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山徑並不十分崎嶇浮滑,但左側兩步外已是畢直險崖,走來也要步步為營。 连贯新界,直达九龙的青山公路便是以青山命名,道路长达56公里,一共分为22段,是香港最长的道路和新界的第二条公路,早于英属香港时期已经通车。 整条道路始于深水埗,沿九龙及新界西岸到达青山下的屯门,再向东北伸延至元朗,在锦田一带转向北至新田,最后向东抵达新界北的上水,与大埔公路粉岭段(今粉岭公路)汇合。 由于山顶地势险要,青山与钓鱼翁山和蚺蛇尖合称“香港三尖”。 东面山腰位置则建有青山禅院(青山寺)和青云观,东面山脚的青山村较接近屯门市中心,亦结集不少庙宇、精舍、净苑。 青山腹地深受人為與自然力量的相互作用,造就獨特而險隘、荒涼中顯生機的絕崖溝壑。
我們從良景邨往上走,在接近良田坳前的左方小徑輕輕登山,省卻由良田坳上落山崗的力氣。 我們由山坳輕步下降,可見谷中的青蔥草木。 走近五渡水,一道清溪潺潺,兩旁樹木紅綠相伴,景致靜美怡人,與想像中的西北荒地恰考相反。 據說此處為五道溪水匯流之地,故名五渡水。 清楚理解要點後,最後以網絡上三維地圖模擬計劃行程,對路線周遭的地型總算了解個十之七八,信心滿滿的準備翌日出發。
青松紅壑: 青山腹地
花香爐頂,海拔 青松紅壑2025 310 米,為青山腹地西縱走線(即疊石頂—花香爐頂—禾塘頭)的主峰,雖與傳統考牌路線的東縱走線「杯靈雙渡」(即青山—乾山—圓頭山)相比有如地與天,仍不諦是一條頗有新鮮感的路線。 此行不走西縱走線,乃東行穿過腹地中心,經五渡水沿佚名古道接良田坳作半日行程。 隨後跨溪踏上前述的小土丘,再接上一黃土山崗,月牙谷乍現眼前。 這新月狀的裂谷內彎均是崩塌直崖,崖中深陷狹窄。 我們從外彎上的懸崖小徑上攀,視覺加倍震撼。
青山的南面为望后石,是个临海地区,设有屯门38区环保园和内河码头等工业设施。 青山北面依次有干山和圆头山这两个主要山峰,由南至北一直纵向伸延至元朗的厦村,恰好形成一度连绵的山岭将屯门谷地和后海湾沿岸分隔。 从青山(杯渡山)至圆头山(灵渡山)的远足路线合称为“杯灵双渡”[3]。 青松紅壑 目前青山的主峰顶有数字电视广播发射站,讯号覆盖屯门新市镇、天水围、洪水桥、东涌、香港国际机场及部分元朗市,不远处有驻港英军遗下的雷达电波接收转发站。 青山古称杯渡山(英语:Pui To Shan),因杯渡禅师曾驻该处而得名。 青山的英文名为“Castle Peak”(意即“堡垒山”),因其山峰形如堡垒之故。
青松紅壑: 青山腹地 (月牙谷、青松紅壑、方包石)
臨近山頂,有沖溝呈現粉紅色,未幾已見測量墩。 山名花香爐頂,名字可能源自東南面鄰近大冷水「麵包石」的花香爐廢村,此村早見於《新安縣志》,確實位置卻至今失傳,而花朗古道一名,則指連接花香爐及北朗的古道。 是次旅程一如計劃,在行進中確認幾個重要位置,清楚看清下一目標的方向前進,再依靠事前搜集的資料,使我們在途中安然渡過數個模糊點(當然要感謝網友遊記內所提供的資料及圖片囉)。
- 整条道路始于深水埗,沿九龙及新界西岸到达青山下的屯门,再向东北伸延至元朗,在锦田一带转向北至新田,最后向东抵达新界北的上水,与大埔公路粉岭段(今粉岭公路)汇合。
- 柔和的光線恰好打在搖曳的芒草叢中,芒穗如繁星般在新月下發出閃閃光芒,令人眼前一亮。
- 隨後循西南方之沙泥徑下走,跨過小溪,接相對著青松紅壑南方的脊線,右轉上攀山丘。
- 雖然山徑並不十分崎嶇浮滑,但左側兩步外已是畢直險崖,走來也要步步為營。
路線潛伏各種危險,遊者必須準備充足及小心行走。 青山(英语:Castle Peak[1])又称杯渡山,是位于香港新界西部屯门区的一座山峰,海拔583米。 青山是屯门的旧称,现时泛指屯门区西部一带的山岭地区(青山操炮区)。 青山将屯门区西面的荒芜地带、重工业区和屯门新市镇分隔开来。
青松紅壑: 花香爐頂、青松紅壑、月牙谷
青山腹地其中的兩個景點為月牙谷及青松紅壑,但筆者與友人都認為如直接走到該處反會難以見到景點全貌,便決定改走兩個景點南面的山脊。 青松紅壑2025 该地面积广阔,丘陵起伏,有大冷水、小冷水、花香炉等地方。 青松紅壑2025 近海边位置外望珠江口伶仃洋及深圳蛇口半岛至红树湾一带,是踏石角及龙鼓滩,中华电力公司的龙鼓滩发电厂、青山发电厂等重工业、新界西北堆填区和刘氏家族聚集的龙鼓滩村位处此地。 大部分路段需要在風化的浮沙碎石路上行走,而且斜坡幅度大,具一定危險性。 著名景點青松紅壑及月牙谷一帶的岩石已受到長期的風化侵蝕而極為脆弱,浮沙碎石頗多,切勿接近崖邊及必須注意安全。
我們以一小山崗為目標,經過大冷水後上攀小丘沿徑走至花朗古道。 幅員遼闊的腹地被不少旅者認為是迷一樣的地帶。 為了這趟旅程,切實的下了不少工夫,準備工作要比以往任何一道路線更加徹底。 從細閱遊記、檢視相片、鑽研地圖,以至比對衛星地圖及三維地型,都在準備範圍之內。 只因旅者前往方法不一,也有偏離原定路線的情況,甚至所示方向互相矛盾。 涉間後再次登上山崗,前方便是「青松紅壑」,一如字面所示,紅色沖溝長有青松。
青松紅壑: 青山腹地 (月牙谷) Castle Peak Hinterland
此外青山村附近曾在1976年6月23日被列入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但后来被除名。 保护区面积只有0.1平方公里,是纪录当中面积最小的,其中拥有两棵树龄达40年的古树。 青松紅壑2025 2009年5月22日,小冷水及青山的部分地方从绿化地带被改划为具特殊科学价值地点,以保留香港蝴蝶的一个重要栖息地。
青松紅壑: 青山公路
沿花朗古道至大冷溪,順道探訪方包石,然後經澗道旁的山路前往青松紅壑。 在盤亙交錯的貧脊上,招展的青松為四周帶來一點生氣,像替行者招手打氣。 走到另一邊的山脊,從遠方欣賞呈新月形的月牙谷。 柔和的光線恰好打在搖曳的芒草叢中,芒穗如繁星般在新月下發出閃閃光芒,令人眼前一亮。 離開峽谷,跨越五渡水,繼續在這片黃土上尋覓往終點的方向。
青松紅壑: 青山腹地
在此處不需越溪,在左方沿溪旁小徑走,再接崎嶇浮滑的登山路上走。 此後右走平緩徑至另一道溪流雙清溪,越溪上攀便至一光禿土丘,由此處可直視月牙谷。 青松紅壑2025 循西南之沙泥徑下走,跨過小溪,轉眼便可上攀山丘。 眼下淺谷中是大冷水河溪,據悉向西面較右方的一片青草地暗藏沼澤。 遊人如果隨此溪上溯一小段,當可到達方包石。
青松紅壑: 花香爐頂、青松紅壑、月牙谷
再往前走一個大型沖溝,便是另一個來歷已久的景點「月牙谷」,隨後回望,此溝形如一彎新月,故名。 稍微越過山嘴,未幾再次過澗,此為青山石澗左源。 此帶頻繁越澗,稱為五渡水,與大欖的七渡河相輝映。 此後有一條石砌古道於睇牛坪頂北面澗谷,倚青大石澗右源右支右岸而行。 此古道佚名,也許它連接青山(屯門古作青山)與花香爐,或可稱作「青花古道」? 此古道出口乃今日良田坳(意指良景邨與田景邨對上之山坳),隨即接上舊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