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階段,今日高雄地區除了鳳山廳外,尚有蕃薯寮(今旗山)廳,而今日屏東地區則由阿緱(今屏東)廳及恆春廳管轄。 明治42年(1909)20廳改為12廳,原臺南、鳳山兩廳及鹽水港廳一部份併為臺南廳,廳下設有13支廳,今日高雄地區有鳳山、打狗、楠梓坑等支廳,阿緱廳也合併蕃薯寮廳、恆春廳為阿緱廳。 對於鳳山而言,明治34年及明治42年的行政區域劃分是相當大轉折,鳳山不再是該區域政治重心,打狗、阿緱則逐步上升。 2013年3月,九龍城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經過研究後,提出將現有屬於「綜合發展區」的十三街分拆成為3個地段進行重建,而「五街」則可能分拆為「南北」用地,並且建議將南面用地的地積比率由5倍增至6.5倍,以增加重建的誘因及動力。 九龍城市區更新地區諮詢平台於3月25日通過初稿後,將會於4月月底展開第二階段諮詢,期間會舉行社區工作坊、專題討論、公眾論壇、簡介會、巡迴及流動展覽等[15]。 鳳儀街2025 木廠街(英語:Mok Cheong Street)為十三街街區北面外圍的主要道路,亦為馬頭角的主要街道,西起馬頭涌道,東接土瓜灣道,為一條雙線單程的街道。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43年)》。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42年)》。 鳳儀街 鳳儀街2025 鳳儀街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41年)》。 鳳儀街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40年)》。
鳳儀街: 鳳儀街10號 10 FUNG YI STREET
對比表1與表3,從明治40年(1907)到昭和4年(1929)的鳳山街產業,臺商的精米、雜貨(什貨)、料理都還是熱門項目,表3中的魚獸肉其實是在明治28年(1895)設於大老衙的鳳山市場販售,[39]也是傳統產業。 日商的產業變化較大,鳳梨罐頭產業及土木建築業成為日商主要行業。 而1920年代在臺灣各大都市出現的新產業,如軌道、製冰、自轉車(腳踏車)及自動車等新興行業也同樣在鳳山街出現,這些新興產業經營者其實台、日均有。 實際上,除了金貸業,臺人也在產業組合法於大正2年(1913)通過後,在鳳山支廳長安倍利三郎的力促之下,大正6年(1917)成立了鳳山共進信用組合,以鳳山及翁公園二地區商人加入,事務所設於火房口,由林靜觀擔任組合長、陳岸溪擔任專務理事,可說是鳳山街臺商的重要組織。
- 這群車房由於密度實在太高,故市區重建局仍需對重建十三街項目作更深入研究,並需予業主商討業權及賠償問題[8]。
-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40年)》。
- 十三街的最大特色亦在於當中11條全直街道,可見每條街的字首均為中國傳統有吉祥兆頭之動物(龍、鳳、鹿、麒麟(麟)、鷹、鵬、雁(鴻)、蟬、燕、馬(駿)及鶴)。
- 重建十三街多年來俱有熱烈的討論,地產商、居民、市區重建局及香港房屋協會等,一直對問題爭議不下。
- 鳳山街在本期的持續發展,除了產業、公共衛生及公共建設外,與其接壤的高雄市也是重要因素。
由於區內多有夕陽行業,例如車房及少量殯儀業服務的店鋪,市區重建局曾經表示,整體重建十三街及鄰近的馬頭圍舊區有困難[10]。 加上11條直街街道狹窄,每條只有大約10米闊,故此需要重建物業騰出地方,以改善環境的要求亦遇到阻力[10]。 馬頭角道(英語:Ma Tou 鳳儀街 Kok 鳳儀街 Road)為十三街街區南面外圍的主要道路,亦為馬頭角的最主要交通樞紐之一,西起馬頭圍邨,為一條雙線單程的掘頭路,終望維港。
鳳儀街: 鳳儀街10號的交通站點
昭和5(1930)年8月21日,臨時產業合理局的國產愛用委員會優良國產品選定小委員會,選出第二回優良國產品目,臺灣入選者僅有三家工廠,其中兩家就是鳳山街的臺灣鳳梨罐詰株式會社跟阿辻罐詰所,另一間則是彰化南郭公司。 [37]由表2可見,在昭和5年(1930)時,鳳山街及大樹庄共有14間鳳梨工廠,就其職工數來看,鳳山街共有453名,如以養活一家五口來計算,共有2,200人生計與鳳梨罐頭工廠有關,約佔當年鳳山街人口(14,512人)的15%,若再加上鳳梨種植者,可見鳳梨產業對鳳山街之重要。 日治時期經由鳳山街的鐵路除了官方外,還有民間經營,民間主要是以產業為主,因為鳳山附近是重要蔗糖產區,因此新興製糖會社與臺灣製糖株式會社,均以鳳山火車站(停車場)旁(相關位置可見圖5)為起點,經營兩條鐵路線,讓鳳山火車站結合官鐵及民間鐵路,成為交通中心,向四周放射。 [24]其中台糖小港線(臺灣製糖會社紅線)由鳳山至小港,如連結由九曲堂至旗山的旗尾線,可貫穿至旗山。 這兩條鐵道是除了縱貫線外,鳳山最重要的聯外鐵道。 [17] 高淑媛,《經濟政策與產業發展―以日治時期臺灣鳳梨罐頭業為例》(臺北:稻鄉,2007),頁11-13。
- 但在鳳梨罐頭、糖業,以及鳳山城北側的新區域開發下,鳳山街開始逐步復甦。
-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調查課,《台灣現住人口統計(昭和3年)》,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調查課,1929。
-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調查課,《台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14年)》,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調查課,1926。
- 隨著戰爭的開展,鳳山街更成為重要軍事駐地,倉庫區及眷舍的興建,湧入大量日人。
- [56]昭和9年(1934)3月,由街長平間重兵衛召集鳳山街方面委員會事業助成會評議委員12人,針對如何加強宣傳討論。
-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明治41年)》。
- 清代高屏地區的經濟主軸是以水運及河運為主,因此有水利之便的鳳山,以及高屏溪沿岸的里港、萬丹、東港為主要市街。
街上設施林立,市政大廈、公共服務設施俱能在街沿途找到。 麟祥街(英語:Lun Cheung Street)乃街區11條直街系列自西向東的第4條,為一北行街道。 街兩旁的建築能直接通往隔鄰的鹿鳴街和鷹揚街,地下店鋪多見車房,常見私家車聚集停泊於此。 龍圖街(英語:Lung To Street)乃街區11條直街系列自西向東的第1條。
鳳儀街: 鳳儀街1號附近醫院
就區域看來,鳳山街仍以鳳山城區為主,日人依舊以縣口、赤山為主,臺人也同樣在火房口、大老衙、草店尾等地。 所以整體而言,不論就區域或行業,都沒有太大的變化,但規模是否縮小,在缺乏指標情形下,無法判斷,但從人口數觀察,鳳山街的人口則呈現穩定成長。 鳳儀街2025 跟明治40年(1907)年的表1相較,最大差別是表1從業人口最多的醫生(漢醫)完全消失於表3,而表3中次多的金貸業則不曾出現於表1。 原因在於表1係從全南部的士紳名錄中彙整的資料,而表3則是從《臺灣商工人名錄》中彙整,以商工業為主要收錄對象,醫生並不包含在收錄對象中。 高雄至九曲堂段鐵路在明治40年(1907)即已興建完畢,主要即是當時鳳山支廳所在地鳳山街並不在縱貫線上,故興建高雄與九曲堂間17.3公里的鳳山支線。
鳳儀街: 鳳儀街1號 1 FUNG YI STREET
與其餘十條街一樣,一律位於木廠街和馬頭角道之間,亦同為單線單程街道。 龍圖街為一北行街道,全長約100米,闊約10米,數據亦與其餘十條直街一樣。 街道東側的建築能直接通往隔鄰的鳳儀街,地下店鋪多見車房,亦有一兩所快餐店。 鳳儀街 [93] 財團法人古都保存再生文教基金會,《高雄市陸軍眷村(鳳山黃埔新村)文史資料蒐集研究案》(高雄:高雄市政府文化局,2014),頁12-21。
鳳儀街: 水情否極泰來 高雄上調「水情提醒」綠燈、台南轉黃燈
但經過十餘年的營運後,其獲利越來越困難,遂於昭和2年(1927)9月,首先中止鳳山街至苓雅寮間的輕鐵。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成大研究發展基金會,《高雄縣鳳山縣城整體環境再造計畫》(高雄:高雄縣文化局,2007),頁3-34。 其中的「土瓜灣十三街重建項目」,香港政府提議撥出10億港元協助[11],惟只資助區內已經成立業主立案法團的樓宇,故此引發其餘業主不滿意[11]。 同屬區內的馬頭角三街則有全面的樓宇重建計劃。 重建十三街多年來俱有熱烈的討論,地產商、居民、市區重建局及香港房屋協會等,一直對問題爭議不下。
鳳儀街: 鳳儀街6號 位置地圖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調查課,《台灣常住戶口統計(昭和11年)》,臺北: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調查課,1937。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6年)》。 臺灣總督府總督官房統計課,《臺灣現住人口統計(大正5年)》。
鳳儀街: 鳳儀街16號的交通站點
此時期鳳山城區面貌逐步改變,街役場、公會堂、神社陸續興建完成。 鳳儀街2025 為防治瘧疾,許多工程的施作,如填平魚塭、城內曹公圳,以及自來水(上水道)的完工,讓鳳山環境成為更適合居住。 整體而言,日治前期是鳳山街歷史的關鍵時期,從原本高屏地區的行政、經濟中心,在臺灣總督府積極建設打狗港及新式糖廠後,不僅不再是經濟中心,也慢慢喪失區域行政中心地位,這讓官員、眷屬及軍隊移出鳳山街,也讓鳳山街陷入人口停滯並緩步下滑的窘境,比對鄰近快速成長的打狗,鳳山街的繁榮不如以往。 但在鳳梨罐頭、糖業,以及鳳山城北側的新區域開發下,鳳山街開始逐步復甦。 而本期發展關鍵均與日人較有關係,行政中心的轉移讓日人大量遷出,新的鳳梨罐頭產業及城外新區域開發,也都由日人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