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頭止點間存在一裸露區,位於橈骨的後部肱二頭肌結節的水平。 在此處,前臂旋後時,神經與骨膜可直接接觸。 當該區域發生骨折、橈骨小頭脫位和進行內固定時,易損傷橈神經。
手術可以在局部麻醉[44][45][46]或區域麻醉[47]下進行,搭配使用[48]或不使用[45]鎮靜輔助,或在全身麻醉下進行[46][47]。 一般而言,較輕症的病例可以保守治療控制數月至數年,但較嚴重的病例在症狀上沒有緩解,很可能導致需要手術治療[49]。 頸椎神經根病變也可引起手和腕部的感覺異常或疼痛,可能被誤認為腕隧道症候群,但前者的症狀通常始於頸部,並沿著患側手臂向下延伸,並可能隨著頸部的活動使症狀更加明顯[7]。
跗管綜合征: 手術
檢查時叩擊內踝後,脛神經可出現足底感覺異常,並放射至足趾等。 X線雙踝關節正位片可見跟棘球上有骨質增生,嚴重者呈鳥嘴形。 神經傳導試驗脛神經出現不正常的潛伏期和傳導速度遲緩。 疼痛或感覺異常(如針刺感、燒灼感、麻木等)是跗管綜合徵患者的主要症狀,一般存在內側及足底,並可以向足趾或近側腓胖腸肌區放射。 症狀可以在行走、站立或夜間時加重,休息及抬高患肢時減輕,但真正的夜間痛或麻木少見。
- 美國骨科醫學會制定的實證指南將物理治療和其他非手術治療方式劃分為多個等級[51]。
- 神经鞘瘤又称许旺氏瘤,是来自神经鞘的许旺细胞发生的肿瘤,占纵隔神经源性肿瘤的1.2左右。
- 踝管综合征一经诊断,应及时治疗,缓解症状,解除压迫,避免症状迁延不愈,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足底內側神經Tinel征放射到姆趾而足底外側的放射到小趾。
- 保守治療無效的患者,可考慮行踝管切開減壓松解術。
- 脛後神經在跗管內受卡壓引起的感覺及運動功能障礙。
1.先天性因素踇外展肌肥大以及副踇外展肌、跟骨外翻畸形、扁平足等都可使蹠管的實用容積減小,從而引起脛神經卡壓。 先天性因素踇外展肌肥大以及副踇外展肌,跟骨外翻畸形,扁平足等都可使跖管的實用容積減小,從而引起脛神經卡壓。 胫后神经沿腓肠肌后方、穿过跟骨附近的纤维管(跗管)后进入足底。
跗管綜合征: 神经鞘瘤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神經出旋後肌後,在前臂背側,骨間後神經分出淺支和深支。 深支支配拇長展肌、拇長伸肌、拇短伸肌、食指固有伸肌。 最後神經通過第4伸肌間室支配腕背側關節囊和指間關節。 足底筋膜炎是足跟白天痛的“代表”,也算是被大家所熟知的,但它还有个“远房亲戚”,不太被人知道,有意思的是它这位名为“跗管综合征”的亲戚,症状正好与其相反,是足跟晚上痛的“代表”。 足底筋膜炎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早上刚起来下床那一刻,你会感觉足跟附近一阵刺痛,每迈一步犹如行走在碎玻璃一般,但多次活动后,疼痛会有所减轻。 術後套用石膏固定7~14天,患肢不負重,使用拐杖。
- 跗管综合征的治疗一般以保守治疗为主,通常经过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 弓型結構為旋後肌淺頭的近端邊界,神經由此穿出。
- 核磁共振檢查具有高靈敏度,但特異度低,其影像中的高信號強度可顯現軸突的變化和髓鞘的退化或水腫[32]。
- 注射時使用超音波導引需要額外的費用支出,但可以更快地解除症狀[7]。
- 胫神经向下分出三支,跟内侧支、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
- 皮質類固醇注射對於減慢疾病進展似乎不十分有效[7]。
- 疼痛為鈍痛,肘外側疼,可向近端沿橈神經放射,也可向遠端沿骨間後神經放射。
- 疼痛及感觉不适,患者常出现踝内侧及足底疼痛或感觉异常,如针刺感、烧灼感、麻木等,并可以向足趾或近侧腓肠肌区放射。
踝關節內側有屈肌腱支持帶,起自內踝後下方,止於跟骨內側,形成一骨性纖維管溝即跗管。 脛後神經、脛後肌肌腱、趾長屈肌腱、長屈肌腱及脛後動、靜脈由小腿下行經跗管到足部。 跗管綜合征 神經出跗管後,分為足底內側神經及足底外側神經。
跗管綜合征: 小腿上端胫神经嵌压
儘管已廣泛地使用,但如果斐倫式試驗法、提內耳氏徵象、輕彈徵象(Flick 跗管綜合征 sign)、上肢神經檢查等項目僅其中之一為陽性,並不足以作為診斷[3]。 風險因子包括肥胖症、手腕過度使用、妊娠、遺傳、類風濕性關節炎[3][4][5]。 使用複合口服避孕藥不會影響患病風險[3]。 高風險職業包含電腦作業、操作震動機械、需要用力抓握的工作[3]。 有些人認為正中神經症狀可以起因於胸廓出口(英语:Thoracic outlet)或前臂旋前圓肌兩頭之間的正中神經受到壓迫[15],雖然這部分尚有爭論。
跗管綜合征: 治疗
第4個神經卡壓點為Frohse弓,是橈管綜合征的最常見原因。 Frohse弓為反折型弓形結構,距橈側腕短伸肌邊界遠端1cm,距肱橈關節2~4cm。 跗管綜合征2025 其是由内踝、距骨、跟骨以及屈肌支持带组成的一个管道,“管道”保护着很多宝贝,包括胫神经、胫后肌的肌腱、趾长屈肌腱、胫后静脉动脉、拇长屈肌肌腱。 使用核磁共振檢查或超音波檢查診斷腕隧道症候群的效益尚不明朗[29][30][31],不建議常規使用[3]。 跗管綜合征 核磁共振檢查具有高靈敏度,但特異度低,其影像中的高信號強度可顯現軸突的變化和髓鞘的退化或水腫[32]。
跗管綜合征: 症状和体征
临床上多数神经鞘瘤系良性肿瘤,恶性神经鞘瘤很少,恶性神经鞘瘤多由神经纤维瘤恶变而来,恶变明显时瘤细胞出现异型性… 按踝管内的纤维分隔,可将踝管分为三个室:前室,内有胫骨后肌腱、趾长屈肌腱;后浅室:内有胫后动静脉、胫后神经;后深室:内有踇长屈肌腱。 Spinner對屍體解剖的研究發現,約30%的成年屍體存在Frohse腱弓的增厚和內側纖維堅硬。 由於新生兒屍體標本旋後肌淺頭近端總是肌性結構,由此可以認為纖維結構的形成與後天前臂旋前和旋後活動有關。 第2個神經卡壓點位於橈骨頸水平,由Henry血管襻卡壓神經所致。 Henry血管襻由橈動脈返支和靜脈的分支組成,跨越神經。
跗管綜合征: 診斷
足底內側神經孔有跟舟韌帶為其上緣,外側神經孔的四周為蹠方肌,故足外翻可牽拉支持帶和蹠外展肌使蹠內側神經、血管產生扭曲和卡壓,容易出現神經受壓癥狀。 另外,踝關節背屈或蹠屈時,屈肌支持帶在蹠管處起著約束作用,防止肌腱滑脫,如果足踝部活動驟然增加,肌腱滑動增多、摩擦增強,即可引起腱鞘炎。 如足踝部活動繼續增加,則腱鞘充血腫脹日益嚴重,屈肌支持帶亦相應增厚,蹠管伸縮性下降,因而蹠管內壓力增高,可擠壓脛神經,影響其血供,使神經發生功能障礙。 在早期,表現為足底、足跟部間歇性疼痛、緊縮、腫脹不適或麻木感,疼痛有時向小腿放射,有時沿足弓有抽搐,久站或行走後加重,有夜間痛醒病史,多數患者在脫鞋後能緩解。 隨著病情的進展,疼痛常逐步加重,進一步可出現脛神經在足部的支配區感覺減退或消失。
跗管綜合征: 使用者頁面工具
皮質類固醇注射對於減慢疾病進展似乎不十分有效[7]。 跗管綜合征2025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对足踝部的保护,穿宽松鞋袜,纠正足部不良姿势,一旦发现症状,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最好的预防方法,对预后十分重要。 有典型的足外翻扭伤史,局部肿胀、疼痛剧烈。 但无神经受压症状,而踝管综合征常有神经受压,一般不难鉴别。 患者出现足踝部活动异常时应及时到骨科就诊,通过踝足部X线片、CT、MRI等检查后确诊,本病需要与踝关节内侧韧带损伤、内踝部的腱鞘炎、跖筋膜炎等疾病进行鉴别。
跗管綜合征: 臨床表現
如果有證據顯示患者正中神經出現去神經化(英语:Denervation)或患者願意選擇直接手術治療,則可早期進行手術。 如果患者有糖尿病、頸椎神經根病變、甲狀腺機能低下症、多發性神經病變(英语:Polyneuropathy)、妊娠、類風濕性關節炎、或腕隧道症候群起因於工作等狀況,建議的治療方式可能有所不同[35]。 腕隧道症候群患者的大拇指、食指、中指、以及無名指的橈側(靠中指側)會有麻木感、刺痛感(英语:Tingling)、或灼熱感,因為這個範圍的感覺和運動功能(肌肉控制)是由正中神經支配。 疼痛和不適感可能往近端延伸到前臂甚至上臂[12]。 低特異性的症狀可能包括手部或手腕疼痛(英语:Wrist pain)、握力下降[13]、手部敏捷度下降[14]。 患者常为腰背痛、下肢放射性疼痛,借助电生理检查及腰椎CT、MRI扫描可发现腰骶神经出现病变,而踝管综合征多为足底部的放射痛、麻木等,临床症状也不同,可明确诊断。
跗管綜合征: 原因
踝管综合征主要因胫神经或其终末支在小腿或踝关节处受卡压引起疼痛、麻木等症状,引起卡压的原因多种多样。 任何引起踝管容积绝对或者相对变小的因素,都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地压迫胫神经及其分支,引起临床症状。 本病好发于有足踝部创伤史者、青壮年、踝部反复扭伤者、强体力劳动者以及长跑运动员。 早在1883年,就有人認為橈神經或橈神經分支的卡壓可能是引起網球肘的原因之一。 1905年,Guillain報道瞭1例病例,一位管樂師因前臂反復的旋後和旋前,引起骨間後神經卡壓。
跗管綜合征: 疼痛
又因經過管溝的神經血管肌腱均到足跖側,故又名跖管。 1.保守治療 對症狀輕者,以及在發病早期可給予消炎鎮痛藥物、休息、跖管內潑尼松龍封閉等治療,應用支具保持足內翻位可使屈肌支持帶鬆弛、跖管變大而緩解疼痛。 跗管綜合征 為了獲得最佳效果,許多醫療專業人員建議夜晚休息期間配戴副木。 可能的話,在造成手腕壓力的活動期間也可戴上副木[37][38]。 通常不在白天使用副木,因為需要讓腕部活動以避免關節僵硬並防止肌肉弱化[39]。 進行體能訓練可以降低腕隧道症候群的發生風險。
跗管綜合征: 症狀
Merck & Co., 跗管綜合征2025 Inc., Rahway, NJ, USA 及其附属公司。 (美加以外地区称为默沙东)是努力改善全球福祉的健康护理引领者。 从开发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新疗法,到满足人们需求,我们致力于改善全世界人们的健康和福祉。 本手册于 1899 年作为一项社区服务首次出版。 在北美之外,这一重要遗留资源仍以 MSD 手册的形式继续提供。
跗管綜合征: 治療
發作時ESR增快,X線片可見關節間隙狹窄、骨質疏鬆、關節破壞及脫位等。 另外,類風濕關節炎、老年骨關節病等患者皆可形成增生的骨贅,骨贅突入跖管亦可使脛神經受壓。 3.足部類風濕關節炎 為全身性病變的局部表現,女性患者多見,局部表現為足底部痛,行走時痛重,蹠趾關節最易受累。
發作時ESR增快,X線片可見關節間隙狹窄、骨質疏松、關節破壞及脫位等。 另外,類風濕關節炎、老年骨關節病等患者皆可形成增生的骨贅,骨贅突入蹠管亦可使脛神經受壓。 跗管綜合征2025 當出現持續的麻木、肌肉無力或萎縮,夜間副木或其他保守治療不再能控制原本的間歇性症狀時,則建議手術治療[43]。
跗管綜合征: 骨折復位不良(15%):
1.保守治療 對癥狀輕者,以及在發病早期可給予消炎鎮痛藥物、休息、跖管內潑尼松龍封閉等治療,應用支具保持足內翻位可使屈肌支持帶鬆弛、跖管變大而緩解疼痛。 跗管綜合征2025 跟骨及踝部骨折nbsp;如復位不良,畸形癒合亦可使跖管容積減小,另外,跖管的基底部不光滑可產生壓迫,摩擦而傷及脛神經。 跟骨及踝部骨折 如復位不良,畸形癒合亦可使跖管容積減小,另外,跖管的基底部不光滑可產生壓迫,摩擦而傷及脛神經。 美國骨科醫學會制定的實證指南將物理治療和其他非手術治療方式劃分為多個等級[51]。 物理治療的主要問題之一是試圖要扭轉腕隧道內累積數年的病理變化,醫療從業人員警告:任何物理治療,如肌筋膜放鬆術(英语:Myofascial release),可能需要持續數週才能產生療效[52]。
第3個神經卡壓點是橈側腕短伸肌近端內側引起的功能性神經卡壓。 橈側腕短伸肌源於伸肌群止點和肘關節的側副韌帶。 它的起點為筋膜,與旋後肌的起點相連續,這一結構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當松解Frohse弓時,同時可減小橈側腕短伸肌對外上髁的張力,可對外上髁炎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跗管綜合征: 症状和体征
2.手術治療 對保守治療無效、神經卡壓症狀明顯者,可做跖管切開減壓術,手術除鬆解屈肌支持帶外,還需鬆解足底內、外側神經,鬆解至其進入神經孔處並將神經入口的纖維切開。 局部注射皮質類固醇可以有效的暫時緩解症狀[40]。 跗管綜合征 一般認為這種治療方式可以減少正中神經的腫脹,從而減輕患者的不適[7]。 注射時使用超音波導引需要額外的費用支出,但可以更快地解除症狀[7]。 但是這種治療不宜長期使用,有決定性的治療方案之後,通常便不再使用類固醇局部注射治療。
腕隧道症候群的敘述初見於第二次世界大战[11]。 非手术治疗患者如果症状缓解不力或病情加重时,需前往医院治疗,防止病情继续加重;手术患者术后一个月可于骨科复查。 正常的足弓,其柔韧性较强,具有缓冲震荡和压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