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病毒性感染如傷風感冒,或細菌性感染如中耳炎、鼻竇炎、扁桃腺發炎,都可令淋巴結腫脹;而慢性炎症如肺結核、愛滋病,或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如乾燥綜合症,亦有可能導致淋巴腫脹。 除了淋巴組織,頸部還有甲狀腺、副甲狀腺及血管可能出現腫脹,所以必須透過臨牀評估,才能推斷是良性還是惡性腫塊。 鼻咽癌病人完成所有癌症治療後,還需要因應治療帶來的副作用和後遺症,接受各種復康支援。 此外,病人在完成治療之後仍需定期覆診,監察治療後的身體狀況。 在完成治療後的首兩年內,醫生大約每隔數個月會替病人診症,其間會為病人進行臨床檢查,以及其他有需要的造影檢查如電腦斷層掃描或正電子電腦掃描,以了解鼻咽和頸部的情況,並監察癌症是否有復發迹象。
以小孩居多,亦有可能於成人時出現,包括鰓裂囊腫(約佔小兒頸部種塊的20﹪)、甲狀舌骨囊腫、真皮囊腫、血管異常(血管瘤及血管畸形)等。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最新公布的2019年全港癌症統計數據顯示,鼻咽癌是本港男性第7大最常見的癌症及第9大致命的癌症。 近幾年,每年大概都有八百多名新增確診個案和約300個死亡個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20至44歲的年輕成人中,男性最常見的癌症為鼻咽癌。 鼻咽癌頸部腫塊 不過,在常見的癌症中,鼻咽癌在過去10年有明顯下降的趨勢,男性每年平均大約減少1.9%,女性則大概下降4.3%。
鼻咽癌頸部腫塊: 感染EB病毒會怎樣嗎?耳鼻喉科醫師:留意4大風險
「脖子長腫塊不在意,竟是鼻咽癌」、「左側耳鳴以為感冒,竟罹鼻咽癌」、「當紅韓星/羽球球王,竟罹鼻咽癌」…… 二期B後的患者則建議合併放射及化學治療,對化學藥物反應良好的患者,存活率也可以提高,所以患者不要恐懼,尋求正規療法可以爭取更多時間。 1.發生時間:若是自幼就有或經年累月的硬塊,一般以先天性居多,若只發現幾天而且有紅腫熱痛的現象,則可能為發炎或是感染,若硬塊有數週至數月,則可能為腫瘤。 在還沒找醫師詳細檢查前,以下有幾個方法,可幫助讀者做初步判斷。 另外,也由於口腔癌是台灣青壯年人常見的癌症之一,因此國健署訂定,若有吃檳榔或吸菸,且30歲以上者,就可以接受每兩年一次的免費口腔黏膜篩檢,只需攜帶健保卡至牙科及耳鼻喉科,在短短一到三分鐘內,就可保障自己的口腔健康。
鼻黏膜的微血管很豐富,所以用力擤鼻涕或常常挖鼻孔都容易引起流鼻血,就醫檢查時若發現出血點位於鼻中隔或鼻前部就沒大問題,反之,常無緣故地流鼻血,檢查時鼻前部不見出血點,這時就需要檢查鼻咽。 鼻咽癌在本港的病發率偏高,根據醫管局數字,07年有925宗鼻咽癌新症,死亡個案達337宗,兩者均以男士為主;受 EBV病毒感染、常吃醃製食品(如鹹魚)及遺傳均會誘發鼻咽癌,其中遺傳因素更會增加患癌機會40倍。 二.腫塊發生的時間:有學者將三類的頸部種塊依發生時間的長短來劃分:炎症平均七天,腫瘤七個月,先天腫塊七年。 4.亞急性甲狀腺炎:若近兩三個禮拜曾發生上呼吸道感染,接著頸部疼痛,且觸摸時劇痛,加上不明發燒,就須考慮。 在抗癌路上,有部分病人擔心化療的副作用而想中止治療、又或者以抗癌 / 健康食品取代傳統治療、治療期間又想服食中藥希望加快療效……專家逐一解說。 電腦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的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以顯示身體內器官的狀況。
鼻咽癌頸部腫塊: 潘懷宗/全身癱瘓卻仍有感覺,漸凍人比植物人痛苦!FDA批准全球唯一「漸凍症」新藥 症狀出現前先治療
3.下咽癌:咽喉疼痛,且當症狀持續超過兩週,甚至加劇,有些疼痛也會傳至耳朵,產生所謂的「輻射性耳痛」,還有咽部有異物感、聲音沙啞,以及頸部腫塊。 1.口腔癌:口腔出現腫塊、流血、紅斑、白斑,或口腔內破皮與潰瘍超過兩個禮拜、舌頭無法靈活活動,臉、頸部有腫塊或兩側不對稱等。 在台灣,罹患頭頸癌的男性死亡年齡平均中位數是59歲,較一般男性的平均餘命減少了18.3歲,因此頭頸癌也被稱為最短命的癌症之一。
- 所謂原發性腫瘤的意思,是指這惡性腫瘤是從頸部器官組織長出來的,例如惡性甲狀腺癌;轉移性惡性腫瘤,顧名思義是指其他部位長出惡性腫瘤。
- 鼻咽癌腫瘤或會壓迫到外旋神經,導致患者出現視力模糊或產生複視現象。
- 近年使用的三維順形放射治療及調強適形放射治療,能精確將輻射劑量集中射向腫瘤,全面阻止腫瘤擴散,同時減低輻射對附近正常組織的影響。
- ▲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劉偉業表示,鼻咽癌在本港最普遍,在香港一年約有900多宗新症,是男士最常見的頭頸癌症,男士罹患率又比女士多兩、三倍。
- 鄧:頸部腫塊成因很多,可以是良性或惡性,並不一定由腫瘤科專科醫生跟進。
反之,常無緣故地流鼻血,檢查時鼻前部不見出血點,這時就需要檢查鼻咽。 中耳與鼻腔間有個耳咽管相連通,因此擤鼻涕時可感覺到耳朵的悶塞感。 耳咽管功能受影響也會有這種感覺,像是坐飛機下降時耳朵摀住一樣,小朋友由於耳咽管機能尚未成熟,中耳積水容易發生。 鼻咽癌頸部腫塊2025 成人有時在感冒之後也會經歷中耳積水,但通常一、兩週的時間就可恢復。 柯先生發現左下頦有腫塊,既不會痛也不會癢,只是感覺喉嚨有點乾痛,猜想應該是感冒,便隨便找了家附近的內兒科診所拿了一般感冒藥和消炎藥吃,感覺腫塊好像有消了一些,覺得不會痛便沒再去看了。
鼻咽癌頸部腫塊: 疾病百科
例如,部分研究推論高鹽醃製的鹹魚和鹹肉或會增加EBV引致鼻咽癌的能力。 研究表明,以高鹽醃製方法保存的食物,可能會產生一種有害的化學物質,破壞身體的DNA,而受損DNA會改變細胞控制其生長和複製的能力,增加癌變風險。 鼻咽癌頸部腫塊2025 鼻咽癌頸部腫塊 由於兒童的免疫系統尚未發展成熟,因此耳朵感染在兒童中特別常見,惟在成人身上卻較少發生。 倘若在沒有傷風冒感情況下持續出現單側耳朵發炎的情況,建議作進一步檢查。
鼻咽癌頸部腫塊: 鼻咽癌晚期症狀︰視力模糊
成年人則大不相同,以腫瘤性的最常見,接下來才是先天性及發炎性。 重要聲明:生活易會員於本網站內所發表的全部內容為即時更新,因此生活易不會預先審查任何內容,並不會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質量。 鼻咽癌頸部腫塊 此外,會員所發表的全部內容均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生活易之言論及立場。 Yes本人同意所提交之個人資料會交予香港綜合腫瘤中心作聯絡及跟進用途。
鼻咽癌頸部腫塊: 癌症全面睇:鹹魚增鼻咽癌風險?
由於鼻咽位置非常隱蔽,不容易檢查,因此醫生除了會進行問診,亦會查患者頸部是否有淋巴結腫脹問題。 要進一步確定是否患有鼻咽癌及其分期,就需要抽取樣本檢驗,並用內窺鏡檢查。 病徵方面,鼻咽癌常見是頸部出現無痛腫塊,鼻咽的惡性細胞可令鼻或喉嚨分泌帶血,因中耳積水或有聽力變差、耳鳴、常出現中耳炎。 若鼻咽癌已達第3、第4期,徵狀會更多,如不明原因的頭痛、面痺、聲沙甚至吞嚥困難。 如已出現病徵需盡早求醫,檢測鼻咽癌方法包括驗血、以內窺鏡檢驗及抽取組織化驗。 病人可以與主診醫生商討,制定治療後的復康護理計劃,當中包括後續檢查的建議時間表,並列出一些其他可能需要的檢查項目及估計檢查時間;有機會出現的治療副作用清單,並列明當出現甚麼情況便需再次求診;飲食和運動鍛煉建議等等。
鼻咽癌頸部腫塊: 鼻咽癌的預防方法
鼻咽癌可分為「角化鱗狀上皮細胞癌」、「非角化鱗狀上皮細胞癌」和「未分化鱗狀上皮細胞癌」三大類。 頸部硬塊形成的原因眾多,倘若發現頸部有不明原因之腫塊,不要胡亂用偏方甚至不與理會,應盡速找有經驗的耳鼻喉科專科醫師診治,得到正確診斷後,定出治療的計畫。 醫生會按週期進行化療,一般一個療程持續3至4星期,每個療程後會確保患者有足夠時間休息和恢復身體狀態。 但要留意,化療藥物的原理旨在攻擊迅速分裂的細胞,惟正常細胞也會同時受影響,引發身體各種副作用。 鼻咽癌頸部腫塊2025 鼻咽癌篩查旨在於未出現任何癌症病徵前,及早偵測早期癌細胞病變的跡象,把握治療黃金期,提升治療成效及患者的存活率。
鼻咽癌頸部腫塊: 鼻咽癌淋巴癌 頸淋巴結脹大
一名七十歲阿婆因為左邊鎖骨上區長了一個硬塊,加上體重下降、食慾不振來我這看診。 經過一系列檢查後發現,是胃癌轉移至脖子上的淋巴結,但因為化療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於半年後往生。 頭頸癌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以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 根據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頭頸癌(其中的口腔癌)名列我國男性常見癌症第三名,而在台灣的頭頸癌中,以口腔癌的比率最高,其次為口咽癌及下咽癌。 除了頭痛之現象,鼻咽癌腫瘤或會擴散壓迫到腦神經,令患者出現臉部皮膚感覺麻木、舌頭麻痺,甚至造成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的症狀。 耳鼻喉科醫師可執行纖維內視鏡檢查鼻咽腔及喉、下咽部,尋找可能之原發惡性腫瘤。
鼻咽癌頸部腫塊: 癌症
倘沒有及時治療,生在鼻咽的癌細胞便會侵蝕周邊組織,甚至腦部,腫瘤太大更會令神經線受壓,出現聽力或視力下降,頭痛或間歇性面部麻痹等病徵;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蔡清淟指出,部份病人更因皮膚組織被腫瘤侵蝕,頸部出現潰瘍腫塊。 蔡舉例,曾有一名中年鼻咽癌復發的男病人,腫瘤極速變大,由頸部到鎖骨長出一個10厘米大的潰瘍腫塊,疑與他曾接受放射性治療及手術治療有關;男病人接受化療後,鼻咽癌病情受控,惟最終因肝癌惡化病逝。 除中年病人外,蔡指,本港鼻咽癌的病發年齡集中在20至45歲的青壯年,曾有一名20多歲的男病人,「恃住後生」延誤求診,確診時已屬晚期鼻咽癌,並已擴散至肺部,故年輕人切勿掉以輕心。 惟鼻咽內的腫瘤靠近顱神經和血管,較難到達,所以手術並不是治療鼻咽癌的常用方案。 鼻咽癌頸部腫塊 若癌細胞已擴散到頸部淋巴結,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先接受同步放化療,再透過手術切除淋巴結,惟手術有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導致患者出現耳朵麻木、手臂無力(無法舉高過頭)、下唇無力等後遺症。
鼻咽癌頸部腫塊: 鼻咽癌治療方法( ︰外科手術
家族有鼻咽癌患者,罹癌比率將會上升,男性的罹患機率略高於女性。 此外,EB病毒感染(延伸閱讀:EB病毒,一種你我他身上都有的討厭鬼)、醃製食品、抽菸,或是工作吸入大量甲醛等致癌物質也是可能原因之一。 建議35歲以上成人,偶爾按摩脖子一邊舒緩僵硬,一邊摸摸看有無腫塊。 鼻咽癌的症狀常與一般耳鼻喉科疾病相仿,有些看起來跟感冒差不多。 鼻咽癌頸部腫塊 建議民眾若是類似感冒症狀許久未癒,宜至耳鼻喉科就診,以排除鼻咽癌的可能性。
鼻咽癌頸部腫塊: 鼻咽癌可否用手術治療?醫生解説鼻咽癌分期、治療方法、電療程序及副作用
手術有後遺症,電療亦會對頸部肌肉造成傷害,「腫瘤切除手術後,病人須接受電療以徹底清除腫瘤細胞;電療會引發炎症,令頸部皮膚纖維化,病人會感到繃緊、麻痹或針刺,頸部活動能力受限,影響日常生活,或需配合物理治療。 兒童方面,大部分情况是急性感染如中耳炎、口腔牙齒發炎引起,一般不用太擔心;但如果小朋友的頸部腫塊突然變大,影響飲食,或腫塊出現超過一個月而又無明顯成因,都要交由專科醫生跟進,以確定是否患上淋巴癌或血癌。 根據美國癌症協會(AJCC)/ 國際抗癌聯盟(UICC)的TNM分期,鼻咽癌共分四期,而第四期再細分為IVA、IVB及IVC。
鼻咽癌頸部腫塊: 耳朵積水悶塞感 檢查發現鼻咽癌
鼻咽癌可根據腫瘤大小、有否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分為四期。 第一期腫瘤仍然局限在鼻咽以內,第二、三期擴散至淋巴,第四期則再細分為4A、B和C,4C期就是指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 鼻咽癌頸部腫塊2025 期數越後,癌症能根治的可能性越低,但隨著鼻咽癌治療不斷進步,存活率已較二、三十年前大大提升。
在鎖骨上三角出現腫瘤,大多數不是原發位置而是遠程轉移而來,在左側鎖骨要詳細檢查食道及胃等消化系統,在右側鎖骨則要看右肺的情形,如果是患者是女性,就要考慮乳癌的可能性。 ▲ 耳鼻喉科專科醫生劉偉業表示,鼻咽癌在本港最普遍,在香港一年約有900多宗新症,是男士最常見的頭頸癌症,男士罹患率又比女士多兩、三倍。 至於有家族病史的高危人士,曾有研究顯示,每年進行EBV血清檢測和鼻咽鏡檢查,可提升於第一期確診的比例,但也有説法指相關研究欠缺嚴謹標準,建議高危人士諮詢醫生意見,了解篩查的詳情和利弊。 鼻咽癌頸部腫塊 若有直系親屬曾經患上鼻咽癌,其他家庭成員罹患鼻咽癌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鼻咽癌頸部腫塊 不過,這種風險未必源於家族遺傳,亦有可能因為環境因素,例如居住在相同地區,擁有類近的飲食習慣所致。
鼻咽癌頸部腫塊: 放射治療
鄧:如頸部腫瘤並非原發,而是因頭部腫瘤轉移,便要視乎原發部位,選擇不同治療方案。 如果是鼻咽癌,電療及化療會是第一步;如腫瘤出現在口腔、舌、喉,則先以手術切除腫瘤及周邊組織,再以電療、化療作輔助治療。 醫生一般會在鼻咽癌患者同時使用放射及化療藥物治療,以提升治療效果。 即使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也能減輕癌症所引起的不適症狀。 四.腫塊的位置:正中頸區─可能是甲狀腺腫瘤或甲狀舌骨囊腫等。 鼻咽癌頸部腫塊2025 下頷部及上側頸部─可能為鼻咽癌、淋巴腺炎、唾液腺腫瘤,或其他頭頸部癌症轉移的。
頸部的腫塊可能是鼻咽癌、口腔癌、下咽癌、喉癌等癌症轉移至脖子上的淋巴結,所以一定要由耳鼻喉科醫師,先以軟氏纖維咽喉內視鏡檢查這些地方黏膜。 如果懷疑是鼻咽或是咽喉長腫瘤,則應該先在鼻咽以及咽喉處切片,而不是先在頸部開刀。 頸部,也就是脖子,是人體相當重要的部位,因為內含頸動脈、神經、淋巴結、咽喉、肌肉、甲狀腺、脊椎等重要器官組織,所以頸部一旦出現腫塊,必須盡快就醫診治,實在是有太多原因需考量了。 若病人的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每年需要檢查一至兩次甲狀腺功能。 完成治療後也可考慮進行一次牙科檢查;聽力、言語和吞咽情况等可能受治療影響的部份,情況也需密切注視,若發現治療副作用持續未有改善,甚至有新的症狀出現,病人應盡快告知醫生,並作進一步檢查。 化療的副作用要視乎使用藥物的類型及劑量,常見副作用包括脫髮、口腔潰瘍、食慾不振、噁心嘔吐、腹瀉、增加感染風險(白血球下降)、容易瘀傷或出血(血小板數量低)等。
過去曾有學者提出所謂的「Rule of Eighty」,也就是說頸部腫塊約八成是惡性的,而且在這惡性腫瘤當中,又約有八成屬於轉移性腫瘤,雖然比例上不一定正確,但是突顯出頸部腫塊不可輕忽的一面。 4.喉癌:頸部常出現腫塊,以及早期症狀是持續性的聲音沙啞,其他常見症狀有吞嚥疼痛、吞嚥困難、同側的耳部輻射性疼痛等,晚期則會出現呼吸困難的症狀。 正因為有不少後遺症,所以在制定療程時,醫生必須清楚讓病人知道治療風險和後遺症,讓病人考慮治療及復康的安排。 有些情况是完成檢查,也無法判斷原發位置在哪裏,醫生可能會為整個上呼吸道及頸部作電療及化療,消滅這個連影像分析也無法捕捉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