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他們聊天,了解他們的狀況,是要令他們覺得醫生不只對『病徵』有興趣,是對他整個人感興趣、有意幫助他。」王明爍說,醫生須給予病人機會訴說不快,即使這未必能幫助他們解決問題,但至少可讓他們宣洩。 單從診症時間甚至比不上普通門診來看,精神科醫生面對的嚴峻壓力可想而知。 歐陽國樑指出,為精神科病人診症,應該先和對方聊天,了解他們在工作、家庭、人際關係等各方面遇到的困難,然後才討論症狀。 一名35歲女性,疫情後確診抑鬱症,其後出現自殺念頭,甚至已準備有好相關工具。 最初醫生加大抗抑鬱藥劑量,但效果欠佳,商討後決定使用新機制藥物。 患者用藥兩次後因副作用一度想停藥,經醫生鼓勵下決定多試一次,之後情況開始好轉,並在第4次用藥前反思自己為何想自殺,至今情況穩定。
近日,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香港藥學服務基金、香港精神康復者聯盟,以及香港家連家精神健康倡導協會等四個關注精神病的團體,委託香港樹仁大學研究公眾對精神分裂症的認識,發現72.3%的受訪者誤認為精神分裂症就是由性格或心理造成,51.7%的受訪者誤認為單單以心理治療就可以取代藥物。 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建議政府增撥資源,包括增加精神科專科人手、廣泛使用新機制藥物、推動保險公司覆蓋長期精神科治療費用等,增加治療頑治性抑鬱症的成功率。 香港生物精神醫學會主席、精神科專科醫生王明爍表示,不少港人仍對情緒病患存有誤解,例如分別有83%及82%受訪者認為承受逆境能力較低及個人性格悲觀是抑鬱症成因。 抑鬱症屬腦部疾病,並非患者可單靠自身意志力控制,倘乏適當治療,長期情緒問題會對身心造成嚴重影響,增復發機會,進一步傷害腦部,因此如情緒有異,應及早求診,「病向淺中醫」。 精神病藥物具嗜睡、難以集中、流口水、手震和身體僵硬等副作用,病人即使離院,適應生活也不容易。
王明爍醫生: 精神病者拒覆診服藥 成照顧者主要壓力 團體倡施政報告加強支援 (15:
有患者聽說自己有機會重新投入職場,去大企業工作,開心之餘又戰戰兢兢地問王醫生:「我都可以嗎?」王明爍說,當然可以,只需要大家一起協助患者循序漸進,從相對輕鬆、工時較短的工作做起,同時也留意患者會否壓力過大。 走出診症室,王明爍常常參與講座,分享精神病知識,講座上聽眾總是踴躍提問。 「許多人的家屬或朋友患病之後,其實都唔知點算,很無助,對精神病的知識很渴求。」王明爍說,他希望透過公眾教育,為有需要的市民提供專業、準確的信息,無論是面對面的活動,還是網絡資訊。 王明爍醫生2025 有一位男士每次來覆診,總要和王明爍激烈地辯論「我為何要看醫生和食藥?」王明爍微笑着回憶說,他不和這位病患直接衝突,只是平靜地聆聽,然後解釋疾病原理,「結果每次他吵完之後,就會說多謝醫生,下次還會再來,可能他心底其實真的覺得診治對他有幫助吧」。 王明爍醫生 上文節錄自第9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2月12日)《 政府冷待資源嚴重短缺 精神康復 路阻且長》。
- 以Joey為例,她就因為友情、感情上多次遇到挫折而情緒低落,更曾於上班時沒法控制情緒到洗手間擊打牆壁和門,導致手部受傷。
- 到了病人40 多歲,黃光磊對他作社區跟進,由於二人曾在病房接觸,他才不至於對黃光磊毫無信任。
- 不過,王明爍明白,自己的診室和藥物並不是患者的人生終點,一步步協助患者重新投入家庭和職場生活,讓社會接納不同社群,才是最重要的。
- 受訪者當中,有26名照顧者需同時照顧2名或以上精神分裂家人,其中有一人更要照顧3名患病家屬,照顧年期超過11年。
該組織建議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除了增撥資源改善精神專科服務,亦要增加對照顧者的支援。 王明爍醫生 王明爍醫生每天都在打仗,在公立醫院精神科看診的日子,他每天平均問診55位病人,業餘時間他擔任香港心理社會康復協會主席,舉辦講座、組織研究、出席訪問,希望大眾對精神病誤解少一點,認識多一點。 雖然普查顯示精神病患病率不低,但求助率卻只有至26%,可見精神病仍是社會中的禁忌。
王明爍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這天,我再次替她開門,離開時並輕拍她老人家的肩膊,囑咐她保重。
醫管局該年度接獲186名應屆畢業生求職,但該局首階段僅聘用了69名精神科註冊護士及7名登記護士。 同年,香港護士協會公布調查指出人手不足問題,受訪者的工作壓力高達8.2分(10分為滿分)。 醫院一直未能為這位病人提供較少副作用的新一代藥物,他的病情遲遲未見大改善。 黃光磊經常和他談「湊仔經」,建立朋友般的關係,才終成功說服他轉到自己的社區覆診。 王明爍醫生 數以十萬計的精神病患求診,早已令公院人手超負荷,2016年至2017年公院精神科醫生流失率達6.4%,在各項專科中排第三。 歐陽國樑慨嘆,在公立醫院體制下,不少精神科醫生疲於奔命,最終唯有離開,他是其中一人。
王明爍醫生: 王明爍自80年代步入精神科診室,30年來每日與複雜的大腦和奇妙的情緒打交道,陪伴病患無數,今天他愈發認為,診療和用藥固然重要,但康復的過程,需要的不僅僅是藥物,還有更多。
據食物及衞生局統計,2016年至2017年度醫院管理局轄下醫院及診所的精神科病人數目逾24萬,其中4.9萬為嚴重精神病患者。 3個關注精神病患者的組織,進行一項精神分裂症患者照顧者面對壓力的調查,結果顯示患者拒絕覆診及服藥,是照顧者主要壓力來源,組織盼望即將發表的施政報告及2018年財政預算案增撥資源改善精神科專科服務之外,亦需加強支援精神病人的照顧者。 調查結果又反映,95%受訪者認為本港社會有歧視情緒病患者情況。 「如果食藥之後經常眼訓、又手硬腳硬,其實很不利於患者走入社會和重返工作,別人總覺得你有些奇怪。」王明爍說。
現時醫管局七個聯網的精神科門診「穩定新症」輪候時間各異,由45至146星期不等(表),當中新界東最誇張,長達三年。 在等候期間,原本病情穩定的也會惡化;而病人繼續居於社區欠缺支援,也增加慘劇發生的機會。 在這樣的制度下,病人能否得到最佳治療,實在成疑,而醫生也無法跟進病人的「藥物依從性」(即有否按指示服藥)。
王明爍醫生: 工作時經常哭泣 服藥半年後病情曾覺好轉
而伴隨着醫療技術的發展,目前,第二代精神科藥物的針劑已有四星期注射一次或三個月注射一次等形式,這意味着病患不需要天天謹記定時服藥,只需隔一段時間回醫院覆診和注射針劑,這對於抗拒服藥或需要工作的病患來說,都較為方便。 坊間總認為精神病患者是心理或性格有問題,但其實背後真正病因,出在大腦。 行醫30年,王明爍醫生每日的對手就是複雜的大腦,平日坐在診症室,他總喜歡拿出一個醫學大腦模型和圖示,與病患及家屬分享大腦結構和疾病原理。 他曾跟進一位病人,十多歲起患妄想症,覺得家人會在水和食物中下毒,「在家也不肯吃家人做的菜,堅持自己做飯,我很難和他建立關係。」病人最初服用的是第一代精神科藥物,副作用較大,會令手腳僵硬、坐立不安,有時需要母親陪伴在外行走一個小時,才能穩定下來。 他的藥物依從性不高,致病情愈來愈惡化,腦細胞也受到傷害,結果,20 多年來一直在醫院和社區出出入入。 到了病人40 多歲,黃光磊對他作社區跟進,由於二人曾在病房接觸,他才不至於對黃光磊毫無信任。
王明爍醫生: 精神健康趣談 之 開門_王明爍醫生
其中頑治性抑鬱症除了病情較難處理外,亦有更高自殘風險,幸而近年有快速起效的藥物,有助緩解輕生的念頭。 王明爍醫生解釋,雖然悲觀性格的確是風險因素之一,但絕非單一成因,其他包括環境,如生活壓力大和遺傳都是風險因素。 由於情緒病是一種腦部疾病,患者腦部化學傳遞物質(如血清素、去甲腎上線素、多巴胺、谷氨酸等)失去平衡,令患者情緒受影響,並非患者可單靠自身控制,故不應將患上抑鬱症完全怪罪於患者的個性。 王明爍說,第二代藥物大大減輕嗜睡、手腳僵硬的副作用,對病人來說是一大喜訊。 「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樣,精神疾病也可以透過長期的藥物治療,去調節腦部的化學物質,從而令病患慢慢康復。」王明爍說,一些病患擔憂精神類藥物會帶來肥胖、手腳僵硬等副作用,醫生就要盡量配合他們,選擇副作用較小的藥物。
王明爍醫生: 【精神康復】政府冷待資源嚴重短缺 精神康復路阻且長
提供各醫生的診所地址、聯絡方法、應診時間和專業資格等資訊供市民參閱,以便大家能夠選擇自己所需的專科醫生。 聖經上的教導一定要在生活上實踐出來,才能讓我們更明白主所教導的真理,活得更像主耶穌基督。 其實,診症室的房門十分厚重,推開時很不容易,故此已習慣替年長或行動不便的病人開門。 久而久之,自己已成習慣,不當一回事,但想不到這位病人因此滋生如此濃烈的感受! 或許她從有未過如此的待遇,又或在她一生中從未感覺這樣備受尊重。
王明爍醫生: 醫ZONE: 王明爍
若醫生能密切跟進病人用藥情況,當能更有效調節用藥,助他們融入社區。 現時醫管局會安排精神科社康護士,社工或職業治療師等擔任「個案經理」,上門跟進病人用藥情況,以及復康過程中的心理和適應問題。 明愛全樂軒高級督導主任黃敏信表示,部分精神病患者家屬因照顧患者而情緒受困,若情緒持續會令病情惡化至生活及情緒受影響。
王明爍醫生: 生活 POWER-UP
最新的治療方向是選擇一種多機制抗抑鬱口服藥物,此類藥物擁有SSRI的好處,同時又能以不同的激動劑和拮抗劑來調節5—羥色胺受體,除了增加血清素、去甲腎上腺素,亦會增加與抑鬱症有關的腦部物質如多巴胺、膽鹼、組織胺和麩胺酸等,以調節腦神經傳遞信息。 相比以往的SSRI,多機制抗抑鬱藥物可達到更佳抗抑鬱效果。 疫情逾年,王明爍提到,有從事美容業的女病人受社會環境轉變,影響病情,亦有經營貨運業生意虧損,誘發情緒病。 王明爍又指,抗抑鬱藥不會如傳統安眠藥、酒精、毒品等物質般導致上癮;副作用方面,一般而言十分安全,醫生亦會監察和調節藥量,如現嚴重副作用時,會建議停藥或轉藥。 王明爍醫生 香港生物精神醫學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於今年9月24至29日進行網上調查,成功訪問4340名18歲以上市民,56%屬在職人士,9%受訪者表示正患有情緒病,19%曾有情緒病史。 Joey約十年前察覺自己情緒有異,工作時經常哭泣,「會匿埋喺廁所喊,又會打牆、打門,打到手腫晒,眼淚不停流,控制唔到」,Joey最終決定求醫,確診抑鬱症,「原來係我成長背景一路積累嘅問題無解決好」,服藥半年後,自覺病情好轉,遂決定停藥。
王明爍醫生: 建議廣泛使用新機制藥物
六分鐘診症,相當於2008年公立醫院普通科門診的平均診症時間。 當年,面對社會質疑診症時間過短,醫管局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進行為期兩年的研究,建議合理的診症時間。 王明爍醫生 去年11月,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書面回覆立法會議員查詢時,指醫管局自2014年起規劃新增普通科門診服務,並以八分鐘的診症時間為基準;至於專科的診症時間,局方只稱「會因應病人的臨床情況及複雜性而有所不同」,一般而言,診治新症需時比舊症長。 是次本地調查由香港生物精神醫學會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網上問卷,成功訪問4,340名18歲以上的香港居民,當中最多人認為壓力(97%)是情緒病成因之一,另外分別有逾八成受訪者認為承受逆境的能力較低和個人性格悲觀也是成因之一。 很多病人都覺得這消息來得太突然,依依不捨,其中一位年老病人的幾句話令我感受良深,這是一位70歲的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