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宮與清濟宮兩廟斷香,兩廟並各自聘請學者,援引文獻,考證源流,互爭建廟時間早晚,成為台灣民間信仰中互爭正統地位的一件公案。 清濟宮 學甲慈濟宮祀奉保生大帝,據說廟內主要神像「開基二大帝」出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今漳州市龍海區角美鎮白礁村)祖廟「白礁慈濟宮」,為祖廟最早建廟雕刻的三尊保生大帝神像之一。 由於該廟建於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故神像可能已有八百餘年歷史。 清濟宮 此神像於明鄭時期由白礁鄉積善里百姓李勝攜帶,隨鄭成功部將陳一桂渡海來臺。
- 相傳學甲慈濟宮舊三大帝與應元宮二大帝同時送往一家佛具店剃面整飾,學甲慈濟宮主事人員見店內司傅為神像於水桶內退神洗滌時,應元宮神像因水面浮力反彈至桶外,誤為神蹟顯示,遂與店內商量,私下與應元宮神像交換,迎回慈濟宮祀奉。
- 學甲蜈蚣陣採龍首、鳳尾形式,平日首尾供奉於集和宮內,稱為「蜈蚣公」。
- 除學甲區內各庄頭外,包含台東市、南投縣草屯鎮、台南市、屏東市、高雄市、七股區、鹽水區、北門區等地祀奉保生大帝廟宇。
- 樹林地區清代以來有自福建省各地區的移民,不同祖籍亦形成不同的祭祀圈,許多樹林祭祀圈的信眾組織,有原鄉信仰神祇的「神明會」和樹林各地區土地公廟的「乞福會」,皆以樹林濟安宮為信仰的交流中心,也造就濟安宮內有多種原鄉地域性神祇配祀於廟內的樣貌。
- 台灣民間普遍認為「開天門」這個大日子,天上諸神會賜下許多珍貴的財寶給世人,後來等不到有財寶到來,而認為諸天神在該日會降下災難懲罰世人,因此紛紛到廟中去敬拜天神以及補吉運,希望天神能夠原諒世人的無心之過,並且消災賜福給人們。
- 學甲蜈蚣陣所扮神童,共計36名,由各地信徒登記擲筊確定,向集和宮繳納一定費用,以供治裝、裝飾、人力工資等後,由數名扛工協力抬行。
而後開基二大帝於信徒問事時,顯靈起乩,由乩童帶回保安宮,僅留下神像座椅而已。 學甲區大灣清濟宮:原參與學甲慈濟宮上白礁謁祖祭典,因祭典時神像座次問題而退出,水官大帝禹王自行舉辦請水火儀式,時間在上白礁祭典之前於農曆3月4日,地點則設在北門區蘆竹溝,該地現建有紀念碑。 上白礁祭典參與廟宇、神壇往往達七、八十座,隨行藝陣繁多,其中又以孩童飾演乘坐的藝閣聞名於台灣。
清濟宮: 媽祖遶境十八庄不合鬧雙包 民擺香案苦等拜兩次
藝閣又稱「抬閣」,清代時便已出現,當時以人力抬行或牛車展示,現在則以裝飾於車輛之上,改採機械動力,飾演神話、傳說、歷史演義等。 目前仍以真人裝扮為主,每年固定參與上白礁祭典藝閣有下社白礁宮「哪吒鬧東海」、「董漢尋母」;宅口興太宮「五虎平西」、「太子伏龍」、羅姓角「八仙棚」、三角仔清保宮「八仙過海」、東竹圍「八美圖」、後社聖和宮「郭子儀大戰烏鳳仙」、中草坔中隆宮「紡車輪」、縣內角太安宮「封神榜」、西龍宮「七鶴」等,至於電動藝閣則每年主題不一。 「學甲香」直至目前尚未完全固定化,舉行與否,民國七十六(一九八七)年以前是神前「跋杯」(即擲筊),由保生大帝神示,連得三杯即舉行,否則便罷;七十七(一九八八)年起則改以信徒代表大會的表決為依歸。 雖然屬於不定期廟會,不過一旦舉行,為配合「上白礁」祭典,絕對定日,也就是三月初九至十一日三天。 明末清初,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的部份忠貞軍民隨鄭成功來台,為求渡海平安,由李姓人家迎請家鄉慈濟宮神明保生二大帝、謝府元帥和中壇元帥等三座神尊同渡,庇護眾生。 先民在將軍溪畔的「頭前寮」平安登陸,後散居在學甲、大灣、草坔、溪底寮、西埔內、山寮、倒風寮等地,胼手胝足墾土屯田,並共議在學甲李姓聚落的下社角,搭建草寮奉祀保生二大帝等三尊神像。
學甲區學甲寮慈照宮於上白礁祭典時,神轎皆排列於慈濟宮之前,乃肇源於慈照宮雕刻保生大帝神像奉祀時,神像較慈濟宮保生大帝神像高大,雕刻後學甲寮庄內事故紛傳,經庄內大老請示神意後,將慈濟宮原祀舊四大帝與慈照宮神像交換,現今慈濟宮內舊四大帝神像實為當年慈照宮開基神像。 將軍區金興宮:在將軍溪畔亦建有白礁亭,位於慈濟宮所建白礁亭之西,約兩公里處,於農曆3月14日保生大帝誕辰前一日舉行上白礁祭典。 於將軍溪畔白礁亭舉行,由祭典委員會主任委員,率領副主任委員、委員、慈濟宮董監事、爐主、各角頭廟宇領隊、信徒等參與。 西南五大香科皆以蜈蚣陣為香陣前導,學甲上白礁祭典蜈蚣陣由後社集和宮負責裝閣,為臺灣西南五大香科中,唯一維持由人力扛抬者。 學甲蜈蚣陣所扮神童,共計36名,由各地信徒登記擲筊確定,向集和宮繳納一定費用,以供治裝、裝飾、人力工資等後,由數名扛工協力抬行。
清濟宮: 台灣英文新聞
後來有名的老師還有曹敬、曹天相、楊錫侯、魏炳文、邱仁、曹迪臣、何炳奎、朱煥全、賴維邦等都曾到義塾教書。 惠濟宮崇祀的主神有開漳聖王、觀音佛祖、文昌帝君,主神的誕辰日(農曆2/16、2/19、2/3)是惠濟宮重要日子,經常舉辦法會誦經。 另有提供各項服務:安奉太歲燈、光明燈、初一十五消災法會、春秋禮斗法會、升學子弟金榜題名法會、祓薦法會等。 民國6年,廟前後進受蟻蛀侵蝕,損害嚴重,第二任主委楊錫侯委員(民前11年曾任士林庄長),何慶熙、何炳奎、潘光楷、郭邦彥及保正等集議重新改建,並規劃於後殿兩再側添廟室,因經費不足,工事停擺。
明洪武20年(西元1387年)有王讀者自唐山避難來台,迎請安徽當塗禹廟禹帝定居大灣奉祀,明永曆15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復台,移民自福建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白礁迎來保生大大帝、保生二大帝,從此在公厝庭臥虎穴建公厝安奉,此為本宮草創之嚆矢也。 淨壇道士:由兩名道士擔任,行走於香陣之前,手執法鈴,沿途為信眾所設香案灑淨,民間信仰相信,此法可以消除邪穢。 為解決轎班人力不足問題,自1989年起,上白礁祭典出現首座輦宮,仿古代宮殿或皇帝出巡時所用鑾駕,以鐵牛、小貨車載運,形式多樣,彩繪與木工雕琢十分細緻,取代傳統神轎,甚至安上涼傘、儀仗等等;也有部分廟宇,將原有神轎裝上貨車,略加改裝、彩繪,屬於較為簡單的形式。
清濟宮: 臺灣
民國54年第四任主委何金塗及士林鎮長林振興繼續推動改建後殿為鋼筋混凝土,民國56年惠濟宮重修,全部工程於民國58年11月竣工,為今日所見的惠濟宮建築。 道光5年(西元1825年)二廟毀於風雨狂肆,由當時的首事(主任委員)何宗泮倡重修,費用由庄內各戶籌資修建。 3.清嘉慶9年(西元1804年)黃氏後人黃承帶擔心芝山岩唯恐遭農畜破壞,便請求豎碑貼告示。
清濟宮: 文化資產
兩地信徒僵持不下,故將兩尊大帝神像分別固定於兩座四人輦轎,請大帝降駕於轎上由信眾扶轎請示,大帝降駕後,兩頂轎便前仆後繼同往樹林方向奔走,遇劍潭水域仍不停下搭船,直接雙腳涉水返回濟安宮。 廟內有道長駐點提供解籤、收驚、補運、補財庫、祭改、淨車等宗教服務,信眾可求平安符、文創周邊,並全年度受理光明燈/文昌燈/安太歲,農曆每月初一、十五日,有誦經團以經文加持點燈及安太歲的信眾,且不定時舉辦捐血、低收入戶救助、弱勢團體及公務機關捐助、獎助學金、社區關懷等公益活動,及各種藝文教學活動。 樹林濟安宮全名財團法人新北市樹林濟安宮,建立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四月於樹林潭底地區山麓,奉祀保生大帝,名曰濟安宮,俗稱大道公廟或稱潭底廟。
清濟宮: 祭典
濟安宮於昭和2年(1927年)東遷竣工,該年10月24日舉辦慶成祈安醮祭。 因臺灣慣習,醮祭多選於農閑之時,多以陰曆10月末至11月初,過早則忙於農稼,過遲則農曆新年將至。 1967年濟安宮為慶祝大修完工,舉行三朝祈安慶成醮,為籌辦醮祭工作特設「樹林濟安宮慶成福醮醮局」,設理事長一人副理事長2人,下設總務部、財務部、祭典部、修建部及慶祝活動部,祭典部轄祭典及設備兩組,慶祝活動部設體育、康樂、展覽及紀念事業組。 為遴聘道士團主持醮儀,特列道士團名單於神明面前當眾擲筊,由中壢市黃觀開道士當選。 但卻因黃道士為粵籍而樹林為閩庄,後竟推翻神意改由閩籍王添丁道士來主持。 嘉義北社尾保安宮當地傳說則大異其趣,相傳有學甲人士,有感於北社尾保生大帝神威顯赫,遂趁管理人不備,迎往學甲慈濟宮奉祀。
清濟宮: 台灣新生報
在盟軍密集的空襲下,樹林並沒有重大的損傷,尤其是在樹林鬧街上的濟安宮,未遭受任何砲彈襲擊,毫瓦未損,大帝庇祐樹林之說甚囂塵上。 但經歷空襲的老輩樹林人,事後卻言之鑿鑿的說出當時的特異現象,讓人不得不感佩於保生大帝的威靈顯赫。 樹林地區清代以來有自福建省各地區的移民,不同祖籍亦形成不同的祭祀圈,許多樹林祭祀圈的信眾組織,有原鄉信仰神祇的「神明會」和樹林各地區土地公廟的「乞福會」,皆以樹林濟安宮為信仰的交流中心,也造就濟安宮內有多種原鄉地域性神祇配祀於廟內的樣貌。 濟安宮內除保生大帝,配祀有哪吒太子、觀音佛祖、天上聖母、註生娘娘、孚佑帝君、關聖帝君、五穀先帝、玄天上帝及蕭法主,從祀則有王天君、趙元帥、文童四尊,另外自1893年起與主神保生大帝合祀之福德正神,則是來自潭底庄之福德宮。 且在偏殿又配祀有火德星君、開漳聖王、三山國王、清水祖師、五營神將。
清濟宮: 台南學甲清濟宮 4年1次祭典受矚目
據台南麻豆良皇宮所祀奉的保生大帝降乩所示,樹林濟安宮的保生大帝與其為「至親同源」之關係,相傳兩宮的保生大帝在中國大陸時以至親之情互相扶持共事、並共同濟世助人。 渡海來台分隔兩地、在因緣際會下由大觀音亭興濟宮牽線終於相遇相認、故以降文、特明言、兩宮的保生大帝以至親互相扶持、共同濟世。 在2020年麻豆良皇宮庚子年北巡會香時,兩宮互相交換保生大帝王令,百年之後世人將永記,樹林濟安宮有尊麻豆公祖,麻豆良皇宮有尊樹林公祖,庇佑萬民,永傳世人。 濟安宮後埕有一棵膾炙人口的樹,是桑科榕屬的老榕樹,是1923年潭底老廟東遷至現址時,經扶乩卜地,由大帝親選廟址在其分金處以倒裁方式種下樹苗為記,迄今樹齡已達九十歲,但仍枝葉茂盛,生機無限(二O一五年樹圍約四公尺、樹高約十五公尺)。 據樹林地方耆老說,樹苗當初是以倒頭栽方式植下的,所以才會長的特別高挺,又說老樹底下埋有一鎮殿八卦,能逢吉避凶。 賴本其家族與養鴨戶眾人等,自白礁慈濟宮迎請保生大帝至樹林潭底築茅屋安奉,此傳說可能為樹林濟安宮的前身。
清濟宮: 學甲慈濟宮
自潭底老廟遷移過來,豎立在正殿兩側的四點金柱,以及前殿、正殿以陰刻金漆題聯的柱列、左右雕龍石柱,還有左右牆面拆自潭底舊廟的交趾陶,出自名師手藝的忠孝節義人物,都是大正14年(公元1925年)文物,距今皆有近百年的歷史。 此外如「萬世真人」、「佑我蒼生」匾額,以及前臺東都閫府劉家輝所獻「聖蹟浩然」,由匾推測濟安宮與聖蹟亭以前可能建在一起,因遷廟分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所在福建省厦门市、龙海市分类古建筑时代宋-清编号第四批第104项登录1996年11月20日青礁慈济宫位于中国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海沧街道青礁村,距白礁慈济宫约3千米,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清代重建,部分石构为宋代遗物。 另外廟前一對高達十九公尺(六十三台尺)的紅檜木旗杆也極為著名,1953年由慈濟宮信徒捐建,採取直雙斗座,二斗二箍的形式。 2004年重建期間改立新旗杆,舊杆轉贈予佳里鎮蕭壟文化園區,園區為表尊重慈濟宮,降三台尺高度豎立。
清濟宮: 春日好禮「兔gether Forever」 台南推薦6款社區公益禮盒
「鴨母本」攜大帝分靈來台後,鄰人一但生病,便祈求保生大帝,有求必應,靈驗無比,威名傳遍當時的海山莊。 此相隔32年的建醮大祭典,場面盛大且耗費鉅資,多達一千五百萬元以上、更是聘請百年北部正一道壇、「中和枋寮威遠壇」林威呈壇主來主持醮典、舉行為期五日得五朝清醮。 財團法人新北市樹林濟安宮於廟內道場設內壇,廟外之外壇有玉皇壇、天師壇、北帝壇、觀音壇及福德壇等五大壇。 醮祭經費由「斗燈首份」及「丁口錢」來籌措,斗燈平均約一千元,爐主最高則要一萬二千元,丁口錢限醮祭內十二里信徒,但居民非常踴躍捐獻。 歷史悠久的濟安宮擁有許多文物瑰寶,「寄附芳名金額」刻於大正11年(公元1922年)至今已有88年歷史,為廟內最古老的香油錄石碑文物。
清濟宮: 台灣熱門目的地
學甲慈濟宮原為簡單草寮,1701年正式建廟,廟體建築歷經1744年(乾隆9年)、1806年(嘉慶11年)、1860年(咸豐10年,改建成華南宮殿式建築,而後沿續至今。)、1929年(日治昭和4年)、1965年(民國54年)、1977年(民國66年)、以及2000年至2003年(民國89年至92年)間等七次重要整建。 今天,除學甲前社,中社、後社外,慈濟宮的信仰範圍涵蓋三寮灣、溪底寮、二重港、灰窯港、渡仔頭、宅仔港、倒風寮、學甲寮、草坔、大灣、中洲、山寮等十三個庄頭,合稱為學甲十三庄。 大抵包括今天學甲區、北門區錦湖、玉港、三光、慈安、仁里、中樞各里及鹽水區飯店里等區域。 現有廟地為清代時由鹽水岸(今鹽水區)趙姓信徒所捐獻,面積約為0.213公頃。。
清濟宮: 台灣好新聞
民國56年(1967年),再度籌巨資八十餘萬元,全面重修,以成今貌。 乾隆16年(1751年),業戶泉州人張方大(張必榮)自臺南安平港輾轉抵達樹林,開拓海山莊墾務。 乾隆53年(1788年),張方大(張必榮)重病而向保生大帝祈禱,未幾痊癒,因而首倡籌資建廟於潭底山麓名曰濟安宮,俗稱大道公廟或稱潭底廟,設置廟公看管,並於每年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為年例祭典,組成樹林地區各村落庄民參加公共祭典,扛大道公神轎繞境各村落。 於此保生大帝乃由賴姓家族奉祀的神明,演變為全樹林地區民眾信仰的神明,更是地方的守護神。 學甲慈濟宮自清代以來便有返回中國大陸白礁慈濟宮謁祖的活動,依照傳統邀請學甲大灣清濟宮參與,清濟宮所祀保生大帝與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平座,1983年慈濟宮於將軍溪畔舉辦祭典之處新建白礁亭,以亭內占地狹小為由,改變清濟宮保生大帝的祭典地位,引起清濟宮廟方不滿,1988年清濟宮正式退出上白礁謁祖祭典,另行舉辦謁祖請水儀式。
清濟宮: 傳說
除董監事會掌理廟務之外,另由祭祀圈內下角、中角、後角輪流擔任爐主,每年由輪值角頭,推派十六人於保生大帝神像前擲筊決定爐主、協會、副會各一人,其餘十三人則擔任頭家,爐主與頭家主要負責祭祀工作,任期皆為一年。 兩口井後來隨自來水普及而停止使用,月井更因民國44年(1955年)西側廟地出租興建而被遺忘,直到民國107年(2018年)廟方整修店鋪時才被發現,由時任常務董事李光田向廟方提議整修立碑、聘請專人考證歷史。 西側店鋪則於同年7月14日完工開幕,由慈濟宮董事長王文宗、副董事長陳浚鎰、其他董監事、前台南市觀光旅遊局長陳俊安等人剪綵,並準備200台斤之虱目魚丸供民眾免費品嘗。 學甲慈濟宮廟埕兩側有日月井(亦稱龍虎井),1955年該廟於西側廟地興建店鋪,1966年於濟生路興建慈生別館,1977年於廟宇左側興建保生賓館,作為香客大樓。
學甲蜈蚣陣採龍首、鳳尾形式,平日首尾供奉於集和宮內,稱為「蜈蚣公」。 裝閣主題為五大香科中最為多樣者,多採自唐宋歷史演義作品,共有羅通掃北、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征西、隋唐演義、白虎戰青龍、薛剛鬧花燈、郭子儀大戰安南國、狄青押軍衣、五虎平西、五虎平南、狄青大戰八寶公主、水滸傳、岳飛傳等十三齣戲碼,每年擲筊決定辦演劇目。 清濟宮2025 每年上白礁祭典,香陣繞境區域以學甲及中洲兩庄頭為主;如舉行刈香時,三日遶行區域則涵蓋昔日「學甲十三庄」範圍,即三寮灣、溪底寮、二重港、灰窯港、渡仔頭、宅仔港、倒風寮、學甲寮、草坔、大灣、學甲、中洲、山寮等地,甚至廣及今日學甲區全境、佳里區、鹽水區、北門區鄰近村落。 【民眾網葉柏成新北報導】新北市長侯友宜今日前往中和地方信仰中心財團法人新北市中和廣濟宮、福和宮參拜祈福,並向開漳聖王、神農大帝祈求庇佑新北百業興盛、五穀豐收、市民平安康樂,遠離疫情與災厄。
學甲慈濟宮,位於臺南縣學甲鎮市區中心,奉祀的主神保生大帝(大道公吳真人)神像,乃八百年前宋代之開基古祖神像。 台北大龍峒保安宮恭祝保生大帝聖誕以「保生文化祭」為主題,舉行一連串傳統與現代廟會活動:遶境踩街、民間劇場-家姓戲、文物展、健康義診、音樂會、建築藝術導覽、兒童寫生比賽、攝影比賽、學術研討會等活動,普受好評。 「開天門」台灣風俗認為六月七日開天門日,可以向玉帝祈求一種心願。 台灣民間普遍認為「開天門」這個大日子,天上諸神會賜下許多珍貴的財寶給世人,後來等不到有財寶到來,而認為諸天神在該日會降下災難懲罰世人,因此紛紛到廟中去敬拜天神以及補吉運,希望天神能夠原諒世人的無心之過,並且消災賜福給人們。 清濟宮 事實上台灣六月六~七日的補運活動是源自於福建漳州人的地方習俗「半年節」的一種演變,因此當人的運途不順(或身體欠安)時,來祈求神明加持、保佑,更能賜予好運,所以台灣民間盛行在「六月天貺節」即「開天門」,這一天來進行補運的儀式。
1978年,學甲慈濟宮在該地頭前寮將軍溪畔建「鄭王軍民登陸暨上白礁謁祖紀念碑」,由當時的台南縣長楊寶發、台灣省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林衡道、台灣史蹟研究中心主任黃宇元、慈濟宮董事長鄭帝分別於四面題字,楊寶發與鄭帝並撰有碑記。 學甲各角頭廟宇、台灣各地分靈廟宇、交陪廟宇之神轎、陣頭、藝閣,每年約有七、八十陣。 除學甲區內各庄頭外,包含台東市、南投縣草屯鎮、台南市、屏東市、高雄市、七股區、鹽水區、北門區等地祀奉保生大帝廟宇。
正殿供奉保生大帝為主神,陪祀有三官大帝、謝府元帥(謝玄)、中壇元帥、虎爺、趙元帥、康元帥、張聖者、江仙官、書僮。 學甲慈濟宮的祭祀圈以今日學甲市中心的區域為主,包含新榮里、仁得里、慈福里、明宜里、秀昌里等範圍,即所謂下角、中角、後角等區域。 清濟宮2025 香擔:為ㄧ對廟宇型式的小木箱,為當年的「頭家」挑擔隨行,預備舉行請水火儀式,帶回慈濟宮中,香擔本身就含有前往祖廟進香分回香火的象徵意義。 時代變遷下,學甲上白礁祭典與學甲香的角頭自組陣頭雖不似西港香如此繁多,仍保留一定數量的自組陣頭,如宋江陣有五陣、十二婆姐陣一陣、北管一陣、軟身福德爺一陣、採茶舞一陣、高蹺陣二陣。 唯原訂於2020年舉辦之庚子年香科,因受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影響,延期至2022年舉行,目前暫定2024年再次舉辦。
上白礁謁祖祭典由台灣台南市學甲慈濟宮主辦,於每年農曆三月十一日舉行,即當地所稱上白礁活動,於當地將軍溪畔「頭前寮」舉行祭典,隔海遙祭保生大帝祖廟,即中國福建省白礁慈濟宮。 經臺南市政府核定為臺南市定民俗活動,至2022年文化部升格登錄為國家重要民俗。 保生大帝在臺灣早期是同安人移民信仰中心,隨同安縣移民遷徙,至今已不分原籍畛域,成為重要的台灣民間信仰之一。 臺灣奉祀保生大帝廟宇以臺南市學甲慈濟宮、臺南市祀典興濟宮、臺北市大龍峒保安宮、臺中市賴厝廍元保宮等最為著名。 濟安宮建廟之初,例年重大祭典為保生大帝誕辰日3月15日,後因配祀之神明眾多,又增7月14日的中元普渡及9月9日的中壇元帥千秋祭典,戰後民國時期,除這三項祭典外,增加元月15日祈安禮斗法會、5月2日保生大帝昇天紀念祭典及10月15日祈安禮斗法會三項。
清濟宮: 廟宇簡介
學甲慈濟宮的三川殿屋脊為三脊形式,屋頂為硬山式單簷造型,房屋的棟架採曲三柱式,架內結構為三通三抱斗的形式,殿前的石鼓與石枕為咸豐年間修建時所造。 正殿屋脊為一條龍並有燕尾,屋頂同為硬山單簷的形式,在結構上,前步口為二通二獅座,棟架內則為典型的三通五瓜。 清濟宮2025 目前學甲慈濟宮主體建築分為前殿、正殿、後殿三落建築,為三落三間起建築,大體保持嘉慶至咸豐年間面貌。 三川殿前左右各有舊式金爐一座,屬三級古蹟建物的一部分,已不燃燒金紙。
每年3月15日保生大帝的誕辰繞境慶典,已成樹林民間相護參與的民俗活動,熱鬧程度不亞於南部地區的「三月瘋媽祖」,值得地方政府大力支持。 清濟宮碑記所記載:「臺灣崇仰之聖神禹王-水官大帝,保生大帝-吳真人威靈顯赫,歷代追尊,各有典禮,香煙鼎盛。所在構璇宮、塑聖像、隆祭典,而奉者相望也。然溯其源流,未有大灣清濟宮之久遠也。」實非虛語。 先民王獨自大陸移居臺灣時,迎請安徽省當塗縣當塗禹王廟禹王(世稱大禹)抵蘆竹溝海遇到達大灣定居而奉祀於清濟宮。 逮明永曆十五年辛丑(西元1661年)復自福建省泉州府同安縣白礁鄉(金龍海縣角美鎮)白礁慈濟靈宮迎請保生大帝(白礁開基祖-吳本開基聖像)偕天上聖母(天妃、媽祖)護佑開臺民族英雄鄭成功登陸臺南鹿耳門,完成復臺大業而奠基於清濟宮。 大灣為二聖奠基之聖地,清濟宮乃水官大帝-開基禹王奠基暨「白礁開基祖保生大帝-吳真人(吳本開基聖像)」坐鎮之真蹟。 乃是各地廟宇謁真蹟暨進香、過爐、請火、請香,及諸善信膜拜,共迓天庥沾德澤之聖地。
清濟宮: 樹林濟安宮
故稱「大道公風,媽祖婆雨」,此一傳說穿插閩南暮春節候,與地方神祇傳說,頗富人情趣味。 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而保生大帝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媽祖十九歲時,保生大帝才出生,何況媽祖二十八歲成道,兩人有婚嫁聯想,實在不可能。 而民間之誤傳,導致供奉保生大帝與媽祖寺廟互有心結,甚至互不往來,純屬荒誕虛構不可信之事。 大正14年(1925年)由王土龍為首籌資四萬三千六十五圓元,卜地於今址,興土木建新廟,延閩南大工匠陳應彬,為保生大帝起造出一座金碧輝煌、美輪美奐的新廟宇,並於昭和2年(1927年)竣工,該年10月24日舉行三朝慶成祈安清醮祭典。 在清醮後,樹林地區信仰活動中心也正式的由舊廟址潭底山麓東移至交通便利的保安街一段32號的新廟址,同時以往信奉保生大帝居多的務農信徒,此時也增加了不少從商的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