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邨重建不僅為居民提供一個改善居住環境的機會,還令黃大仙區內多個舊屋邨啟動一連串原區重建提供機會,期望當局可以認真考慮。 聯席認為從單位數目及地理位置而言,《公營房屋建設計劃》中部分新落成的公屋是十分適合作為舊屋邨的安置資源。 在單位數目方面,聯席以重建屋邨和新建公屋項目單位數作比對,以確保有足夠單位作遷置資源,或建議納入首期重建。 聯席亦嘗試在落實重建和縮減輪候公屋時間之間作出平衡,提議盡量預留部分新單位編配予輪候公屋的人士或作調遷之用。
鑑於長遠供應增加,故美聯物業預期樓價升幅將會「降溫」,今年全年樓價將下調升幅至1成,全年二手住宅成交量將錄得約6萬宗,並料明年成交量可增至約6.5萬宗。 至於一手成交量,預計今年將錄得約1.8萬伙,而明年亦將增加至2萬伙的活躍水平。 市建局協助民政事務總署對活化油麻地果欄進行的可行性研究於2019年4月展開,向超過300名果欄從業人員及附近約9,000戶居民發出問卷,就果欄作業及活化方向,收集意見並進行諮詢。 中環街市大樓第一期復修及活化工程將於2020年第四季完成,而挑選營運機構的工作亦已展開,預計於2021年第一季選出營運機構。 市建局爭取於2021年第三季開始營運首階段經活化後的中環街市大樓。 莫健榮表示,早前已與房屋署溝通,要求增加巡邏點並在圍牆當眼位置貼上 「嚴禁攀爬」字眼。
彩虹邨重建計劃: 「房屋署舖就可以考慮,領展就一定唔做」
新一屆政府管治班子落實「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理念,上任後成立工作小組,研究加快覓地建屋,壓縮公屋建造和提供編配的時間流程,務求縮短現時超過6年的公屋輪候時間。 然而,在眾多增建房屋的策略中,過去多年一直把舊屋邨重建放在較後的日程。 遷置受屋邨清拆計劃影響住戶的工作,會在樓宇拆卸前30個月展開,讓居民有充裕的時間安排搬遷事宜。 我們會以書面通知有關住戶相關安排及邀請他們前往辦理搬遷登記手續。
房委會在過去十年已進行15個公共屋邨重建項目,正在進行的重建計劃則有白田邨(較舊部分)和美東邨(較舊部分)。 彩虹邨重建計劃 在2021年施政報告中,行政長官亦宣布邀請房委會研究重建具可觀潛力、樓齡約60年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並爭取把周邊土地納入重建地盤,例如利用馬頭角道政府合署地盤以擴大重建馬頭圍邨地盤,務求發揮最大重建潛力,令這兩幅珍貴的市區用地可提供更多公營房屋。 彩虹邨重建計劃2025 初步估計重建後兩個屋邨可合共提供共約5,000個單位,現時西環邨約有600個住戶,馬頭圍邨則有2,000多戶,兩條屋邨重建後的供應都接近倍增。
彩虹邨重建計劃: 重建公共屋邨 增加房屋供應
莫健榮給記者展示一位居民發來的相片,照片中是一塊重達1.38公斤的石屎。 不久前,那位居民在家中為女兒沖涼時,石屎從天而降,情急之下為保護年幼的女兒,她用手臂擋住以致擦傷。 在2016年的Sony World Photograph Awards,攝影師何穎嘉以作品《彩虹童年》獲香港區冠軍,鏡頭捕捉一個男孩於下課後打籃球,而他身後的色彩絢爛如彩虹的大樓,便是彩虹邨。 「之後越來越多的攝影作品取景此地,亦吸引海內外遊客前來打卡。」莫健榮說。 【Now Sports】羅馬射手艾巴咸宣佈女友誕下兒子Amari,首次做爸爸。 Amari在意大利出生,但可能回到英國成長,事關25歲的艾巴咸於羅馬表現出眾,2021年夏天加盟至今已入34球,盛傳曼聯、阿士東維拉、母會車路士都有意在今夏以4000萬鎊把這位射手帶回英超。
- 本土研究社就公屋重建問題質疑領展作為眾多屋邨物業的大業主,「似乎有權單方面否決重建計劃」;又批評政府將屋邨業權拆售予領展,私人財團可透過轉售屋邨公眾設施圖利,有能力阻撓公屋重建。
- 署方未有計算區內於2040年後的人口分佈,他們選擇將圖書館永久重置於雞籠灣(薄扶林道靠山的一邊),屆時該帶會有5,610個住宅單位。
- 就討論多年的大坑西邨重建計劃,行政會議近日已批准了由平民屋宇有限公司(平民公司)與市建局合作落實項目,先決條件是平民公司必須妥善安置原有租戶。
- 這座深水埗區最大兼唯一提供過萬單位的大型公共屋邨,重建跨度逾30年,現時依然是工程進行中,據計劃整座屋邨的重建計劃將在2026年完成,不過受疫情影響,工程進度或會有誤,還是要等最新政府公佈。
- 美聯物業住宅部營運總監張子存表示,香港就施政報告釋放土地後,預計有助推動發展商吸納土儲,推盤進度亦可望加快,尤其是新界區,料新盤銷售量佔比回升,未來區內樓價升幅更有望「跑贏大市」。
- 他警告若再錯失機會,日後將更難覓地作原區安置,啟動彩虹邨重建亦可為鄰近的坪石邨提供重建的遷置資源,並可逐步規劃重建九龍東的其他舊屋邨。
除了施政報告提及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公屋樓王的華富邨,亦於早前被提及將於2027年伊始進行重建。 現時5幅華富邨附近土地,包括華景街、華富邨以北、華樂徑、雞籠街南和雞籠街北,將會用作安置屋邨之用,合共提供8,900多個公營房屋單位,分期接收華富邨居民,未來政府當局計劃斥資1至2億元,興建兩條橫跨石排灣道的行人天橋,連接五幅用地及現有社區。 華富邨則會分三期重建,第一批拆卸的樓宇,包括華安、華樂、華昌、華泰及華建樓,將配合擬於2026年落成、設於華安樓與華樂樓之間華富道地底的港鐵南港島綫(西段)華富站。 除了房委會的重建項目,在政府協調和推動下,平民屋宇有限公司與市區重建局合作的大坑西邨重建項目亦已獲行政會議批准。 如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批准放寬規劃限制,按計劃的構思,重建後的大坑西邨可提供約3,300個單位,較現時1,600個單位增加約一倍;其中約1,300個單位會用作重置現有住戶,餘下約2,000個單位則由市建局發展港人首次置業單位。
彩虹邨重建計劃: DQ消費券 政府或省10億元
然而,房委會一直按其政策和四個基本原則,包括樓宇的結構狀況、修葺工程的成本效益、重建屋邨附近是否有合適的遷置資源,以及原址重建的潛力,就實際情況謹慎考慮是否重建個別屋邨。 過去十年,房委會已完成12個屋邨和三個工廈重建項目,合共提供超過25,000個房屋單位。 綠置居計劃為綠表家庭提供了置業的機會,不少公屋居民表示歡迎,但筆者同時亦收到有公屋居民的不滿,正是位處於鄰近的彩虹邨居民。 彩虹邨於1962年落成至今,樓齡約60年,單位約有7,000多個,居住了約18,000人。
彩虹邨重建計劃: 政府圍封黃大仙瓊軒苑強檢 目標24日10時完成
另一方面,本港房屋資源稀缺,以市區土地尤其珍貴,輪候公屋的市民大多以市區為首選。 這類屋邨交通便利、生活設施齊備,例如九龍東的彩虹邨、砰石邨、和樂邨等,鄰近東九龍區主要幹道,附近又有港鐵站,屋邨的人口密度低,只要重建時適當提高地積比率,不但能興建更多單位,亦可改善居住環境,重建潛力十分巨大。 房委會於二○○五年九月確認此重建的原則及通過了持續保存現有高樓齡公屋屋邨的策略,並展開全面結構勘察計劃,目的在於了解樓齡較高屋邨的樓宇狀況,以確定樓宇在結構上是否安全,及決定進行修葺及鞏固工程以保留有關樓宇是否符合經濟效益。 房委會並透過執行屋邨改善計劃以確保現存公營房屋在安全、建築質素、居所質素、生活方式和居住標準各方面的可持續性。 除了確保所有樓宇的整體結構均屬安全,房委會會繼續推行各種計劃及措施,維持和改善樓宇狀況,為居民提供安全適切的居住環境。 這些工作包括藉屋邨改善計劃翻新大廈外牆及公共地方,以及提升邨內設施;經全方位維修計劃主動為邨民檢查室內設施,並作出適當跟進。
彩虹邨重建計劃: 香港內地全面通關後 少年警訊交流團赴澳門深圳了解國家發展
超過500名居民向城規會及運房局就更改土地用途及相關道路基建項目提供意見。 彩虹邨重建計劃2025 我們要求政府改善薄扶林道/域多利道路口設計、擴闊近華翠街的一段域多利道及提供充足商業車輛泊位以減少車輛違泊問題。 香港置業營運總監及九龍區董事馬泰陽表示,若土地供應問題得以循序漸進解決,將有利樓市穩定健康發展,預計全年樓價有力保持雙位數升幅。
彩虹邨重建計劃: 香港藝術項目獲國家藝術基金資助 楊潤雄:足見港年輕一代人才輩出
總括而言,我們會按照每個重建項目的情況考慮合適的遷置安排,而清拆通知會在不少於30個月前發出。 【星島日報報道】公屋聯會表示,現時房委會多條屋邨出現設施老化,建議房委會及早籌劃重建,配合興建新屋邨、及重建房委會工廠大廈為資助房屋的計劃,部分作為接收屋邨,及早解決舊邨重建問題,並讓舊邨居民可原區安置。 聯會又指,正進行有關重建12條房委會舊屋邨的研究,包括石硤尾邨、彩虹邨、南山邨、和樂邨等,期望9月發表研究報告。 公屋聯會表示,現時房委會多條屋邨出現設施老化,建議房委會及早籌劃重建,配合興建新屋邨、及重建房委會工廠大廈為資助房屋的計劃,部分作為接收屋邨,及早解決舊邨重建問題,並讓舊邨居民可原區安置。
彩虹邨重建計劃: 政府:年底開始研究地下空間用途 無意重建彩虹村及和樂村
因應上述重建計劃的目標,平民屋宇公司於2016年向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提交、建議興建4,925個面積較細單位的規劃申請,將會作出修訂。 彩虹邨建成年代較久,當時許多設施如升降機等未有配備,不少行動不便的長者便很少落街。 家訪時,莫健榮留意到這一問題,一直爭取在樓宇增設升降機,同時要求彩虹港鐵站C出口升降機工程盡快復工。 彩虹邨重建計劃2025 至於重建計劃的安置問題,莫健榮搜集了附近新建的可作接收屋邨的資料,最終選定大磡村、美東邨、麗景花園對面、啟德近宋皇臺公園四個地點,並列明其優點及缺點,然後家訪聽取街坊意見。
彩虹邨重建計劃: 十大香港公屋 ‧ 九龍篇|清拆在即大坑西邨
公屋聯會社區主任黃家麒表示,租置單位售價較平,加上單位面積較新綠置居單位大,不少租置屋邨位處市區,附近交通、設施或更方便,相信構成一定吸引力。 今天蘇屋邨在2019年宣告重建完成後,依然是當紅炸子雞,政府新聞公報亦有提及,備受觸目。 彩虹邨重建計劃2025 「蘇屋三寶」包括燕子亭的弧形天花壁畫、賣火水的小白屋及屋邨的金漆招牌統統被保留,就連舊屋邨辦事處都保留改成郵政局,讓遊客到來有「迹」可尋,有「卡」可打,可謂用心良苦。
彩虹邨重建計劃: 當局拖九年 22舊邨僅3條重建
預計整個明華大廈重建工程將於2035年完成,可提供合共3,919個單位,包括2,561個出租單位、750個資助出售房屋單位和608個「長者安居樂」單位,較原有屋邨提供多700個單位。 政府在2013年底,評估全港22條樓齡介乎34至61年的非拆售屋邨的發展潛力,然而只有三座屋邨具詳盡的重建時間表。 「打卡勝地」彩虹邨也有55年歷史,同樣未有重建時間表,而有區議員揭露該樓宇有天花石屎剝落和外牆滲水問題,擔心樓宇存結構不安全。 黃大仙區議會今日召開會議,會上多位議員都表示,希望房屋署兌現承諾,盡快重建彩虹邨,並促請房屋署安排即將落成入伙的大磡村單位作為彩虹邨居民的新居所。
彩虹邨重建計劃: 立即下載 Yahoo 新聞 app
The post 獲好心村民每天餵食 走失一個多月狗狗今平安回家 appeared first on 香港動物報 Hong Kong Animal Post. 【Now Sports】英國傳媒指,費明奴已通知利物浦不會續約,將會在季後約滿後以自由身離隊。 儘管利物浦領隊高普聲稱希望費明奴(Roberto Firmino)繼續留效,但另一邊廂,紅軍過去12個月就不停在鋒線增兵,簽入路爾斯迪亞斯、達雲紐尼斯、加保和法比奧卡華路等球員,加上費明奴年事已高,未必在紅軍的長遠計劃中。
彩虹邨重建計劃: 時間:2022-09-18 04:24:02來源:大公报
隨着當局宣布把兩校作「計畫中的新小學校舍」重新分配,即宣告「合體」方案擱置,校舍將清拆重建。 教育局日前公布展開一九年度第三及第四次校舍分配工作,共提供六所小學校舍重置及新辦的申請,分布深水埗、九龍城、觀塘及黃大仙四區。 位於彩虹邨的前聖公會靜山小學、日修小學空置校舍,沒有「合體」重新使用,而是拆卸重建,以「計畫中的新小學校舍」重新分配,新校舍有否吸引力,聽聞辦學團體與區內小學有不少考量。 北部都會區包括天水圍、元朗及粉嶺╱上水等已發展成熟的新市鎮及其相鄰鄉郊地區,並有六個處於不同規劃及建設階段的新發展區和發展樞紐,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厦村、元朗南、新田╱落馬洲、文錦渡和新界北新市鎮,是香港未來20年城市建設和人口增長最活躍的地區。
彩虹邨重建計劃: 建議優先啟動重建8條屋邨
目前公屋輪候情況嚴峻,大規模的重建在短中期內難免會影響輪候情況,但長遠而言,透過重建舊邨,既可改善居住環境,也可進一步增加出租或資助出售房屋的單位供應。 事實上,彩虹邨並非偶例,本港有多條落成逾半世紀的舊邨都極待重建,政府需要加快「全面結構勘察計畫」的推展,盡早諮詢居民制訂全面的公共屋邨重建時間表,有序地重建公屋,釋放土地潛力。 同時,政府在進行土地規劃時應優先預留土地作公屋重建之用,讓受重建影響的公屋居民能獲得「原區安置」,改善生活質素。 梨木樹(二)邨有9座樓宇樓齡均有40年以上,涉及3,300個單位。 聯席成員莫健榮表示,彩虹邨屋宇樓齡為58至60年,近年經常出現石屎及天花混凝土剝落、鋼筋外露和漏水等結構性問題,而且更曾於2019年發生意外,剝落的石屎擊中居民。
彩虹邨重建計劃: Site formation – First stage of Wah Fu Estate Redevelopment 土地平整工程 – 華富邨重建第一步
房屋署公布了華富邨重建發展概念圖及相關資訊,他們打算縮減置富花園旁邊用地的發展面積,五幅用地的總建屋量將維持8,900個單位,作華富邨重建戶搬遷所用。 我已向署方提出多個問題:薄扶林道/域多利道路口的負荷量、新鐵路落成時間表、景觀問題等等。 房屋署今個星期向南區區議員透露他們正在因應收到的意見而修改華富邨重建發展計劃,預計會於年中前發佈詳細重建方案,並於年底前遞交上城規會以便修改薄扶林分區計劃大綱圖。 我們會去信運房局要求局方重新設計薄扶林道及域多利道交界的路口以應付額外的交通流。 城市規劃委員會宣佈修訂薄扶林分區計劃大綱圖,現正讓市民提供書面意見。
文件亦指出,早年屋邨規劃時考慮人口密度,而非近年的地積比率或總樓面面積,故需再進行詳細檢測,現時未可確定個別屋邨的樓面面積及發展潛力。 房委會於去年年底,已完成22個業權全屬房委會的高樓齡屋邨重建潛力研究,包括模範邨、彩虹邨、褔來邨、南山邨、漁灣邨等(見表)。 彩虹邨重建計劃2025 20條屋邨樓齡介乎34至61年,然而,受制於原區安置居民用地或單位缺乏,要落實重建有一定難度;有團體認為,當局應率先重建地積比率較低、人口較少的公屋。 除了華富邨重建外,20條被納入房委會重建研究的屋邨名單終曝光,當中大部分是市區公屋,包括北角模範邨、西環邨等。 房署未有提供全面的計劃交代重建後的行人網絡,及如何將行人路接駁至現有的天然行山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