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由於家庭人口自然增加,擠迫的情況無可避免,故每人的生活空間實則少於原定24平方呎的標準。 新型大廈(第六型)於1970年面世,每人的標準空間增加至35平方呎,一家四口可以入住大約140多平方呎的徙置單位。 第三型徙置大廈於1964年面世,設計概念截然不同,每層設有中央走廊貫穿不同單位,每個單位皆設私人露台。 大部分第三型大廈樓高七層,每個單位面積為129平方呎。 政府更首次在徙置單位內提供公用服務的設施,每戶都安裝了水龍頭,並與隔鄰一戶共用一個廁所。 石硤尾大火後,工務局在火災原址興建了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作應急之用(包寧是當時工務局長的名字),同時又興建了八座六層高的徙置大廈作試點,繼而開始在各區大規模建徙置區。
這餐廳,位於物華街和協和街交界的中南樓,由於它是一間「樓上」餐廳,在營業初期,雖然樓下是一間「麻雀耍樂」(大有利),仍給人「高檔」餐廳的感覺。 從地下經樓梯上到位於一樓的餐廳內,便會見到一排一排寬敞的「卡位」,大家別小覷「卡位」,它是香港的特式之一,是香港人其中一個偉大發明。 華都餐廳有兩樣東西給我很深的印象,一是在牆上裝飾的燈,每盞燈上,都佈滿一粒粒像喱糖,不同顏色的透明玻璃,而靠近協和街那邊,有一列玻璃窗,坐在那裡的卡位上,便可以觀看到物華街和協和街的繁華景貌。 二十多年前,沒有太多的餐廳有「鐵板餐」供應,但在華都餐廳,經已可以享用得到了,而且價錢並不太昂貴。 我經已記不起第一次到華都是在那時,因為小時候家境不好(現在也未算好),不敢去光顧。
七層大廈: 觀塘的歷史
很多人都想住透天厝但未必買得起,公寓1樓或大樓的1樓住家,因為有「類透天」的味道,就成為部分民眾購屋的標的,房價也相對保值,不過專家建議買1樓產品蚊蟲勢必多,要特別注意小環境,此外臨路物件容易遭小偷,安全性也要審慎考慮。 但近日有網友發現一間套房,租金竟然只要5000元,而且還包含水電費,只是內部格局有點奇怪,衛浴似乎在床頭,可是床尾竟有洗手台,好奇這種條件的房子是否會有人想租。 不少人看到照片直搖頭,表示「寧願睡監獄」,但也有人說如果地點方便,可以考慮看看。 營建業缺工、缺料問題嚴重,迫使建商大幅延後交屋日期,中部就有一對夫妻投訴,3年前購入的預售屋本預計是2023年1月交屋,過年前建商發來一只函文通知交屋日期須延展至10月,讓本來歡喜要搬新家的他們感到無奈。 網路科技逐漸發展,也逐漸運用到房地產市場,大高雄不動產開發商業同業公會首創「大高雄168富巢芳蹤」網站,將建商的開工資料、銷售資訊圖資化,除了有利於建商獵地、評估之外,未來更將結合各公、協會銷售資料,讓消費者一站看完建案資訊。 不少人追劇喜歡用手機連接電視,大螢幕播映看起來更爽,但這太尷尬了!
- )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香港觀塘月華街60號,佔地逾2.9987公頃,鄰近翠屏邨及裕民坊,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10個「廉租屋邨」其中一個,亦是觀塘區內第二早落成及目前最老的公共屋邨,僅次於觀塘花園大廈的1958年(65年樓齡)。
- 下面,我們講述一下樓層與風水的關係,下面一起來了解。
-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 天台學校曾是香港上世紀50至70年代的特色,但隨着徙置區清拆,天台學校亦而成為歷史。
- 我很懷念裕民坊的生活.如梁生一樣, 我十分反對巿建局重建裕民坊, 因為這會破壞這個大家的集體回憶.
- 原裝第二型大廈只有大窩口邨第6座、東頭邨第9座及第11座是單幢式設計,所有單幢式第二型均不設天台學校。
有部份學者認為觀塘是規劃失敗的產物 七層大廈 ,但有趣的是,亦有六、七十年代時,被不少社會學家 把她當作工業社區作研究,在觀塘尋找社區的文化,如︰民間的宗教活動、民間團體的運作等等。 1953年石硤尾大火,政府當時為安置數百戶失去家園的災民,興建多層式徙置大廈。 大廈地下都為政府營運的津貼學校,但隨着內地移民不斷遷入,適齡學童數量龐大,津貼學校所提供的學位無法滿足,慈善團體及教會等組織便向政府申請利用7層徙置大廈天台開辦學校,故此天台學校大多為私校,高峰時期全港共有192間天台學校。
七層大廈: 第一型
因為近八千字的文章,內容總覺未夠充實,資料也未及原先所構思的豐富。 暫不提聖若翰,今天從一宗法庭訴訟得知,原來還有學校要求「女」教師,穿著裙上學授課,夠竟那間學校的「Fit人」知不知今日究竟已是甚麼年代,是二十一世紀呀! 上世紀中國的「五四運動」,經已提倡追求文明、科學(五四運動,也有叫人愛國,但絕不是愛中國共產黨,不要被誤導,五四當年,中共連個「肚」都未現,精都未受!)女教師穿裙教學,對教學有可幫助呢(或許有利瞥伯校長吧!)、對學生吸收知識有何益處呢! 這年代,還將女性形象局限於斯文、優雅,是不尊重女權和自由平等。
- 千百年來,無數歷史都是為當權者,或個別民族而寫成的,因此難以有絕對的客觀(只有相對的),野史也因為作者的身份而有所偏差,因此我們要看歷史,就要從多角度,多個渠道,甚至設身處地去看。
- 1953年石硤尾大火,政府當時為安置數百戶失去家園的災民,興建多層式徙置大廈。
-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 五十年代尾六十年代時,能住在那些七層大廈是窮人的天堂了,以前的窮人多數住在木屋區,大家又用柴生火,火災經常發生,聽我祖母說,家裏有一個袋子是放了全家人的証件,家裏最值錢的東西。
- 1969年以前,所有徙置大廈提供的空間標準為每人24平方呎;政府於當年批准,把第四型與第五型大廈的個人空間標準增加至27平方呎。
-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4,490,年齡中位數為 49.6歲。
而石籬邨的第10和11座:曾作為中轉房屋用途,除美荷樓外,亦為香港最後兩幢仍然用作居住用途的徙置大廈。 至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12月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給予為期兩年的遷出期,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將提供2,600單位。 此外,鄰近的石籬天主教小學舊校舍,亦將於2022年中租期屆滿時收回並一併重建。
七層大廈: 大廈資料:昌利大廈
當年整個社會所需求的是普及教育, 並非尖子教育, 而很多這些基層學校對這個使命的奉獻真的功不可沒, 值得致敬。 從前住過月華街一帶的人,可會能記得每晚,約十時後在月華街支路「平成里」那裡,就有一檔流動麵檔營業,雖然是流動,但檔主在行人路上擺設了接和接椅,可以讓十多人一起食麵。 這模式的麵檔,當然是家庭式經營,每晚都是一個男檔主和一個女檔主,相信是一對夫婦,還有一個幾歲的男童。 我並不清來何年政府把官塘改名,但應該不是五十年代,因我小時候六、七十年代,我們都是寫官塘的,不是觀塘。
七層大廈: 樓宇
網主在上文中的”空間背後的角力”提及官塘市中心每逢十月期間,都掛滿「五星旗」,而「中華民國」的旗幟,卻要在調景嶺才能瞥見。 但記憶所及,官塘裕民坊一帶,當年在「雙十節」前後,也有不少「中華民國」的旗幟在飄揚,而在雞寮和秀茂一帶,中華民國的旗幟,更多得是,千百面的小旗幟用繩繫連著,從一座樓,掛到接連的一座,像一片旗海,旗海中,又會掛著較為巨大的旗幟,十分莊觀。 前者屋是現時的「翠屏村」,後者則是在以前在鯉魚門道官塘警署東南面,那個只得幾座,外型與從前秀茂坪下一至十七座的七層大廈相同類型的那個屋,現時為居屋「鯉安苑」。 七十年代,觀塘有「小香港」之稱,因為觀塘既有左派,又有右派,也有大量公屋和私人樓宇,還有潮州、鶴佬等不同族群,是一面可倒照整個香港情況的鏡子。 觀塘成為不少政策推行的實驗場地,如︰首個市區成立的區議會和互助委員會等,在觀塘取得成功後才會在全港實行。
七層大廈: 香港老照片(
至2023年1月16日,隨著以上樓宇正式封閉並準備拆卸,除美荷樓,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的大廈成為歷史,而石籬邨歷時39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第七型徙置大廈,在房委會系統中與政府廉租屋、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長型大廈一併算作「舊長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徙置事務處合併後,於1974年至1982年間竣工的公屋大廈類型。 而隨著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 因此,絕大多數第七型徙置大廈均已於1990年代初加建新變壓器房,以提升供電可靠性。 七型徙廈早在房委會成立前已完成設計,但嚴格來說,這些大廈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因此屬於「甲類屋邨」。
七層大廈: 九龍城區
1972年全港總人口400多萬,而當年240座第一型及第二型徙置大廈的認可居住人口,就共佔532,475人。 此外,亦有23座第四型大廈會連接一至兩所「火柴盒」小學,方便邨內學童上課,包括慈雲山邨其中八座、藍田邨其中四座、石排灣邨第4、5座、石籬邨第4、8座、元朗邨第3、4座、柴灣邨第13座、牛頭角下邨第3座及東頭邨第22座,可以90度或直線連接於樓宇末端外,又或以90度連於樓宇中部。 最早的第四型徙廈出現於東頭邨22座,1965年4月建成。 七層大廈2025 第二型徒廈早於1977年開始清拆,橫頭磡邨第23及24座是最後兩座清拆的原裝第二型徙廈,於1990年清拆。
七層大廈: 我們的「學習約章」
石硤尾邨第37座屬第一批落成的第一型徙置大廈,建於50年代,以低建築成本為前題,只有6層,設計簡單,外懸式的公共迴廊是其一大建築特色。 同屆的有李奕光, 符明漢, 梁家強, 劉永昌, 黎僑生, 唐文雄, 李貴貞,朱美美,利美美, 陸美美, 周慧蘭, 勞贊凝和楊麗春等人, 但与他們已全失去聯絡。 當年聖若翰小學男女生大約各佔一半, 每班大概45人, 記憶中從小一到小四, 男女生相處是比較密切, 在小息中經常互相嬉戲, 感情融洽。
七層大廈: 大廈資料:七喜大廈
觀塘工業化為資本家賺到利潤,為街坊帶來工作,亦為政府添上不少難題。 除了之前提及的社區設施不足,早期觀塘的歷史離不開國內政治的變化。 七層大廈2025 這大型的工業區村中,工人大多是受國內政治和經濟不景而來港的難民,也有受重建拆遷的市民,他們工作或許無憂,卻要承受由工業化帶來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激增的移民對社會福利和治安造成壓力,這些問題殖民地政府卻沒有正面面對。 觀塘是香港第一個新市鎮,當時稱為衞星城市,我們常常將兩者分開,但觀塘的規劃深深影響後來荃灣、沙田等設計。
七層大廈: 七層大廈的屎坑 @童年經典遊戲 & 許冠傑金曲
從小時候的七層徙置區,家家夜不閉戶,小孩到處串門子,集合玩具齊齊到天井玩,這豈不近似於今天的「共居」(co-housing)概念。 油尖旺區近期推出166個宿位的「書匯」(The Bibliotheque),每層都設有不同文化主題,設計、時裝、烹飪、運動、電影都有,宿友可以隨時到不同樓層,跟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與分享。 七層大廈 初期的七層樓最古怪的是傍晚收垃圾的時間,樓下有垃圾佬搖着手鈴,七層樓的家家戶戶都將垃圾從露台往下傾倒,一時漫天都是垃圾臭氣。 七層徙置區家居的面積,的確比板間房和木屋區都要大,而且有石屎鋪得平滑的地面,躺在地上都可睡覺。 記得那時代家家都很少家俬,所以,房子都是空蕩蕩的感覺,每家人又奇怪地跟背後的人家牆壁高處有兩格牆是打通了的,名為通風之用,實有互相八卦對家今餐食乜餸的作用,而廚房又都是在門口自己搭建起來,為圖涼快一些而搬到走廊吃飯,也是家常事。 現存僅有一座第一型徙置大廈: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為全港首批落成的徙置大廈之一,因有歷史價值而保留,已活化為青年旅舍。
七層大廈: 分享會︰你記得的李鄭屋徙置區
阿佳很懷念從前和朋友在空地追逐、踢波的日子,他說:「也許這裡環境比較『污糟』,但人情味真的比較重,有甚麼事都會互相幫忙,沒有豉油也會問對方借,有時會把自己的孩子放在鄰家,由鄰居幫忙照顧孩子!」鄰里間沒有戒心,也不客套,守望相助。 亦有說法,指月華街的發展,是為方便在工業區內開設工廠的老闆居住的。 無論原因何在,走在月華街的路旁,感覺是很寫意舒適的。
七層大廈: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下面,我們講述一下樓層與風水的關係,下面一起來了解。 本公司在此提供的資料僅作單位成交前狀況的參考,並不是為賣方/業主客戶發出或推銷個別單位,本公司並無採取任何步驟核實有關資料是否合乎實際情況。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七層大廈 今天香港城市建築商場化,街道漸失,再加上領展將小商戶趕絕,於是香港居住環境的多樣性亦日漸單一化,高樓令鄰里關係變得愈來愈冰冷,難怪除了居住面積以外,今日香港在世界宜居城市的排名榜中不斷向下移。
香港早期的出租公共房屋,早在上世紀50年代已開始興建,首個項目為石硤尾徙置區,用於安置受石硤尾木屋區大火影響的災民。 七層大廈2025 自此之後,政府開始在不同地方興建公共房屋,為香港的公營房屋發展計劃揭開序幕。 七喜大廈位於牛頭角定富街4-24號(中原樓市片區:牛頭角)。 從1954年出現的第一型徙置大廈(俗稱七層大廈)開始,香港公共屋邨大部份都採用標準化設計,同一條屋邨起用相似的樓宇類型,加上公屋大廈體積較大,例如舊式的長型大廈每層越40個單位,一層一層向上發展,形成簡單而重複化的縱向與橫向線點,加上外牆鮮明的粉飾,重疉成密集而帶有個性的畫面。 一格又一格相同的單位,複合成一幅又幅堆密填滿的「公屋牆」,如拼圖般構建賦有香港特式的建築肌理。
除了發表文章,我還收藏了不少官塘區的舊照片,總算是個官塘迷。 多謝Alex KWOK的評語,愛一個地方,就如愛一個人,在我腦開裡的,充滿了我從十八年前與老婆(當時還未是梁太)認識開始至今的無限回億,也珍藏了我對我成長的官塘的大量回憶,當然我不是個活在從前的人,今日和明日同樣重要。 我對官塘的喜愛,多少也因為當我在官塘生活的年代(至1990年),大多數香港人的生活,都是只要願挨、肯做,付出了半斤便總會有七兩回報,七兩中,又可以有四、五兩用來令家人享福。
「學生曳會被老師打手板,你返去同阿媽講,阿媽會讚老師打得好添呀!」於昔日香港,學校操守未受政府部門嚴格監管,老師執行體罰並不罕見,基層家庭甚至贊同並默許學校體罰。 潘老師形容,大多會以木間尺打手板,教訓較頑皮的學生。 但對5、60年代的家庭而言,能夠獲得教育已相當難得,父母看重子女的德行,多於知識。 信義學校舊生及老師回憶當年校園生活,感嘆今昔教育轉變。 4(6樓)542恆安樓(第11座)1966年 粗體表示該樓宇牽涉26座問題公屋醜聞,其混凝土強度未達高層單位20.7MPa或低層單位31MPa的標準,但遲至1990年代才被揭發,由於情況並不嚴重,故此一直未列入「整體重建計劃」。
七層大廈: 小學:34
是一個社區,幸好當年的暴動,沒有對官塘做成太大的影響。 當時官塘區內,雖然有不少工會,但卻沒有像荃灣,紅磡,北國,土瓜灣一帶有那麼多左派人士的活動,亦沒有一間左派學校(又稱勞校),沒有成為左派暴徒「攪事」的溫床;而官塘亦沒有太多殖民地色彩的政府設施,沒有成為暴徒破壞,放置甚至投擲炸彈的目標。 雖然左派美其名將牠們煽動的暴動稱為反英抗暴的義舉,但事實上,不過只是文化革命狂熱下的一場孽債。 如今這段歷史,左派不願提,英國政府不提,中國政府更不願提,香港的下一代又怎會得知這段重要的歷史呢,其中1967年7月8日中午,沙頭角警局竟被來自華界的機關槍掃射,令至六名警員被槍殺一事,更是沒有人告訴給我們年青一代去得知的! 七層大廈 我介紹由John Cooper寫的Colony in 七層大廈2025 Conflict,他雖然是一位英國記者,但對當年的事件,描述尚算中肯,適合作為通式教育的教材。
七層大廈: 單位數目
這幢二級歷史建築就是在石硤尾邨的美荷樓(或稱41座),活化後已變為旅舍,地面及一樓是「美荷樓生活館」,館內有浴室、洗手間、雜貨店及居住單位等複製場景,以及超過1,200件藏品、40多段口述歷史。 想了解更多當年公共屋邨居民的生活點滴,不妨去參觀一下,免費入場。 雖然租金問題可解決,但由於政府提供的搬遷費比上期重建計劃減少近兩成,居民仍擔心搬遷費的問題。 陳頌怡表示,鄰舍輔導會曾與居民請願,也曾與房屋署資助房屋小組主席吳水麗開會,希望可以增加搬遷費。 但政府表示搬遷費只是津貼,不會包括居民搬遷時全部費用,居民多番爭取仍不得要領,他們都感到很灰心,鄰舍輔導會將會去信房屋署署長表達不滿。 截至1973年為止, 在人口激增的官塘區內(包括牛頭角, 藍田, 秀茂坪, 油塘)可供莘莘學子入讀的官, 津, 補中學的确是寥寥可數, 其中包括瑪工, 官工, 聖潔靈, 基智, 官瑪, 慕光, 寧波, 聖保祿, 聖言, 基孝, 聖安當, 普照等中學。
七層大廈: 分享此頁面
)是香港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香港觀塘月華街60號,佔地逾2.9987公頃,鄰近翠屏邨及裕民坊,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10個「廉租屋邨」其中一個,亦是觀塘區內第二早落成及目前最老的公共屋邨,僅次於觀塘花園大廈的1958年(65年樓齡)。 石硤尾邨的舊公屋大廈重建計劃分四階段進行,第一階段先把部分七層高的大廈拆卸及重建為兩座新型公屋大廈,並已於2006年完成。 重建完成後的新石硤尾邨將提供約6 600個租住單位,可容納約17 400名居民。 這些屬於「第一型」設計的徙置大廈,住宅單位分成兩翼,連接兩翼的走廊設置公用衞生間和洗滌設施;從上俯瞰,這些大廈外型呈「工」字型,故亦被稱為工字型大廈。
七層大廈: 香港大廈搜尋
想不到在這個年代還有人用心記錄一個地區的風華物誌, 實屬難能可貴. 民間資料對歷史研究使很重要的,因為沒有一部歷史書典是絕對客觀和無誤的。 由於月華街是一條傾斜、弧形的街道,因此在街上散步,與走進文福道或何文田街,又或筆架山的義德道和筆架山道的感覺相似,當然我相信在何文田和筆架山的居民都會不甚喜歡我這樣的比較。 此外,因為月華街是由一個狹長的山丘移山闢出來的,因此整條長長的弧形街道,加上在近頂部的天香街橫貫著月華街的兩邊,做成一條有點像個英文字母“A”字的街道,在月華街範圍內,另有兩條「崛頭路」,分別是平成里和紫來里。 偉泰書局可算是當年聖若翰小學的御用書局, 老師經常建議我們到那裹購買補充習作。
七層大廈: 郎美囡/降低都會小資族購屋壓力 「使用權住宅」值得期待
對於官塘的故事,我最記得係中學時放學落官塘的卡拉ok玩,在哪裡? 當然不是neway,而係裕民坊麥記(統稱舊麥)隔離條樓梯上去的,一隻隻大LD,有本點唱簿,你係要搵好碟然後去拎碟的,一個美滿的中學生涯,當然仲包括去舊麥傾偈。 要告訴sjb和其他網友,我正在寫一篇我從一年級到六年級那六年的光景裡,在聖若翰小學生活裡的點滴,其中會提及我用上了六年的光陰,也無法將整間聖若翰完全探朔握來,原因何在,就要多等數天,待數千字的文章寫畢,才可揭盅。 官塘重建後,一切便會蕩然無存,但適當和sensible,為大眾市民福趾而做的的重建又是需要(現在「市重局」的當然不是),唯有多去官塘,用相機將一草、一木、一樓、一宇拍攝下來當然更重要的,是將人的活動也拍攝下來作更活生生的保存。 雖然香港的城市規劃經常被受負面的批評,特別是回歸後的規劃,過於被地產發展商影響,攪出那麼多屏風樓……。 但整體來說,我認為過去香港的城市規劃攪得不錯,尤其是在五、六、七十年代在新發展區的開托,移山填海,將本來狹窄的海岸線,變成數百公頃的平地,並能加以善用。
例如,生肖屬馬的人,居住大門朝正南的房子就不好,因為大門朝正南的房子,坐山必在正北方位的子山,造成坐山與生肖犯沖,不吉,所以在選擇的時候就應該有所顧忌。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和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 重要聲明:本網站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等方式運作,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由於本網站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七層大廈: 第一天 仆直了 -12%
現代家庭,每戶一定有水喉,自來水一開即有,以前的徏置大廈每層68伙,日字型的設計,每層只有兩個水喉房,每個房有兩條水喉,因為是公用的,所以不用另交水費(可能屋租已包)。 石硤尾邨共二十九座,樓高六至七層,樓的兩端是住宅單位,中央部分為公共浴室,從高處俯視,就像個「H」字母。 每個徙置大廈單位約一百二十平方呎,一般是兩三個家庭同住,一幢大廈便容納了二千多人。 七層大廈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七層大廈: 香港估估吓:邊度仲有「H」形徙置大廈?
終於,唐樓要拆了,政府也沒有什麼安置計劃,就將樓被拆的人家遷往最偏遠的上水臨時房屋區,亦即「安置區」,那些金字頂的木搭建築也真的像古老的農村。 只是,每家人面積比閣樓還要狹窄,兩張碌架床放進去根本難以容身,大家都坐在床上吃飯,最後大家只好搬出門口吃飯,每家人也沒有廁所,要跑到老遠的公廁,也不曉得整個中學時代是怎樣度過。 七層大廈2025 居於安置區的日子也不覺其苦,因為中學時代有同學仔竟然居住在九龍城寨中,那年代城寨被喻為「魔窟」,常有些拐子佬的說法令小孩子望而卻步,還有劏狗、妓寨豔舞、賣白粉等非法勾當。 至上世紀70年代,為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房委會把工字型大廈前後兩排單位中間的間隔牆拆除,把兩個單位合併為面積較大、有獨立廁所的居室,向外一面的公共走廊被改建成為「騎樓」以供煮食。 有五個成人的家庭方可編配到面積僅約120平方呎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