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的實施例還提供一種吸塵器,其中,當用以引導空氣至第二氣旋單元的引導單元與主體分離的同時,被容納在灰塵容器中諸如毛髮的異物能夠被排出灰塵容器外部。 本發明的實施例提供一種吸塵器,其中第二氣旋單元的灰塵排出部能夠在該第二氣旋單元設置在主體中的狀態下被清潔。 為了實施再生,使用者藉由抽吸口6將吸塵器1例如連接在基座(未繪示)上,該基座則具有用於吸空待吸物室2之風扇。
然而,雖然本體蓋16旋轉,但是諸如寵物毛髮或人體毛髮的異物可能保留在灰塵容器120中。 通過預過濾器29的空氣通過上馬達殼26內的抽吸馬達20;空氣藉由葉輪200流入抽吸馬達20中,然後排出至下馬達殼27;而且,排出至下馬達殼27的空氣流至第二空氣通道234。 亦即,密封構件耦接部138可以設置為灰塵排出部135通過密封構件耦接部138的形狀。 具體而言,為了分離引導單元160與排放引導件28,第二耦接部286與第一耦接部165的第一溝槽166對齊。 排放引導件28可以包括安置在引導模組140的上部上的一第一排放引導件280;以及從該第一排放引導件280往上延伸的一第二排放引導件281。
臥式吸塵器: TW201806539A – 吸塵器
把手30可以包括垂直地延伸以被使用者握持的一第一延伸部310;以及朝向抽吸馬達20延伸越過第一延伸部310的一第二延伸部320,該第二延伸部320可以至少部分地水平延伸。 在本發明中,使用者可以握持的一部分(使用者的手掌可以接觸的一部分)的第一延伸部310可以被視為一抓握部。 抽吸馬達20可以設置在第二本體12中;抽吸馬達20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設置在灰塵分離單元的上方,據此,抽吸馬達20設置在第一本體10的上方。
- 在採用更小的待吸物室的情況下,將待吸物室僅分為兩個分區待吸物室,便能實現最佳的再生。
- 在此情況下,第二氣旋單元130的灰塵排出部135可以設置為靠近灰塵容器120的排放開口120a。
- 從第二氣旋單元130排出的空氣通過第一空氣通道232流至抽吸馬達20,而從抽吸馬達20排出的空氣通過第二空氣通道234流動,然後排出至外部。
- 引導單元160可以通過排放開口120a被分離出主體2外;當引導單元160與主體2分離時,第二氣旋單元130的灰塵排出部135可以露出於外部。
- 同時,附帶空氣孔(未繪示)打開,附帶空氣可透過該附帶空氣孔流入待吸物室2,且經由抽吸口6流入基座。
- 過濾元件7(參閱圖2)所淨化之空氣進入風扇5,隨後穿過殼體17之排出口12而進入吸塵器1之周圍環境。
- 一止擋件312可以形成在第一延伸部310上,用於防止使用者握持第一延伸部310的手在第一延伸部310的縱向方向上移動(圖2中垂直地);該止擋件312可以從第一延伸部310往抽吸單元5延伸。
與此相對,當隔板及待吸物室連續地旋轉時,該隔板之隔板開口之位置連續地發生變化。 在此過程中,隔板開口覆蓋在兩個相鄰的分區待吸物室之間的待吸物室間壁上的時間,與該隔板開口在分區待吸物室之端面之中間的相應位置上的時間完全一樣長。 因此,時間上較佳係不僅將一個分區待吸物室吸空,而是視隔板開口與諸分區待吸物室之端面之具體橫剖面比,亦將兩個或兩個以上之相鄰的分區待吸物室吸空。
臥式吸塵器: TW201726041A – 吸塵器,特別是手持式可充電吸塵器
其優點在於,被吸入待吸物室2之待吸物僅在相應的分區待吸物室3、4之內打旋,使得,待吸物之磨蝕作用有所減小,且減少塵袋之材料之細小顆粒之釋放量。 待吸物室2被四個待吸物室間壁15分為四個分區待吸物室3、4,此等分區待吸物室因待吸物室2之渾圓的橫剖面形狀而以90度不完整圓區段的形式相鄰佈置。 沿空氣輸送方向位於待吸物室2前方之待吸物室開口20同樣呈圓形,且同樣各以一個90度不完整圓區段對應一個分區待吸物室3、4。 待吸物室間壁15可與待吸物室2之壁部一體成型,例如,同一個塑膠射出成型件。 最後,本發明提出:在待吸物室與過濾元件之間,特別是,在待吸物室與隔板之間,佈置有過濾粗粒物質之粗粒物質過濾器,特別是,網格寬度為0.4mm至1.0mm之濾網。 粗粒物質過濾器將較大粒的待吸物留在待吸物室中,使得,待吸物不會進入過濾元件(或視情況為隔板)之區域內而直接堵塞該過濾元件。
-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吸塵器,其中,在該待吸物室與該過濾元件之間,特別是,在該待吸物室與該隔板之間,佈置有過濾粗粒物質之粗粒物質過濾器,特別是,網格寬度為0.4mm至1.0mm之濾網。
- 在其內裝配有密封構件150的一密封構件配合槽139可以界定在密封構件耦接部138的下部中;該密封構件150可以具有環形狀。
- 該過濾部可以包括:一過濾器本體,具有複數個開口;以及一網件,覆蓋該複數個開口;該第二氣旋單元的一空氣入口可以設置在該過濾部內。
- 吸塵器,特別是手持式可充電吸塵器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吸塵器,特別是手持式可充電吸塵器,具有待吸物室及用於將載有待吸物的空氣穿過吸塵器之抽吸口而輸送入待吸物室的風扇。
- 透過隔板開口10之位置,各產生一個自抽吸口6及待吸物室開口20、經由相應地對應於隔板開口10的分區待吸物室3、4而到達風扇5的流徑。
第一本體10可以進一步包括一灰塵容器120,其儲存從每一個氣旋單元110與130所分離的灰塵。 亦即,第一本體10的上部對應於第一氣旋單元110,並且第一本體10的下端對應於該灰塵容器120。 該灰塵分離單元可以進一步包括一第二氣旋單元130,其再次地從第一氣旋單元110排出的空氣中分離出灰塵。 該第二氣旋單元130可以設置在第一氣旋單元110的內部以最小化該灰塵分離單元的尺寸。 該過濾部可以包括:一過濾器本體,具有複數個開口;以及一網件,覆蓋該複數個開口;該第二氣旋單元的一空氣入口可以設置在該過濾部內。
臥式吸塵器: TW201806539A – 吸塵器
該密封構件配合於其中的一密封構件配合槽可以被界定在該密封構件耦接部的一下部中。 然而,根據習知技術,即使旋轉該基座以打開集塵器的內部,但由於錐形開口設置在設於集塵器上部的蓋內,因此使用者難以進入該錐形開口。 臥式吸塵器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吸塵器,其中,該隔板開口具有渾圓的開口橫剖面及/或不完整圓區段形的開口橫剖面,而其中,該隔板開口之形狀特別係對應於該等分區待吸物室(3、4)之橫剖面之形狀。 例如,基於圖4中示出之隔板開口10之位置,隔板9例如係以每分鐘50轉之轉速圍繞旋轉軸11於時間上連續地旋轉。 臥式吸塵器2025 其中,例如存在如圖4及圖5之旋轉位置,在此等旋轉位置上,隔板開口10完全位於分區待吸物室3、4之僅一個端面8上方,以及,存在如下的旋轉位置,在此等旋轉位置上,隔板開口10部分地覆蓋住兩個相鄰的分區待吸物室3、4。
臥式吸塵器: TW201726041A – 吸塵器,特別是手持式可充電吸塵器
圖9為根據一實施例的引導單元的平面剖視圖;圖10為圖9的引導單元的分解剖視立體圖;圖11為顯示引導單元與密封構件接觸的狀態;圖12為顯示第二氣旋單元和排放引導件的視圖;以及圖13為根據一實施例的排放引導件的立體圖。 臥式吸塵器2025 因此,在第二氣旋單元130設置於主體2中的狀態下,使用者可以容易地清潔第二氣旋單元130的灰塵排出部135。 引導單元160可以通過排放開口120a被分離出主體2外;當引導單元160與主體2分離時,第二氣旋單元130的灰塵排出部135可以露出於外部。 由於引導單元160在本體蓋16關閉灰塵容器120的狀態下安裝在本體蓋16上,因此當本體蓋16打開灰塵容器120時,引導單元160的下部設置為靠近灰塵容器120的一排放開口120a。
臥式吸塵器: TW201806539A – 吸塵器
再者,由於操作單元326位在第一延伸部310的外部,所以當使用者隨著第一延伸部310在其手中進行清潔時可以防止操作單元326被非預期地操作。 據此,使用者可以隨著第一延伸部310在其手中而以其姆指容易地操作操作單元326。 據此,藉由流動引導件22的內側與上馬達殼26的外側界定一第一空氣通道232,以及藉由流動引導件22的外側與第二本體12的內側界定一第二空氣通道234。 基於吸塵器1之抽吸操作,亦可在待吸物室2中應用本發明,將待吸物室建構為可自吸塵器1卸除的塵袋。 通常在採用可卸除的塵袋時取消再生操作,因為,該塵袋為一次性物品。 臥式吸塵器2025 但,亦可有益地在可旋轉的隔板9旋轉時,在此種可卸除的塵袋之分區待吸物室3、4內收集待吸物。
臥式吸塵器: TW201726041A – 吸塵器,特別是手持式可充電吸塵器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吸塵器,其中,該密封構件與該接觸肋中的每一個都具有一環形狀,以及在該接觸肋與該密封構件的該底表面接觸的狀態下,該第二氣旋單元的該灰塵排出部設置在由該接觸肋界定的區域中。 如圖11所示,當引導單元160的過濾部161耦接至排放引導件28時,儲存單元170的接觸肋175可以與第二氣旋單元130的密封構件150的底表面接觸。 本文中,在接觸肋175與密封構件150的底表面接觸的狀態下,第二氣旋單元130的灰塵排出部135可以設置在由接觸肋175所界定的區域中。 參考圖3,吸塵器1可以進一步包括一過濾器單元50,該過濾器單元具有一空氣出口522,用於排放通過抽吸馬達20的空氣。 例如,該空氣出口522可以包括數個開口並且該等開口可以圓周地配置;據此,該空氣出口522可以以環形狀配置。 因此,通過該密封的保持可以防止儲存在第二灰塵儲存部123中的灰塵擴散,並且可以防止引入引導單元160的空氣直接排出空氣出口而沒有經過第二氣旋單元130的氣旋本體132的灰塵分離程序。
臥式吸塵器: TW201806539A – 吸塵器
在本文中,該排放開口120a可以是使灰塵排出以清空灰塵容器內之灰塵的部分。 主體2可以進一步包括一預過濾器29,用於過濾流入抽吸馬達20的空氣;該預過濾器29可以設置在流動引導件22內部。 再者,該預過濾器29安裝在上馬達殼26的上方並且可以圍繞上馬達殼26的一部分;亦即,上馬達殼26可以包括一過濾器支撐件,用於支撐預過濾器29。
臥式吸塵器: TW201726041A – 吸塵器,特別是手持式可充電吸塵器
用於引導空氣流的一螺旋流引導肋144可以設置在引導本體142的內圓周表面與空氣出口145之間,使得在軸向方向上被引入引導本體142中的空氣沿著氣旋本體132的內圓周表面螺旋地流動。 臥式吸塵器 至少一個密封件177設置在蓋部180與內本體171的第二部分173之間;因此,藉由至少一個密封件177可以防止第二灰塵儲存部123中的灰塵及/或空氣被引入內本體171與外本體172之間。 清潔部169的一端可以與灰塵容器120的內圓周表面(或第二灰塵儲存部的內圓周表面)接觸,或是設置為相鄰於灰塵容器120的內圓周表面。
臥式吸塵器: TW201726041A – 吸塵器,特別是手持式可充電吸塵器
由於電池40設置在把手20的下方並且抽吸馬達20設置在把手30的前方,所以沒有部件超過把手30。 電池40可以設置在第一本體10的後方;據此,抽吸馬達20和電池40可以配置為彼此不垂直重疊,並且可以設置在不同的高度。 流動引導件2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與上馬達殼26分開;再者,流動引導件22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與第二本體12分開。 吸塵器1可以進一步包括一上馬達殼26,覆蓋抽吸馬達20的頂部的一部分;以及一下馬達殼27,覆蓋抽吸馬達20的底部的一部分。
臥式吸塵器: TW201806539A – 吸塵器
而且,由於引導模組140的空氣出口145被插入氣旋本體132中,所以可以減少引入氣旋本體132中的空氣沒有分離灰塵而直接排出的現象。 引導模組140可以包括具有一空氣入口143的一引導本體142,該引導本體142可以具有相同於第一氣旋本體133之直徑的圓筒形狀。 引導模組140可以安置在氣旋模組131的上部上以引導空氣至每一個氣旋本體132,並且在每一個氣旋本體132中分離出灰塵的空氣可以被引導至排放引導件28。
引導耦接部137可以包括一容納部137a,容納設置在排放引導件28上的耦接本體285;以及一本體安置部137b,其上安置有容納在容納部137a中的耦接本體285。 每一個氣旋本體132可以包括一第一氣旋本體133以及從該第一氣旋本體133往下延伸的一第二氣旋本體134。 如果該上升流存在於第一灰塵儲存部121中,儲存在第一灰塵儲存部121中的灰塵可能被擴散而引起朝向第一氣旋單元110的回流。 臥式吸塵器 內本體171可以進一步包括一勾耦接部174,耦接至耦接勾168。 例如,內本體171的第二部分173可以具有圓筒形狀;過濾部161的下部的一部分可以插入內本體171的第二部分173中。 過濾部161可以進一步包括一耦接勾168,耦接至儲存單元170,該耦接勾168可以設置在過濾部161的下部。
圖10顯示複數個密封件177耦接至內本體171的外圓周表面的一示例。 在此情況中,該複數個密封件177可以在垂直方向上彼此分開地設置。 接觸肋175可以設置在內本體171的第一部分171a或第二部分173上,或是設置在內本體171的第一部分171a與第二部分173之間的邊界上。
臥式吸塵器: TW201806539A – 吸塵器
應當注意的是,當附圖中的部件由參考符號表示時,即便部件在不同的附圖中示出,但相同的部件盡可能地具有相同的參考符號。 再者,在本發明的實施例的描述中,當判斷習知配置或功能的詳細說明妨礙對本發明的實施例的理解時,將省略該詳細說明。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吸塵器,其中,在該待吸物室與該過濾元件之間,特別是,在該待吸物室與該隔板之間,佈置有過濾粗粒物質之粗粒物質過濾器,特別是,網格寬度為0.4mm至1.0mm之濾網。 如前述請求項中任一項之吸塵器,其中,該隔板開口之面積係小於分區待吸物室(3、4)之形狀對應的端面之面積,使得,該隔板開口僅能與一個分區待吸物室(3、4)相對應。 圖1為本發明之吸塵器之示意圖;圖2為此吸塵器之縱剖面圖;圖3為此吸塵器之待吸物室之橫剖面圖;圖4為此吸塵器之隔板在第一位置上的橫剖面圖;圖5為隔板在第二位置上的橫剖面圖。 舉例而言,旋轉的隔板或旋轉的待吸物室之驅動可主要為渦輪驅動或電力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