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藥物主要用於化療失療或癌細胞已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的鼻咽癌患者,亦有免疫治療藥物可用於一線治療。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據,在2018年確診的鼻咽癌患者之中,只有6.5%的患者確診時屬於第一期,有超過七成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影響治療成效。 根據統計,男性每十萬人每年罹患鼻咽癌的人數在台灣是 7.7人、美國0.63人、日本0.27人。 即使移居美國的第二代中國人也比 當地白人罹患率多7倍。 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易患鼻咽癌,其比例約3比1。
機體免疫系統對EBV感染的控制作用及EBV逃避機體免疫應答的機制,是研究的重點。 機體免疫系統對EBV 感染的控制作用主要通過細胞免疫來實現,近幾年研究表明,EBV不僅能感染B淋巴細胞,還能感染T和/或NK細胞,併產生大量的細胞因子I 。 現時並無研究指出鼻竇炎患者有較高風險患上鼻咽癌,只是鼻咽癌的初期症狀,像是鼻塞、鼻涕帶血等,與一般人常患的鼻竇炎症狀類似。 不過,若鼻涕帶血等症狀持續1至2星期,建議可找醫生進行檢查。
鼻咽癌跡象: 鼻咽癌
肉眼觀 :鼻咽癌可呈結節型、菜花型、浸潤型和潰瘍型四種形態,其中以結節型最常見,其次為菜花型。 浸潤型鼻咽癌粘膜可完好,癌組織在粘膜下浸潤生長,以致於在原發癌未被發現前,已發生頸部淋巴結轉移。 中國的廣東、廣西、福建、湖南等地為多發區,男多於女。 病因與種族易感性(黃種人較白種人患病多)、遺傳因素及EB病毒感染等有關,鼻咽癌惡性程度較高,早期即可出現頸部淋巴結轉移。 不少患者一旦出現明顯症状都是晚期了,所以早期發覺異常非常重要。 醫生會因應病人屬於的分期及病情的嚴重性,進行不同治療。
- 這些表現多已屬晚期,但仍有部分患者以此症就診。
- 因此,臨床上對鼻咽癌的診斷,須依靠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與醫學影像的幫忙。
- 如出現原有症状加重,應及時來醫院複查,以免延誤病情。
- 得了癌症,不斷生長的癌細胞消耗了大量的營養物質,加之治療時放射線對口腔粘膜唾液腺的損傷和放療後引起的噁心、嘔吐、味覺異常等,均可影響食慾,嚴重者可導致營養代謝率亂。
- 若有直系親屬曾經患上鼻咽癌,其他家庭成員罹患鼻咽癌的風險會較一般人高。
而持續較久的亞急性副作用,如口乾、頸肌肉纖維化及中耳炎等,則時有發生,但不嚴重。 鼻咽癌跡象 至於嚴重的晚期副作用,如軟組織壞死、骨骼壞死、局部腦組織或脊髓受損,則較少發生。 完成化療後,醫生會請你定期回院作檢查和照X光。
鼻咽癌跡象: 鼻咽癌之治療
同時,用鼓頰和吸吮交替動作漱口1—2分鐘,以清除鬆動的牙垢。 鼻咽癌跡象 潰瘍局部自噴塗西瓜霜噴劑或雙料喉風散噴劑,並做張口牙齒運動,使口腔粘膜皺壁處充分進行氣體交換,破壞厭氧菌的生長環境,防止口腔繼發感染。 通常一個鼻咽癌患者確診後,還沒有來得及自我調整心態,便開始放療。
- 醫生也會開一些藥給你塗患部的皮膚,如維斯克、康復新等。
- 鼻咽癌可根據腫瘤大小、有否擴散到淋巴結,以及是否擴散到身體其他部位而分為四期。
- 在香港,鼻咽癌男女比例約為3:1,男性患病風險較高。
- 骨骼轉移可能是單一或多發,可能無症狀或是有疼痛的症狀。
夏枯草、海藻、礞石各30克,昆布、鉤藤各24克,赤芍15克,蜂房、蒼朮各12克,桃仁、白芷、生南星(先煎)、制遠志、菖蒲、地龍、蜈蚣、全蠍各6克。 先煎生南星2小時後,再放入其它藥物共煎,每日劑,分2次服。 將葫蘆炒灰存性、研末,再加入麝香,冰片混勻,把少許藥粉吹入鼻咽部,每日數次。 電腦掃描利用較强劑量的X光射線,從多角度拍攝人體内部影像,再由先進的電腦技術合併多組極薄的橫切面影像,組成清晰的三維影像,以顯示身體內器官的狀況。
鼻咽癌跡象: 鼻咽癌概況
不過,這種風險未必源於家族遺傳,亦有可能因為環境因素,例如居住在相同地區,擁有類近的飲食習慣所致。 鼻咽癌的病發率有地區性,中國尤其華南、廣東地區一帶的病發率明顯較高,故鼻咽癌也有「廣東癌」之稱。 在香港,鼻咽癌男女比例約為3:1,男性患病風險較高。 在2018年,本港有超過830宗鼻咽癌新症,其中男士個案錄得逾600宗,在男性常見癌症中排行第六位,死亡個案排行第八 鼻咽癌跡象2025 。 雖然近二、三十年鼻咽癌發病率持續下降,但在 20至44 歲的年輕男性之中,鼻咽癌依然位列常見癌症首位,情況不容忽視。
鼻咽癌跡象: 鼻咽癌治療後的跟進
所以,每天勤漱口,保持口腔清潔就顯得更為重要了。 這段時期,你最好進食粥、粉、面之類的食物,不要吸煙,喝酒以及吃辣的食物。 (四)頸部活檢 :對已經鼻咽活檢未能確診的病例,可進行頸部腫塊活檢。 一般均可在局麻下進行,術時應選擇最早出現的硬實淋巴結,爭取連包膜整個摘出。
鼻咽癌跡象: 鼻咽癌的症状
治療方法視個別情況而定,包括放射治療、化學治療。 若有骨折或導致脊髓壓迫的危險時,則可考慮加做手術治療。 CT及MRI可提供各種切面的數位化影像,呈現鼻咽部內的結構與病灶。
鼻咽癌跡象: 放射治療
視乎神經損傷的程度,這些手術後遺症有可能在數個月後消失,但亦有可能屬永久性。 此外,手術亦有可能用於初次治療後復發的鼻咽癌。 鼻咽癌跡象2025 鼻咽癌經治療後容易復發的部位和治療前癌病散佈情況有關,主要包括鼻咽本身和其鄰近組織、頸部淋巴結、骨骼、肺臟及肝臟等。 因此,病人追蹤檢查應以上述部位為重點,除常規身體理學檢查外,鼻後鏡或鼻咽內視鏡、血液檢驗、 EB病毒抗體之檢測、胸部X光常被列為例行檢查。 特殊影像學檢查,如電腦斷層掃瞄攝影、磁振造影檢查、骨骼同位素掃瞄或肝臟超音波檢查,一般需配合臨床需要來安排。
鼻咽癌跡象: 鼻咽癌成因
臨床觀察發現,隨著頸淋巴結腫大,遠處轉移機會亦明顯增加,遠處轉移率為4.8%~27%,屍檢則發現高達76%。 骨轉移多表現為骨部疼痛等,肺轉移表現呼吸困難、咯血等,肝轉移為肝區疼痛、黃疸等。 鼻咽癌跡象2025 鼻咽癌患者放療後的5年生存率約為50%左右,影響5年生存率的主要因素為癌瘤的複發和轉移。
鼻咽癌跡象: 鼻咽癌的成因
所有住院的病人,每天中午都要量體溫,以監測體溫的變化。 但若在門診行化療的,回家後更需注意測量體溫,如發現發燒通知醫生,以便使用抗生素對抗感染。 免疫治療透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系統和T細胞,令免疫系統重新辨認和攻擊癌細胞,從而縮小腫瘤或減慢其生長。
鼻咽癌跡象: 鼻咽癌的診斷
透過使用標靶藥物「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抑制劑」,可阻斷EGFR接收指令細胞生長和分裂的訊號,減慢或阻止腫瘤生長。 標靶藥物在鼻咽癌治療中的確切作用仍在研究中,當癌細胞擴散、復發或患者接受化療後腫瘤仍繼續生長,醫生便會考慮將標靶藥與放射治療或化療一同使用。 對於經過治療後的鼻咽癌病患的療效評估,除了臨床上及實驗室各項檢查外,影像的追蹤檢查也是重要的步驟。 鼻咽癌跡象 這些追蹤檢查除評估治療效果之外,也可偵測是否有腫瘤復發或遠端轉移。 若病人的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每年需要檢查一至兩次甲狀腺功能。
鼻咽癌跡象: 鼻咽癌的中藥治療
本法簡便,鏡子固定好,但後鼻孔和頂前壁觀察不滿意。 (二)間接鼻咽鏡檢查 鼻咽癌跡象2025 :方法簡便實用,應依次檢查鼻咽的各壁,注意鼻咽頂後壁及兩側咽隱窩要兩側相應部位對照觀察,凡兩側不對稱的粘膜下隆起或孤立性結節更應引起注意。 按照中國的統一划分,鼻咽癌病理組織學類型分為未分化癌低、分化癌(包括大圓形細胞癌多形細胞癌梭形細胞癌和混合細胞癌等)和較高分化癌(包括鱗癌ⅠⅡ級腺癌等)。 而世界衛生組織的分型則為角化型鱗癌、非角化型鱗癌和未分化癌。
頸部腫大之淋巴結無疼痛、質硬、早期可活動,晚期與皮膚或深層組織粘連而固定。 ①EB病毒感染 鼻咽癌跡象2025 :研究表明,EBV 感染與鼻咽癌的發生密切相關,在大部分角化鱗狀細胞癌和幾乎所有未分化的鱗狀細胞癌都有EBV 鼻咽癌跡象2025 的存在。 全世界大部分人在兒童時期均感染過EBV,但只有少部分人成年後有鼻咽癌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