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韻怡指皇都戲院是「娛樂性的建築」,更容易活化其原有用途。 (何天成攝)從50年代起見證北角變遷的前皇都戲院,是本港碩果僅存的劇院式戲院,3年前在民間保育人士極力爭取下,終獲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 皇都戲院顧問委員會正研究保留整個戲院建築,天台的拋物線型桁架日後或會免費開放作公眾休憩區,讓市民在此歷史建築物前拍照留念。 從50年代起見證北角變遷的前皇都戲院,是本港碩果僅存的劇院式戲院,3年前在民間保育人士極力爭取下,終獲升格為一級歷史建築。 新世界發展宣布,將為擁有68年歷史的前皇都戲院部分(下稱「皇都戲院」)啟動保育計劃。 集團將盡力復修該一級歷史建築,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致力重現上世紀50年代的輝煌,建構以表演藝術、文藝薈萃為主的香港「文化綠洲」。
- 商場人流絡繹不絕,有不少舊式小店,包括手寫招牌店、唱片行、洋服店、皮鞋舖店、髮型屋、眼鏡店及郵票店等,每一間都滿載北角老街坊的回憶。
- 五、六十年代的北角儼如「小上海」,當時不少洋化娛樂場所林立,除了戲院外,更有舞廳、遊艇會會所、遊樂場、夜總會等,一片歌舞昇平的景象。
- ”皇都戲院保育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説。
- 在別具特色的皇都戲院「打卡」後,沿英皇道走,經北角道走到春秧街街口,約四分鐘的路程,就可以到達下一個景點——春秧街街市。
- 觀察舊式戲院的座位表,在未有電腦售票系統的年代,戲院均採用「人手劃位」的方式。
- 議員謝偉銓指樂見新進展,估計因皇都戲院大廈面積甚大,佔地達3萬平方呎,令其地價相對較高。
- 這裏很快成為香港風靡一時的演藝殿堂,廣邀國際頂級大師、藝術團體和本地著名藝術家,以及粵劇名流等來此演出,星光熠熠,一時風頭無兩。
弧形立面加上外露桁架,成為了熙來攘往的英皇道的地標,從天後往炮台山方向望,老遠就已經映入眼簾了。 屋頂這獨特的桁架,更成為了陳果執導的電影《去年煙花特別多》中的重要場景。 而1953年由新馬師曾及芬艷芬主演的電影《再戀負心人》中,電影一開始就出現一幕璇宮戲院的夜景,屋頂上的桁 架以燈飾點綴,非常耀眼,並窺見到當時戲院堂皇的景況。 那個年代的香港電影,因技術及 器材所限,多於九龍的片場拍攝,但於1953年8月上影的《再戀負心人》,影片第一幕就以才落成八個月的皇都戲院為主角,可見這幢摩登建築開幕後不久已成為一座觸目的地標。 1997年,皇都戲院結業,後被改裝成桌球室,昔日的大螢幕、座椅已不在,原本的戲院中央位置加設了假天花及地台。
皇都戲院浮雕: 「尋找你我他的皇都」
人去樓空,但迴廊深處仍有燈亮,那是歐陽昌經營的「京華招牌」。 另外,整座戲院最具特色之處,是該屋頂由一系列外露式拋物線型桁架 從上方吊著天花。 這結構一般來說,桁架會以鋼鐵而建,讓結構輕巧;然而璇宮戲院採用了混凝土來製作桁架,很有可能是因為價錢較鋼鐵便宜,貫徹了戰後初期現代主義建築,以較為廉價又快捷的方法興建樓宇的理念。 而拋物線形的混形土桁架製作上比起方正的桁架更具難度,這屋頂結構的特殊設計不僅是全港獨有,當時報章亦形容為遠東罕有。
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一九五二年建成,是歷史最悠久的戲院之一。 戲院於一九五九年改建為皇都戲院大廈,戲院建築特色得以保留,包括該幅藝術浮雕裝飾,但之後被巨型廣告牌覆蓋。 為致力保育及活化皇都戲院,新世界聘請國際及本地建築保育團隊,當中成員包括負責復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卓越獎項的香港「大館」、來自英國的建築事務所Purcell 。 從一個更宏觀的視野出發,我們可發現 50 年代的國際潮流正追求具未來感 的美學。
皇都戲院浮雕: 保育
新世界發展(00017)持有98%業權、屹立北角60多年的舊皇都戲院大廈,8月獲土地審裁處批准強拍,底價47.76億元,料為歷來最大宗強拍個案。 皇都戲院大廈今早(8日)舉行公開拍賣,由手持1號牌的新世界代表在無競爭之下,以底價47.76億元統一業權。 新世界表示,集團期望在取得100%業權及詳細勘察建築物的結構後,積極探討保育前皇都戲院相關部分的可行性和方案。 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既印證香港昔日娛樂事業的風華年代,也盛載市民的集體回憶,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80年代不少新戲院落成,很多人都選擇光顧新型戲院,面對客源大量流失,有舊戲院遂以一張戲票全日任睇來吸引觀眾,只是放映的電影以三級片為主。 而開創此先河的就是現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重修後成為戲曲活動中心的油麻地戲院(1930~1998)。
- 當年,這裏是戲院員工們休息和聊天的好去處,她和同事們「經常上來透透氣」。
- 而璇宮戲院的鏡框式舞台設計更是吸引了不少國際知名的藝術家前來演出,1970年當時只有十七歲的鄧麗君也曾到皇都戲院登台獻唱。
- 當年,這裏是戲院員工們休息和聊天的好去處,她和同事們“經常上來透透氣”。
- 時遷事移,皇都戲院歷經多次改建,1995年更遭遇火災,於1997年結業。
- 戲院商場貫穿璇宮大廈,並且四通八達;主要入口位於英皇道,另外有入口分佈於電廠街、渣華道及熙和街。
- 由於疫情關係,活動屬私人性質,屬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的人士有機會參加,由即日起至4月底可到有關網站登記,機構會揀選合適人士入場參觀,條件包括要對歷史文化、文物有多大程度重視等。
即使早幾年去皇都商場,亦發現不少店舖仍保留著昔日的格局,洋溢著濃厚的懷舊感覺。 皇都戲院位於北角,其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單幢式戲院。 話說當年有不少上海人移居北角,加上不少文人雅士聚集,這裏成為前衛、時髦的文化區,作家張愛玲、影星葛蘭、歌后潘迪華都在此紮根。
皇都戲院浮雕: 香港一級古蹟北角皇都戲院因太猛鬼不能拆?因意外暫逃清拆命運
乘着電車沿着北角英皇道,總會被皇都戲院這座建築物所吸引。 皇都戲院外形不算宏偉,但天台上的混凝土桁架結構令人印象深刻,在北角街頭份外顯眼,像是一個大型的公共雕塑,訴說城市的故事。 皇都戲院是香港最古老的戰後戲院建築,但早於 1997 年結業。 皇都戲院前身名為璇宮戲院,由香港影業巨子歐德禮 所興建,於1952年建成。 建築設計由建築師劉新科及 George W Grey 主理,採用現代主義建築的美學設計理念。
皇都戲院浮雕: 建築類別
璇宮戲院於1951年8月開始動工,1952年12月竣工。 位於北角英皇道及電廠街交界之轉角地段、正處英皇道一個微彎位置,是北角中心地帶最當眼、最旺的位置。 璇宮戲院為一座單幢式戲院建築,當年 的造價為二百五十萬元,佔地三萬方尺。 璇宮戲規模之大,可見於其觀眾席可容納1173位觀眾,超等位亦能容下400位觀眾;此外,更另設有獨立銀幕及放映室的試映室,可容納120人,是全港數一數二的大型戲院。 基於當年香港的交通條例禁止在英皇道停車,以至建築師為戲院設計了一個可容納五十輛汽車的地下停車場,以方便觀眾泊車,是當時全港首創,更堪稱為全遠東地區絕無僅有的設計。 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的前身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是五十年代知名的演出場地,英國作曲家Britten、著名男高音Peter Pears、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及歌后鄧麗君等,都是舞台上的明星。
皇都戲院浮雕: 昔日
東網曾到現場了解,當時正有工人施工,但就拒絕透露工程內容,記者曾致電業主立案法團查詢,但接駁到管理處,對方不清楚事件,而該幅題為「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裝飾,近看似是有女性在跳舞,估計是有四大美女之稱的貂蟬透過跳舞取悅當時的權臣董卓。 1995年的四級大火更令皇都不少地方變成頹垣敗瓦,現今滲水、批盪剝落隨處可見。 皇都戲院浮雕2025 皇都戲院於1997年結業,其後被改建成桌球室,輝煌一時的戲院及超等座,都已被廢置。
皇都戲院浮雕: 北角皇都戲院勁猛鬼 60多年事故不斷! 網民:邪咗幾十年!次次拆都出事!
建議將中央通風廊移至僅16米高的戲院上方,既可保留戲院,發展商也可興建一幢高22層高大廈。 其他設計包括將戲院原有空間改裝為室內運動場,可進行攀石、飛索及滑雪等活動。 2016年3月23日,國際保育專業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發出「文物危急警示」,形容皇都戲院是現代的重要建築,而獨特的屋頂結構更是全球獨一無二,要求避免清拆。 消息傳出後,引起市民及保育團體關注,活現香港、長春社以及 Docomomo HK(國際現代建築文獻組織香港分會)發表聯合聲明,促請古物諮詢委員會將舊皇都戲院至少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古物諮詢委員會於4月18日開會討論其歷史評級,古物古蹟辦事處只將舊皇都戲院建議評為三級,即屬最低的級別。
皇都戲院浮雕: 香港的粵劇殿堂
北角碼頭依舊有供市面渡海的小輪,而海堤上的幾株石牆老樹也一如以往地屹立於海旁。 面對即將到來的「知命之年」,新光戲院早已「知命」——繼續將粵劇傳承下去。 在人車交集的街市體驗過這難得一看的都市風景之後,沿春秧街,經糖水道走到英皇道,短短四分鐘的路程,就已經到達下一個景點 — 新光戲院。
皇都戲院浮雕: 保育團隊聘用三公司
香港不多地方有售地道福建食物,春秧街街市正正就是福建地道食品店的聚集地。 福建有名的魚丸肉丸、蚵仔、芋粿、綠豆餅等,也一應俱全,故有「小福建」之稱。 最終改寫戲院命運,卻是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火災後戲院生意一蹶不振,終於在1997年結業。 直到2015年,戲院開始傳出業權被收購消息,皇都戲院再次引起市民注意,更吸引不少人偷偷去探靈。 由於是舊建築加上日久失修,令皇都戲院增添陰森氣氛,再加上2018年皇都戲院大廈後門門前發生奪命交通意外,令北角皇都戲院鬧鬼傳說、恐怖傳聞甚囂塵上。
皇都戲院浮雕: 香港人移民來台灣,住哪裡比較好?6大重點城市淺析
屹立北角68年的皇都戲院,以獨一無二的拱形桁架聞名中外,戲院正門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亦是的標誌,在當時來說設計非常前衞。 於1952年建成的北角皇都戲院大廈,前身為璇宮戲院,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戰後戲院,屬一級歷史建築。 新世界發展10月8日以47.76億元投得大廈業權,計劃保留天台巨型飛拱,開放讓公眾近距離欣賞及打卡。 不過單憑歌劇表演難以支持戲院龐大的開支,「璇宮戲院」於1959年易手,並改名「皇都戲院」,變身商場及戲院一站式娛樂場所,曾播放過多套膾炙人口的港產片,好像《死亡遊戲》、《賣身契》、《吉屋藏嬌》等,陪伴香港電影業走過70、80年代的黃金歲月。 皇都戲院下層的商場店舖林立,包括廣為人知的「偉倫唱片公司」、「上海菜館雪園」、「輝煌洋服」、「公主眼鏡」等等,逛這商場是當時品味的象徵。
皇都戲院浮雕: 北角皇都戲院靈異事件|3大嚴重事故成探靈熱點 80後認證:陰氣極重 邪咗幾十年
闊別廿載,她與團隊訪問當年的街坊做口述歷史時,街坊仍然記得這位當年的「小妹妹」,可見這種令人深刻的社區情懷。 皇都戲院浮雕2025 皇都戲院浮雕2025 吳表示,最希望日後能延續這種社區情懷,而非以博物館式展覽當年的物品。 她期望經活化後,能重現戲院以往的各條路線,讓大眾親身感受當年的氛圍,經歷時光倒流到50年前。 皇都戲院大廈佇立北角英皇道數十年,屋頂拋物線設計,門口大型浮雕,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皇都戲院浮雕 天花鋼筋外露,走廊堆積雜物,地下滿佈積水,鋪位遷出落閘,有些還張貼放售廣告。
但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演出,可能是1970年8月隨台灣凱聲綜合藝術團而來的鄧麗君。 皇都戲院浮雕2025 皇都戲院浮雕2025 1940年代末,國內局勢動盪,大量上海人南移香港,並於北角聚居,他們把上海的生活文化帶到這裡,形成北角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初的「小上海」歷史時空和洋化面貌,璇宮戲院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出現。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不過陳智遠亦指出,「保」住建築物的硬件如天台、浮雕只是開始, 重點在「育」;認為舊建築的故事、歷史要如何在活化過程中彰顯,還有很多工作需做。 陳表示,作為對皇都戲院十分熟悉的團體,他們亦很樂意參與貢獻;又指現時已將消息告知戲院創建人歐德禮的媳婦,若她有回覆說話團體將會再作公布。 皇都戲院浮雕2025 新世界說,已開展皇都戲院的文物搜集及口述歷史計劃 ,暫時已收集到幾百件與皇都及北角一帶有關的文物,包括戲院告示牌、當年與片商簽訂的協議等,並會將有關收集得來的文物,於日後的皇都戲院內展出。 除了親歷其境感受皇都戲院和歷史的變遷外,這次你更可用耳朵去聽。 資深音樂人黃志淙分享他眼中當年的潮人集中地 ── 皇都商場內「偉倫唱片」的回憶,親訂見證香港音樂潮流更替的歌曲清單,可於 KKBOX 試聽——種種新與舊的碰撞,均為歷史建築注入了年輕活力,令人更期待戲院復修後的面貌。 (圖片來源:lihkg截圖)而改寫戲院命運,卻是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火災後戲院生意一蹶不振,終於在1997年結業。
話說有次戲院經理發現尾場電影的售票數目與入場人數相距甚遠,以為有人用假票入場,於是進入戲院巡查,當他走到前排座位區時,發現一些半空飄浮的身影。 有傳自此之後,戲院經常只會賣出一半戲票,卻掛上「全院滿座」告示,目的就是留下部分座位給這些觀眾。 皇都戲院浮雕 碧麗宮戲院(1979~1994)當年號稱是「東南亞最豪華堂皇戲院」,位於現時銅鑼灣世貿中心位置。
皇都,新一代對它感到陌生,不知是何方神聖;上一代緬懷舊時,慨嘆時光一去不返。 皇都戲院的身份矛盾,也是香港人的身份矛盾,它畫下句號的時間剛剛好,結業那年正好是1997年,一個句號,分隔了兩個時代。 皇都戲院浮雕2025 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徹底逆轉皇都的命運,當時商戶損失慘重,災後生意大都一蹶不振,戲院無奈在兩年後關門大吉,只剩下商場與住宅部分繼續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