券資助後學費差額大,也讓基層家庭對送子女去全日制幼稚園望而卻步。 服務券這公共政策理念的源流之一,為芝加哥經濟學派舵手佛利民(Milton Friedman)1955年的教育券倡議。 他提出以服務券形式將本屬政府的教育服務由私營市場吸收,並透過服務券使用者自由選擇形成的市場力量,讓公營及私營院校各自競爭客源,提高教育質素。
院舍券缺點: 計劃特點
有需要人士可申請「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院舍券)試驗計劃」,並使用院舍券入住「迎進生活」, 此計劃為有需要院舍住宿照顧服務並正在中央輪候冊內輪候護理安老宿位的長者,在較短時間內得到認可服務機構的照顧服務。 院舍券規定,只要在長期護理服務中央輪候冊中,身體機能被評為「中度缺損」的長者,即可申請院舍券,並於全港所有達到「改善買位計劃」甲一級標準的安老院舍使用。 院舍券缺點2025 其本意是分流長者的院舍照顧需求,縮短集中輪候資助宿舍的人龍。
院舍券缺點: – 長者社區照顧服務券試驗計劃
比如自資學位的認受性、銜接性問題備受爭議,然而自資學券的推出顯然並沒有考慮到這些因素。 更可悲的是,隨着服務券制度的推廣,這種惰性在此後相繼推出的各類服務券上一直延續,讓香港的安老和醫療等問題雪上加霜。 政府又在2017年推出三萬元「自資學券」,資助學生入讀自資學士課程。
由於專上課程的特殊性,自資學券涵蓋的15間自資院校、約300個經評審的自資學士學位及銜接學位課程大多不存在分流、競爭的需要。 故此,該學券更多的是鼓勵學生持續接受教育,並減輕他們的財政負擔,而沒有市場分配的作用。 然而,在2018年8月的調查顯示,逾70%受訪者認為金額並不足夠。 2007年,香港推行幼稚園學券,為入讀本地非牟利幼稚園幼兒班、低班或高班學童的家長提供直接學費資助,以分擔家庭的教育費用、提高幼兒教育質素。 行政長官於2014年施政報告委派安老事務委員會策劃安老服務計劃方案,而香港安老事務委員會亦委託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連同其他大學和顧問團隊在過去近兩年的時間進行了3個階段(訂定範疇、制定建議及建立共識)的公開諮詢工作。
服務券本質是將政府由資助服務提供者轉為資助服務使用者,以達到「錢跟人走」的目的。 「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院舍券)計劃」(計劃)採用「錢跟人走」的原則,為有需要院舍照顧服務並正在中央輪候冊內輪候護理安老宿位的長者提供一個額外選擇。 院舍券缺點 由 年度起,政府把院舍券數目增加至4 000 張,讓更多長者受惠。 他認為,社署應擴大院舍券用途,如容許申請人用以購買樂齡科技等,協助日常生活及避免提早住院舍。 私營安老服務從來不能和資助機構提供的安老服務相提並論,原因是資源相差天地,營辦目標文化亦不盡相同。
˙註冊醫生定期探訪; ˙定期的社交康樂活動; ˙及洗衣服務4 用了院舍券可否輪候政府宿位? 院舍券缺點2025 第一次使用院舍券的長者有6個月試用期,其間在輪候冊上會被列為「非活躍」個案,即輪候次序不會前進。 院舍券缺點2025 林鄭月娥2017年上任後即推出自資學位學券制,聲稱期望提升年輕人的教育水平。
我認為堅持「維持及增加改善買位計劃」合乎整個行業的利益,不是為了保護個別群體而去汰弱留強。 政府此前已表示有意擴展計劃,包括由香港非政府機構營辦,擴至有良好紀錄的私營機構。 據社署網頁的申請表,今次擴展後,合資格申請參加計劃的營辦者也包括改善買位計劃的私營安老院、護養院宿位買位計劃自負盈虧安老院、以及長者院舍照顧服務券計劃安老院的營辦者。 包括: ˙住宿於共住的房間; ˙每日最少三餐,另加小食;
院舍券缺點: 社區照顧
2015年2月9日,政府在立法會福利事務委員會上,發表委託港大顧問團隊的《「長者院舍住宿照顧服務券」可行性研究》簡報(作者按:政府從未公開整份顧問報告,一直只發表簡報,亦從未就院舍券作公眾諮詢)。 研究訪問了約950名在中央輪候冊的長者,當中只有34.4%願意考慮院舍券,更只有10.5%願意考慮使用院舍券並贊成經濟審查。 因此,李主席在今年6月13日於《香港01》發表的文章,忽略了顧問報告的數據,事實是長者不接受政府推行院舍券。 究其原因,院舍券的問題是政府將承擔院舍照顧服務的責任,推向質素參差的市場,更一直忽略長者的真正需要:「社區照顧為先,院舍服務為後」。 如果退出左中央輪候冊,無政府院舍嘅監管同大水喉射住,院舍質素好唔好屋企人要把關,所謂「錢跟人走」,完全視乎市場上有什麼院舍可以選擇,私營院舍有時唔係出左幾多錢,就有拎得返幾多野。 而計劃只包括「中度缺損」老人家,萬一老人家健康惡化成「嚴重缺損」要重新在中央輪候冊排隊,未輪候到位嘅時候,雖然可以用院舍券住住先,院舍唔可以因為老人家嚴重左而趕老人家走,但要知道,照顧嚴重缺損老人嘅護理安老院與照顧中度缺損嘅護養院,人手排制差好遠。
2018年施政報告宣布將會在2019年開始的五年,每年增購1,000個甲一級宿位,既可增加資助安老宿位的供應,亦提供誘因予私營安老院,提升服務質素。 若以平均每間資助安老院可提供100個資助宿位計,這便大約相等於每年增加十間資助安老院,五年間便是50間,超過了回歸以來的總數。 事實上,政府要處理長者的照顧服務,需多管齊下,修訂已有20年前的《安老院舍條例》及《安老院舍規例》,以更為長者設想的人道角度,提升院舍的最低人均面積及人手編制。 因為各地法例規定的空間及人手編制已經優於香港,例如英國、日本等地的院舍最低人均面積都超過10平方米,鄰近台灣規定護士與長者的比例是1:20。
教人憤慨的是,超過200多位民間團體成員、社福業界持份者及長者,於今年4月20日與安老事務委員會、社會福利署、勞工及福利局及院舍券顧問團隊的代表會面後,政府仍不接納先撤回院舍券,再公眾諮詢的訴求。 安老事務委員會竟在今年6月7日的會議上,通過整份院舍券顧問報告,後交由勞工及福利局決定執行時間表。 政府當局更倉促將院舍券排入今年6月25日最後一次的福利事務委員會的議程中,難道這就是李主席在文中提及政府要有的「改革者的勇氣」? 社署續指,今日已為安老業界舉行視像簡介會,解擴展措施的運作細節,並已致函向所有跟進長期護理服務申請的轉介辦事處介紹有關措施。 從上圖可以見到,「院舍券」會根據老人家嘅入息,分左八個級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