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先西汉时皇帝的秘书尚书台,成为东汉时期的决策机构。 由此三公被架空,只有议事功能没有实际权利,且三公往往因小事而被辞退。 至隋,三公不再开府,僚佐全部撤销,完全变成虚衔或“优崇之位”。 三公九卿好處 宋代以后,往往亦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其虚衔性质不变,并渐次演化成加官、赠官。 公元51年,改大司马为太尉,改大司徒、大司主为司徒、司空。
- 皇帝下来就是丞相,丞相专门是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的,秦朝设立的有左右两名丞相,这两位丞相就相当于皇帝的左膀右臂,丞相是直接听命于皇帝的,相当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
- 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 汉文帝还下诏让御史大夫成为全国最高监察官。
- 掌管谷货的治粟内史,掌管税收的少府,卫戍京师的中尉,负责皇宫内各种建筑的将作少府。
-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董卓、曹操分别掌握过中央政权。
- 凡丞相進見,皇帝得離坐;丞相病重,皇帝得親臨問疾,并遣使送藥;丞相死后,移歸私第,皇帝車駕往吊,并賜棺,賜葬地,賜冥器等。
- 三公九卿好處 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輔政,以後享權重臣如張安世、史高、王鳳等人,都居大司馬大將軍之位。
- 说到这儿,想起刘邦的太仆夏候婴,在刘邦逃难时,把太子和公主踹下去好几次,夏候婴每次都把他们抱上车,太子和公主才得救。
前209年陳勝、吳廣運送士兵逾期,為避免全體處斬,就在四川郡的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揭竿而起」。 大軍攻下陳(今河南淮陽)後,陳勝稱王,建立張楚。 箕子朝鲜於秦漢之際被衛滿率東逃之民征服,建立衛滿朝鮮。
三公九卿好處: 三公九卿好處: 九卿歷史沿革
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 三公九卿好處 以太尉为例,下有分管诸事的西曹、东曹、户曹、奏曹、辞曹、贼曹、金曹、仓曹等曹。 汉武帝之前,丞相的位高权重,连皇帝也不能不敬三分。
秦二世繼位後,秦廷被掌權的趙高掌控而混亂不堪。 此時秦末民變爆發,六國有力的軍人各自復國,雖然秦將章邯努力平亂,但秦將王離於鉅鹿之戰被楚將項羽擊敗,秦軍主力投降。 前207年十月,新任秦王子嬰於咸陽向劉邦投降,後項羽率軍抵達關中,殺死秦王子嬰,焚燒咸陽宮,秦朝於秦始皇死後3年滅亡。 而後至西漢統一全國之期間稱秦漢之際,又稱西楚時期。
三公九卿好處: 秦始皇设立的三公九卿都是些什么官职
在我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封建王朝长期占据着统治地位,在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中,封建官职一直有不同的建制,今天,本文来说说从秦始皇开始确立的中央官制中级别最高的“三公九卿”。 三公九卿是秦朝时确立的中央官制,三公是古代辅助国君的三个最高官员,九卿则是中央政府的九个高级官员。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全国后,听从李斯建议,建立了以皇帝为尊,以三公九卿为中央官制的中央集权制。 其中,丞相主管全国行政;太尉负责总揽全国军政;御史大夫则负责皇帝与群臣的沟通并负责监督群臣。
而項羽派龍且北援,韓信於濰水之戰擊潰齊楚聯軍,齊國亡。 三公九卿好處 十月,項羽北有韓信,內有彭越,西有劉邦,局勢轉壞。 項羽只好與劉邦和談,以鴻溝為界,約成後項羽領兵東歸。 而章邯因為戰敗,被趙高威脅,最後同司馬欣、董翳投降楚軍,后被封為雍王。
三公九卿好處: 三公九卿好處8大優勢2023!內含三公九卿好處絕密資料
秦始皇為了長生不老,聽信方士徐福之言,認為東海的蓬萊、方丈、瀛洲等三座仙山上有仙丹,於是派徐福於琅岈準備尋覓。 前210年秦始皇東巡琅岈,徐福推託說海上有大魚,而無法出巡。 秦始皇就派人射殺之,並迫徐福率童男童女遠航。 總括來說,相權與皇權有著此消彼長之關係,相權之被削弱,固是由於皇權過份申張之結果所致,若就制度講,武帝重用內朝,成帝建置三公官,皆是相權被削之要因。
- 三公各置秩为千石之长史一人,又各置掾属数十人。
- 三公之中除丞相省尚有点实权外,九卿已徒有虚名。
- 曹操掌权时,罢去太尉、司徒、司空,又置丞相和御史大夫,曹操自命为丞相。
- 田榮後死,楚軍持續北上沿路燒掠,齊人擁立田榮弟田橫續與西楚作戰。
-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施行郡县制度,秦国设县始自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变法。
前205年陳餘獲田榮之助,趕走張耳,迎趙歇為趙王,自封為代王並輔佐趙王歇,命夏說為代相,趙國統一。 漢王劉邦統一關中後向外發展,河南王申陽降漢,立韓王信於韓地,並且遷都櫟陽(陝西臨潼東)。 面對各地叛亂,項羽北上擊潰齊王田榮於城陽(山東莒縣)。
三公九卿好處: 三公九卿好處: 官制
2016年11月1日 – 三公和九卿以及列卿等,都各有自己的府寺,以处理日常事务。 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施行郡县制度,秦国设县始自秦孝公十二年商鞅变法。 三公九卿好處 所谓内朝官或中朝官就是由皇帝直接差遣,而不专任行政职务的,与行政性质的正规官称的外朝官相对而言的。 秦朝文字採用小篆與隸書,主要用途是记录历史事件、律法、生产工艺。 戰國時期各國使用文字有異,秦始皇統一後即要求“書同文”,並且命秦丞相李斯執行這項工作。 李斯簡化秦國原本使用的西周大篆而建立小篆,並且推行到全國各地,所以小篆又被稱為「秦篆」。
三公九卿好處: 丞相總天下之大政,君主感其地位太高,職權太重,不得不為之深思,而漢武帝喜獨攬大權,為加強皇權,逐引用近臣,使丞相制日漸破壞。
说到这儿,想起刘邦的太仆夏候婴,在刘邦逃难时,把太子和公主踹下去好几次,夏候婴每次都把他们抱上车,太子和公主才得救。
三公九卿好處: 三公九卿好處: 古代三公是什么职位?分别是哪三个官职?
至戰國時秦「初置丞相,樗里疾、甘茂為左右丞相」(史記.秦本紀)始為正職。 秦常置左右丞相,以左為尊,有時為加尊,如呂不韋;以中人為相則稱中丞相,如趙高。 漢高祖立國,置丞相,後改命為相國,呂后文帝時復置左右丞相,並以右為先,西漢哀帝時又改稱大司徒,東漢年間多稱大司徒或司徒,獻帝時又復稱丞相。 3,卫尉 三公九卿好處2025 上面介绍的三公有太尉,管军事。
三公九卿好處: 地位:品秩雖只有中二千石,但升遷前途極佳,為丞相的候補人。
成帝採納何武之言,置大司馬,改御史大夫為大司空,二者增俸祿如丞相,由是丞相、大司馬、大司空成為「三公官」,三公職事難分,地位平等,互不統屬而統轄於皇帝。 三公九卿好處2025 為何歷代丞相一職,時置時廢,時而被其他官職行使其權力,而我們又極力探求每朝的「真宰相」所在呢? 4、三公九卿这一制度沿用约达800年,并从结构上影响三省六部制,并左右中国古代中央官制约达700年。 可以说,三公九卿制,上承夏商周,下接隋唐宋元,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三公九卿好處: 九卿,是諸卿中較重要的九位,秩為中二千石,其他的如秦的將作少府、內史,漢的執金吾、將作大府,稱為列卿。九卿所司,兼管理皇室及中央政府的事務,九卿所司,與郡國有關的要通過丞相,又可以直接接受皇帝命令,所以漢的九卿不純然是丞相的下屬。
為了推廣全國,李斯、趙高、胡毋敬等人用小篆來編寫識字課本,比較著名的是《倉頡篇》、《爰歷篇》、《博學篇》等,成為了兒童的啟蒙教材。 三公九卿制度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起点。 相比秦始皇对于士人的打压,西汉势必要通过一种新型的行政制度取而代之,以满足未来新的治国需要。 西汉时期,始皇烧书坑儒后,汉武帝无法推行始皇制度,于是决定采用封建时代留下来的吏制,加以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三公九卿”的行政体制。 后来,三公九卿体制通过刘邦、刘秀等汉朝皇帝的实践而更加完善,成为全面施行的中央政治制度。
三公九卿好處: 古代朝代官职“三公九卿”怎么来的?
三公九卿好處 昭帝時,霍光以大司馬大將軍的職位輔政,以後享權重臣如張安世、史高、王鳳等人,都居大司馬大將軍之位。 三公九卿好處 成帝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採納何武的建議,將御史大夫改為大司空,又把大司馬、大司空的律祿提高到與丞相相等,確立起大司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哀帝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名為大司徒,和今文經所説的三公名稱完全一致。
三公九卿好處: 三公九卿好處: 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
虽然还有三公九卿,但西晋已经逐渐继承并发展了尚书省、中书省及门下省。 (一)秦及西漢初期:此時為「丞相獨相制」,雖然中央有所謂三公分權,但由丞相總其成,掌全國大政,丞相為政府之實際領袖。 是漢之丞相,地位崇高,為皇帝於政事上的代理人。 演變:西周時,位在宰執的是上卿,本來只有周天子能設置,到了戰國時列國並立,七國都有宰執,不久宰執改稱為相邦(漢人為避高祖名諱寫成相國),或稱丞相。
三公九卿好處: 九卿
范文瀾在其著作《中國通史》中認為秦時中國人口約為兩千萬左右。 秦末民變和楚漢戰爭造成期間大量人口死亡。 就是在中原移民集團掌握了政權的南越國,還得依靠當地的部族首領,沿用百越習俗。 历史沿袭:秦汉以后辅佐天子的最高行政官员。
三公九卿好處: 三公九卿好處: 古代蛮夷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秦始皇的併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了一個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政府,而這個政府又以君權為中心,是奠立了後世以國君為權力核心的中央集權政體。 三公九卿好處 漢代秦興,亦沿用此種制度;後世之中央政制,雖名目分工有不同,但皆循此以君權為主的中央集權模式而發展,影響不可謂不大。 三公九卿好處 3、御史大夫:主要管理记事,其地位相当于副丞相,主要职责是管理图籍、奏章,监察文武百官。 御史大夫下设御史中丞,驻在皇宫;侍御史,弹劾中央和皇宫一切事;监御史,中央派到地方各郡负责监督郡守的御史。 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里。 《史記》:「聞古之聖人,不居朝廷,必在卜醫之中。今吾已見三公九卿朝士大夫,皆可知矣。試之卜數中以觀采。」.
司空的职能已从监察“改行”去管修城墙池沟等建筑之事。 三公九卿好處2025 另外,武帝还把“太农令”改为大司农,把“大行令”改为“大鸿胪”,“郎中令”改为“光禄勋”。 三公九卿好處2025 宋代以后,往往亦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但其虛銜性質不變,并漸次演化成加官、贈官。
三公九卿好處: 九卿,是諸卿中較重要的九位,秩為中二千石,其他的如秦的將作少府、內史,漢的執金吾、將作大府,稱為列卿。九卿所司,兼管理皇室及中央政府的事務,九卿所司,與郡國有關的要通過丞相,又可以直接接受皇帝命令,所以漢的九卿不純然是丞相的下屬。
西汉初承秦制,中央的最高官职仍是丞相和太尉,可见汉初和秦一样,也并没有并列的三公,不过一般还是沿袭旧号,把最高官吏称为三公。 三公九卿,最早的时候在夏朝就已经设立,但是和后来秦统一天下之后设立的三公九卿职能不大一样,不过是最早的有关三公九卿的记载。 光武帝即位時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27年後才改大司馬為太尉,並把大司徒,大司空的”大”字去掉,稱司徒,司空。 司空的職能已經從往日的監察”改行”去管”營城起邑,浚溝洫、修墳防之事”。 而原來的太尉田蚡被太皇太後竇氏下令免官,太尉之職從此長期空缺。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董卓、曹操分别掌握过中央政权。
三公九卿好處: 三公九卿好處: 古代蛮夷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如“大司马”一职,因田蚡被免,太尉一职长期没人,另一边则是霍去病、卫青两位大司马常年征战,手下将士极多,所以时间一长,“大司马”就代替了太尉。 可袁绍不干了,《三国志》就记载“绍耻班在公下,不肯受。 ”后来曹操把大将军之位让袁绍,袁绍才绽开了笑颜。
明朝,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大理寺卿、通政使为“大九卿”;太常寺卿、太仆寺卿、光禄寺卿、詹事、翰林学士、鸿胪寺卿、国子监祭酒、上林苑卿、尚宝司卿为“小九卿”。 皇帝为加强皇权,拼命地扩大三省权利,扩充三省机构,因此三公九卿制被严重冲击。 三公之中除丞相省尚有点实权外,九卿已徒有虚名。 到了东晋后,九卿就只剩下了三卿充充门面,三公九卿制度名存实亡。 西晋继承魏制,但西晋在中央官制的变动上改革更大。
三公九卿好處: 秦始皇设立的三公九卿都是些什么官职
此后,一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废掉中书省、尚书省及门下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中央官制三级制度才算寿终正寝。 秦朝的郡守权力非常大,除了由朝廷直接任免的县令县长、负责监察郡治的监御史、负责统领驻军与管理治安的郡尉三者外,郡的其他官员均由郡守自行任免。 丞相下设中尉、九卿(即: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典客、奉常、宗正、少府、治粟内史),并管理下属各郡。 秦始皇設立“三公九卿”制度,為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制度的建立創造了雛形,對以後的歷代封建王朝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響。
三公九卿好處: 三公九卿好處: 古代三公是什么职位?分别是哪三个官职?
至汉代,三公九卿的基本构架被沿用,只是具体名称有所变化。 丞相改为“大司徒”,太尉改为“大司马”,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九卿中的奉常变成了“太常”,廷尉变成了“大理”,典客变成了“大鸿胪”,治粟内史变成“大司农”等,其基本的职责变换不大。 三公九卿好處 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集权制而削弱了丞相的权力。 三公九卿好處2025 成帝绥和元年(前8),采纳何武的建议,将御史大夫改为大司空,又把大司马、大司空的律禄提高到与丞相相等,确立起大司马、大司空和丞相鼎足而立的三公制。 汉光武帝刘秀推行更极端的帝王集权,不使权归大臣,名义上仍设显贵的三公官,但实权渐归尚书台。 公元208年,曹操罢去三公而又置丞相、御史大夫,操自为丞相。
三公九卿好處: 三公九卿好處: 九卿歷史沿革
(伊尹曰:「三公調陰陽,九卿通寒暑。」)。 前將軍、右將軍、後將軍、中將軍,左司馬、右司馬、京兆尹……那個誰誰誰,你到底多大官兒啊? 想必各位客官都跟小編一樣,在看古裝劇、讀古代小說的時候,被這些官職搞得一頭霧水。 三公九卿好處 而內朝的尚書、中書(中者宦也;中書者,乃以宦官掌皇帝私人秘書是也)原屬少府,本是皇帝私人秘書,武帝以後,尚書因出納王命、參議機要,權力漸大,尚書漸成為當政大臣必兼的職務。 皇宫的一切都归御史中丞管,御史中丞归御史大夫管,御史大夫归丞相管,所以丞相是既管皇宫事,也管皇宫以外的政事。 大家都爱看古装剧,像什么古代权谋剧(比如琅琊榜),宫斗剧(甄嬛传),等等……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下秦始皇时期形成的“三公九卿”制度。
三公九卿好處: 演變:《史記淳于髡列傳》記:「御史在後,執法在旁。」秦始皇稱帝前己有這官位,及併天下,乃成為中央政府最高級官員之一。至西漢,則位居副丞相之職,仍司監察。《漢書.百官公卿表》云:
多由一人担任,有时亦由二人或多人共同掌政(唐开元时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 将作少府,掌皇宫等公共建筑事务,本署有两丞,左右中侯。 三公九卿好處 属官有石室令、东园主章令、主章长、左校令、右校令、前校令、后校令、中校令。
九卿,即奉常、廷尉、治粟内史、典客、郎中令、少府、卫尉、太仆、宗正。 亦由於三公九卿制為封建制度解體後第一個的中央政制,官員的職掌仍有封建家臣的影子。 三公九卿好處 在封建時代,政府和家庭是分不開的,周天子便是是這個天下大家庭的家長,有家臣幫助管理家國事;在諸候國中諸候的地位亦復如是。 嚴格來說,秦漢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式的統一政府,秦漢的三公九卿制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政制。 因為秦漢以前的中國,只可以說是封建的統一。 夏、商、周的統一是建基於諸候國有極大的自主權之下,天子只有共主之名而無控制諸候權力之實,當時連一個像樣的中央政府也沒有,更煌論有中央政制。
(七)明帝:確立「錄尚書事制」,三公必須加「錄尚書事」銜頭,才得參與國政,三公權力下降,相權為尚書所奪。 三公九卿好處2025 西漢以後,設立丞相的朝代不多,但是行使丞相職權的官員,歷代均有,只是官名並非丞相,對這些行使丞相職權之官,統稱之為宰相。 備受國君尊敬:「王者待以殊敬,在輿為下,御坐為起。入見參對而議政事..」(後漢書.陳寵傳)甚至王者親住丞相府商議大事。
御史大夫为丞相的助手,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相当于副丞相。 只是依据某种习惯,将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称为“三公”。 因为毕竟朝中这三个职位的品秩最高,虽然御史大夫比前二者的品秩要低,但他在百官之中排在第三位,且由于太尉这个职位常常无人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