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會影響兒童生活上不同的範疇,包括學業、人際關係或日常生活等。 年齡焦慮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他們的思考和行為模式通常較為負面。 他們經常高估事情的危險性,然後作出逃避和退縮的行為。 情緒緊張亦可能令他們出現身體不適的反應,例如頭痛、肚痛、流汗、肌肉酸痛等。 一般情況下,這些焦慮問題會隨著兒童長大而逐漸減輕或消失。 但假如兒童的焦慮和恐懼情緒變得過度和不合理,與其年齡或發展階段不符,而且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那就要特別留意。
患者往往會擔心這些恐慌反應是嚴重的身體疾病、害怕失去控制甚至即時死亡。 強烈的身體感官不適及心理困擾會令患者盡力去留心及預防恐慌突襲,避開相關的地點或情境,但這些行為反而會令患者更緊張,形成惡性循環。 部分驚恐症患者還會同時患上廣場恐懼症(Agoraphobia),即因為害怕驚恐發作而避開人多擠迫或難以即時逃離的地方(如:鐵路站、長途巴士或陌生的隧道等)。 選擇性緘默症是較為罕見的症狀,出現率約0.03% – 1%。 患者多在3-5歲時起病,以幼兒居多,其智力一般發育正常,主要表現為沉默不語,甚至長時間一言不發。 這種緘默不語的現象具有選擇性,在他們認為安全和放鬆的情況下,如在家中,或對所熟悉的人或某些好朋友,他們能正常地用語言和別人溝通。
年齡焦慮: 選擇性緘默症 (Selective Mutism)
更專業的新聞報導應該在文章中提供更多背景資料和觀點,以便讀者更全面地了解這起事件。 總體而言,這篇文章報導了KID在婚禮補辦前的焦慮和煩惱。 然而,由於缺乏背景資訊和觀點,我們無法全面地評估這起事件的重要性和影響。 很多人都會對某些特定的事情、場合、或人物而感到緊張及焦慮,例如面對陌生人或看牙醫等,但這些緊張焦慮感覺一般是短暫性的,並隨着時間過去減退。 患有焦慮症的成人,通常會察覺自己的恐懼或憂慮是過度和不合理的,但兒童可能缺乏這方面的自省能力,而年紀較小的兒童就更難用語言去表達他們的恐懼和擔憂。 故此,家長適宜多留意兒童的行為表現及一些和焦慮相關的徵狀,例如脾氣變得暴躁或突然的行為轉變就是焦慮的其中一些常見徵兆。
- 面對他人時,他們往往會出現心跳加速、面紅耳熱、顫抖、腦海一片空白、說話口齒不清、出汗、甚至呼吸困難、頭暈等反應。
- 10日晚間她透露已經進入醫院待產,正式進入生產倒數,只不過老公似乎比她本人還緊張,不只一早先跑去健身房鍛鍊,整個人在病房內焦慮地走來走去,十分搞笑。
- 面對比你好的不卑不亢,對待沒你好的多一點體諒,贏得別人尊重的前提是尊重自己的現狀。
- 用一個量化的數字去綁架別人,盲目為他人的生活做評分,真的有待商榷。
- 由於主觀年齡的預測能力超越了實際年齡,斯蒂芬認為,醫生應該詢問所有患者的主觀年齡,以確定哪些人最有可能在未來出現健康問題,以便更有效地提供醫療保健。
- 另外維持血糖值的穩定有助於穩定情緒,腦中缺乏血糖作燃料就容易暴躁焦慮。
健康飲食正所謂「You are what you eat」,想成為一個怎樣的自己,就要重新審視你的飲食習慣。 尤其年紀漸長,你再沒有本錢揮霍健康,高脂、高糖、高鹽的食物少食為妙,多吃新鮮蔬果和優質蛋白質、油分,攝取均勻營養。 有需要的時候,加添營養補充品,促進身體健康及減少營養流失。 年齡焦慮 放鬆心情每個人的人生進程都是獨一無二的,沒人能決定你的速度。 一生中,人人都需要面臨無數選擇,包括學業、事業、愛情、友情、生活方式等,形同一條又一條分岔路。 只要放鬆不安的心情,客觀分析和思考,就能找到該走的路。
年齡焦慮: 焦慮有時也是一種提醒
每個人在不同階段都可能感到焦慮,它無法被消除,卻可以被管理和轉化。 積極面對兒童焦慮症,別以為孩子長大後,問題便會自然消失,這只會令問題在不知不覺中不斷醞釀發酵,到學校方面發現事態嚴重,才尋求社工和醫護人員協助,只會令病情變得更加複雜棘手。 其實,焦慮症是最能夠治癒的精神健康問題,愈早治療愈好,因此切勿諱疾忌醫。 孩子能否化解焦慮取決於父母的態度,只要家長願意面對問題,便是有效治療的第一步。
要判斷焦慮感是否構成病態,就要視乎焦慮程度與實際遭遇的威脅是否成比例,焦慮是否長久持續,以及我們日常生活的功能受到多大程度的負面影響。 在不同種類的焦慮症中,焦慮的程度、持續性及誘發的情況可以有頗大的差別。 年齡焦慮2025 選擇性緘默症是指已有了正常語言能力的兒童,因各種心理因素的影響而出現的一種在某些場合保持沉默不語的現象,其實質是社交功能障礙而非語言障礙。 雖然已取得了這些進展,科學家們仍只是在研究它們的潛在影響,但未來的干預措施極有可能通過降低參與者的主觀年齡來改善他們的健康狀況。 在現有為數不多的對此議題的研究中,有一項研究表明,如果實驗者對同齡人稱讚自己的表現,那麼處於健身狀態的老年人會獲得更大的力量提升。
年齡焦慮: 需要區分的心理疾病
部份患者的症狀甚至可能在藥物治療初期出現明顯加劇,因此建議與醫生商討治療的細節。 如有需要,請盡早諮詢醫生以釋除疑慮及作出適當調節。 認知行為治療的目的是協助患者建立管理自己問題的能力。 治療通常涵蓋「認知」、「行為」及「生理」三個範疇。 年齡焦慮2025 年齡焦慮 除兒童時期外,分離焦慮症亦可能發作於青少年或成年時期;分離焦慮的依戀對象除父母、照顧者外,也可以是配偶、子女等親近之人。
不得不承認,這世上一定存在一些人,剛剛畢業就能自主創業成功,他們年紀輕輕就實現我們想要的一切,早早走上金光閃閃的康莊大道。 年齡焦慮2025 還有那個比我小幾歲,卻已經在自媒體占有一席之地的女孩,她在自媒體剛剛萌芽的2015年就抓住機會,利用課餘時間打理自己的社群帳號,憑藉自身突出的文筆收穫了成績。 而那時候的我,剛剛得到來之不易的電視台實習機會,每天都在為能學習到新的東西而開心不已。 年齡焦慮 我和她,在不同的方向、不同的領域,做著各自認為有價值的事。 就像那個英語比我優秀很多的同學,如今回望當時,才發現那時候的我,僅僅看到「我們年紀一樣大」這件事,卻沒想過她7歲隨家人到國外生活了將近10年,她對英劇、美劇極感興趣,對英語的熱情遠勝於我。
年齡焦慮: 女性故事中,處處可見的年齡焦慮
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有不同的焦慮或恐懼,如嬰幼兒會在照顧者離開時出現分離焦慮;幼稚園兒童可能會怕黑、怕鬼怪等;而小學生可能會開始出現「死亡」的概念。 可是,當焦慮的感覺持續超過一個月,程度變得不合理,影響了正常學業、社交或日常生活,就會成為「焦慮症」。 兒童的焦慮情緒和逃避行為,會妨礙他們參與社交活動和建立正常的朋輩關係,亦會影響他們在學校的表現,甚至阻礙他們日常與人接觸及生活適應的能力。 年齡焦慮2025 患有焦慮症的兒童如未能接受適切的治療,其徵狀可能會持續至成年,導致抑鬱症或藥物濫用等其他問題。 年齡焦慮2025 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會經歷到焦慮的情緒,如在玩過山車之前、考試或要預備重要的演說之前,有緊張焦慮的感覺是完全正常的。 少量的焦慮是可以幫助我們在真正的危機下,生理和精神上都提升至警戒的狀態,以致能做到最佳的表現,去解決當前的難題。
年齡焦慮: 造成焦慮症的原因是甚麼?
但在這三個研究裡,老年人承受心理痛苦的比例比起中年人是緩緩下降。 這有一小部份是因為嚴重精神疾病患者平均壽命較短,有可能六十歲前後就死於自殺、酗酒或慢性疾病。 恐慌症患者常常在短時間內出現劇烈的恐懼和焦慮,造成顫抖、認知混亂、頭暈、反胃,和/或呼吸困難。
年齡焦慮: 恐懼症 (Specific Phobia)
白話來說,社會對不同身分的人賦予不同的期待,比方:女生要小鳥依人、女生說話要輕聲細語,人們會內化這些期待,進而影響他們看待世界的眼光。 每個人都有寫過考卷的經驗,如果想要考高分,除了考前努力,最重要的是考試當天,要在時間內完成全部的題目。 女性若想成為「好女人」,最好也在時間內完成全部的要求,只不過好女人測驗的時間就是年齡。
年齡焦慮: 社交焦慮症(Social Anxiety Disorder)
每個人的人生規劃不一樣,在工作的選擇上也有所不同。 其實,很多人都有年齡焦慮,這也逐漸成為一個普遍的問題,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中,人們越來越注重時間的利用和效率。 這種焦慮可能來自於年齡、職業、婚姻和其他社會期望。 年輕人可能會感到他們需要趕快找到一份穩定的工作或開始結婚生子,而年長者可能會感到他們已經浪費了太多的時間,錯過了某些重要的機會。
年齡焦慮: 同時擁有多個伴侶的非單一配偶制會更好嗎?
今次Cosmo邀請到精神科專科醫生Elisabeth為我們拆解年齡焦慮迷思,年齡焦慮症狀、常見人群、自行判斷方法,最後還會有5個精神科醫生建議紓緩焦慮方法。 受焦慮症困擾的兒童患者,可透過服用合適的抗焦慮藥,有助改善兒童情緒問題,例如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 此外亦有臨床研究顯示,兒童焦慮症患者如同時接受藥物治療及「認知行為治療」,能有效地幫助患者減少焦慮病徵,並減低復發。 全球大約12%的人口患有焦慮症,5~30%的人在一生中至少患有一次焦慮症[4][7]女性的發生率約為男性的兩倍,且通常自25歲以前就開始發作[2][4]。 最常見的為對於特定事物的恐懼症,將近12%的人在一生中的某個時候曾有此類問題,社交焦慮症則佔了10%[4]。 年齡焦慮2025 患病者通常介於15至35歲之間,且年紀通常不會超過55歲[4]。
年齡焦慮: 焦慮在甚麼時候會變成精神健康問題?
能做的是抓住當下每一分屬於自己的時間,編織經歷的密度,好好地、踏踏實實地讓自己變成一個豐富的人。 面對不斷創新、變動的AI技術,開發者該如何掌握趨勢呢? 別擔心,AWS即將於10月20日於南港展覽館二館舉辦的「AWS Dev Day Taiwan 2023」,就是開發者及雲端技術工作者們了解技術趨勢的絕佳機會。
年齡焦慮: 心理健康服務指南
研究者分析了三個英國的世代研究(cohort study),長期追蹤出生於1946年、1958年、1970年的三群人。 這些研究從1980年代開始蒐集資料,總共追蹤2萬8362人。 精神心理因素,許多學者認為焦慮徵狀的形成與思維和認知過程有着密切的、重要的關係。 研究表明,一些人更願把一些普通的事情,甚至是一些良性的事情解釋為災難的先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