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松山新店线松江南京站从正门步行约七分钟。 大同高中校徽2025 金黃色的蓮花內嵌同色梅花,圓弧形的字體,上半寫着「大同」,而下半則寫着「中」,代表着中學,校徽的5枚梅花花瓣,也像是5個C所組成,正代表大同學子的5項核心能力[5]。 该校位于中山区要衢,面积约20,900坪(约63,332平方米),为北市高中面积第三大者(仅次于师大附中、中正高中),更有400米蓝色PU跑道,南临长春路,北靠民生东路,东与建国北路为邻,西以松江路为界。
- 台北市立大同高级中学于1991年由台北市立大同国民中学改制而来,而其前身台北市立大同中学初中部乃当时初中联考第一志愿。
- 1935年創校,初名私立臺北國民中學,成立之初借用成淵學校校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大和町2丁目(今臺北市武昌街)。
- 中华民国全国建筑师公会评为1994年全国高级中学特优学校建筑。
- 取消夜间部,夜间部学生乃转入日间部就学。
除卫生纠察队属学务处卫生组外,其余皆隶属于教官室,负责部分学校活动的执行,共分有五部门。 大同高中校徽2025 交通部分,捷运中和新芦线行天宫站从侧门步行约一分钟即可到达捷运站,或松山新店线松江南京站从正门步行约七分钟。
大同高中校徽: 学校象征
1946年4月由臺北市政府接管,更名為臺北市立大同中學。 設置高中部、初中部,校址遷至臺北市大安區仁愛路,借用臺北市大安區板橋國民學校(即今幸安國小)之校舍。 大同高中校徽2025 1968年8月政府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政策,更名為臺北市立大同國民中學。 取消夜間部,夜間部學生乃轉入日間部就學。
中华民国全国建筑师公会评为1994年全国高级中学特优学校建筑。 臺北市私立大同高級中學,簡稱私立大同或私大同,是臺灣臺北市中山區的私立綜合高中,為大同公司所創設的高級中等學校。 大同高中校徽 設立之初為初職,後為高職,增設普通科後改為高級中學,高職部就更銜為附設(屬)。
大同高中校徽: 台北市立大同高级中学
校园先后开辟“龙池”、“凤园”及“至圣园”、“至诚园”、“至善园”三处庭园。 大同高中校徽2025 金黄色的莲花内嵌同色梅花,圆弧形的字体,上半写着“大同”,而下半则写着“中”,代表着中学,校徽的5枚梅花花瓣,也像是5个C所组成,正代表大同学子的5项核心能力[5]。 1947年因学生逐年增加,校舍不敷使用,乃将高中部学生迁入台北市新生南路二段(今金华国中校址)。 雖然大同高中和大同大學同屬大同公司體系,但兩者為獨立學校並不是大學附中體制,也並無可直升大同大學的特殊管道。 金黃色的蓮花內嵌同色梅花,圓弧形的字體,上半寫著「大同」,而下半則寫著「中」,代表著中學,校徽的5枚梅花花瓣,也像是5個C所組成,正代表大同學子的5項核心能力[5]。
該校位於中山區要衢,面積約20,900坪(約63,332平方公尺),為北市高中面積第三大者(僅次於師大附中、中正高中),更有400公尺藍色PU跑道,南臨長春路,北靠民生東路,東與建國北路為鄰,西以松江路為界。 1992年7月1日改制為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行政大樓完工啟用。 大同高中校徽2025 1997年8月成立體育班、增強第二外語能力、規劃六年一貫課程。 1947年因學生逐年增加,校舍不敷使用,乃將高中部學生遷入臺北市新生南路二段(今金華國中校址)。 1992年7月1日改制为台北市立大同高级中学,行政大楼完工启用。 1997年8月成立体育班、增强第二外语能力、规划六年一贯课程。
大同高中校徽: 學生團體
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英語:),簡稱市立大同高中或市大同,又因校園四周環繞著榕樹而有著「榕城」的別稱,是一所市立完全中學,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鄰近國賓長春影城、前身為臺灣日治時期的私立臺北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英語:),簡稱市立大同高中或市大同,又因校園四周環繞着榕樹而有着「榕城」的別稱,是一所市立完全中學,位於臺灣臺北市中山區,鄰近國賓長春影城、前身為臺灣日治時期的私立臺北國民中學。 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為臺灣歷史最悠久之完全中學,於1991年由早期初中聯考第一志願之臺北市立大同國民中學改制。 現為北市第五志願,目前各年級設有英文實驗班一班、數學實驗班一班、體育班一班,學生人數近二千五百人,並有社團三十四個。 該校為全國第一所全校校園無線網路的高中,並獲Intel、Microsoft、微星科技贊助電子書包實驗,並為臺北市首個試辦數位學生證學校。 1945年11月10日改名為私立大同中學,並由劉克明先生出任校長。
2016年為提供臺北市政府所舉辦2017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做為田徑選手練習場地,操場跑道及草皮全面進行翻修。 創辦人林尚志先生,並派林挺生先生就任教授校長董事長職務,身兼大同公司董事長、大同大學校長和大同高中校長三職。 市立大同高中邻近捷运中和新芦线行天宫站从侧门步行约一分钟即可到达捷运站,交通十分便捷。
大同高中校徽: 學校組織
1935年创校,初名私立台北国民中学,成立之初借用成渊学校校舍,位于台北州台北市大和町2丁目(今台北市武昌街)。 1938年改制,改校名为私立台北国民中学校,校址迁至台北州台北市大龙峒町(今台北市立启聪学校)[3]。 作為全台第一所完全中學,臺北市立大同高中今(11)日舉行88週年校慶慶祝活動,並頒發獎座表彰傑出校友於社會的卓越貢獻。
大同高中校徽: 臺北市政府觀光傳播局「2023台灣燈會在台北」系列影片
1972年8月完成游泳池及科學實驗大樓硬件設備工程。 大同高中校徽 1983年開辦補校,並奉令籌劃七十五學年度校舍更新計劃。 大同高中校徽 1972年8月完成游泳池及科學實驗大樓硬體設備工程。 1983年開辦補校,並奉令籌劃七十五學年度校舍更新計畫。 大同高中校徽2025 全臺共計有四所大同高中,其中臺北市有兩所(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與臺北市私立大同高級中學),屏東縣有一所,苗栗縣有一所。
大同高中校徽: 初中部
设置高中部、初中部,校址迁至台北市大安区仁爱路,借用台北市大安区板桥国民学校(即今幸安国小)之校舍。 大同高中校徽 1958年7月因學生數激增,校舍嚴重不敷使用,校址遷入臺北市中山區長春路(現在校址)。 1961年6月政府實施省辦高中,市辦初中之教育決策,將高中部十班學生分別移交建國中學及師大附中(各五班)。 大同高中校徽 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於1991年由臺北市立大同國民中學改制而來,而其前身臺北市立大同中學初中部乃當時初中聯考第一志願。 臺北市立大同高級中學校區鄰近 國家書店、國賓長春影城、伊通公園、長春國小、吉林國小、中吉公園等機構,飲食方面則有臺北市知名的四平街商圈。 1935年創校,初名私立臺北國民中學,成立之初借用成淵學校校舍,位於臺北州臺北市大和町2丁目(今臺北市武昌街)。
大同高中校徽: 臺北市私立大同高級中學
1938年改制,改校名為私立臺北國民中學校,校址遷至臺北州臺北市大龍峒町(今臺北市立啟聰學校)[3]。 台北市立大同高级中学于1991年由台北市立大同国民中学改制而来,而其前身台北市立大同中学初中部乃当时初中联考第一志愿。 现为北市第五志愿,目前各年级设有英文专修班一班、数学专修班一班、体育班一班,学生人数近二千五百人,并有社团三十四个。
大同高中校徽: 校長
2016年為提供臺北市政府所舉辦2017世界大學運動會做為田徑選手練習場地,操場跑道及草皮全面進行翻修。 大同高中校徽2025 開課目的:為使高中學子於大學選擇校系前能先行了解醫藥衛生學群各學系課程內容及特色,發掘學生對醫藥學群領域的興趣,特規劃此系列課程。 先前於80週年校慶獲頒傑出校友的國寶級版畫大師、臺灣現代版畫之父—廖修平先生也特別出席貴賓茶會,並於現場親簽出版的作品集、贈送母校做為館藏。 茶會後更親自走訪學生成果展,並對母校做為教育部高中美術學科中心、致力推展藝術教育的努力表示肯定。 1942年創辦人林尚志創辦大同初工,並派林挺生先生就任教授校長董事長職務。 大同高中校徽 大同高中校徽 目前有高職部及高中部:機械科(3班)、電子科(3班)、資料處理科(3班)及普通科(18班),三個年級合計共27班。
大同高中校徽: 大同高中-市立大同高中88週年校慶 桃園市長張善政等傑出校友接受表揚
该校为全国第一所全校校园无线网路的高中,并获Intel、Microsoft、微星科技赞助电子书包实验,并为台北市首个试办数位学生证学校。 台北市立大同高级中学(英语:),简称市立大同高中或市大同,又因校园四周环绕着榕树而有着“榕城”的别称,是一所市立完全中学,位于台湾台北市中山区,邻近国宾长春影城、前身为台湾日治时期的私立台北国民中学。 台北市立大同高级中学(英语:),简称市立大同高中或市大同,又因校园四周环绕著榕树而有著“榕城”的别称,是一所市立完全中学,位于台湾台北市中山区,邻近国宾长春影城、前身为台湾日治时期的私立台北国民中学。 豐富精采的活動在在展現學生在大同高中所培養的素養能力,充分體現「寓教於樂」的理念,未來也將持續秉持「培育未來領袖 社會菁英」的願景,穩健前行,使每一位從大同畢業的學子能擁有紮實的學科基礎、社會關懷的人文素養以及多元與全球視野的國際觀,彰顯大同博雅品牌特色。 该校位于中山区要衢,面积约20,900坪(约63,332平方公尺),为市立高中面积第三大者(仅次于师大附中、中正高中),更有400公尺蓝色PU跑道,南临长春路,北靠民生东路,东与建国北路为邻,西以松江路为界。 校园先后开辟「龙池」、「凤园」及「至圣园」、「至诚园」、「至善园」三处庭园。
大同高中校徽: 學校象徵
校園先後開闢「龍池」、「鳳園」及「至聖園」、「至誠園」、「至善園」三處庭園。 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評為1994年全國高級中學特優學校建築。 1945年11月10日改名为私立大同中学,并由刘克明先生出任校长。 1946年4月由台北市政府接管,更名为台北市立大同中学。
1968年8月政府实施九年国民义务教育政策,更名为台北市立大同国民中学。 取消夜间部,夜间部学生乃转入日间部就学。 1972年8月完成游泳池及科学实验大楼硬件设备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