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唯識學上、攝盡一切所謂客觀的現象。 因為心識是能緣慮之法,心識生起時,識體變現出相見二分,見分是能緣慮的作用,相分是所緣慮的境相。 唯識宗立論,以為宇宙萬法,皆內識之所變現,故所謂相分,是第八識的色法種子——所謂相分色所變現的境相。 「我」,梵名 Atman、 音譯阿特曼,原意為「呼吸」,引伸為生命、自己、自我、自性等。 這是印度婆羅門教,自四吠陀時代以來使用的名詞。 此我有四義,即一者恒常存在 (常); 二者獨一個體——不是集合體 (一); 三者中心之所有主 (主); 支配一切 (宰) ,所以稱我者,有常、一、主宰之義。
- 每一間寺院的建築物使用年限少則數十年,多則屹立上百年,它甚至會是地區性文化的代表之作,影響之巨不可不慎。
- 人生命運的好壞,皆由自己的起心動念善惡業所造成。
- 佛教藝術只是「開花」過程,是幫助大眾脫離生死苦海至涅槃彼岸的工具,但不需要執著,因為一切法皆是因緣所生,一旦達到目的,法門亦須捨下,方得契悟實相。
- 之後一直到「生」機幾乎沒有,然後就死掉了。
- 寬謙法師細數,當代信仰、救濟型的寺院很多,從慧學入門的較少,再結合佛教藝術的更少。
- 由此尋思,悟知諸法名、義、自性云者,只是假有實空,曰差別尋思觀。
- 是唯識宗的基本論典,唯識宗即依此論典而建立。
亦即是真涅槃無生無滅,性不變易;大菩提常住真如,為所依故,故成為常。 亦即謂清淨法界的真涅槃,離生滅之法; 四智心品的大菩提,妙用無方,而二轉依俱有順益之相,與不善反,故成為善。 2、所棄捨: 棄捨的即非障的有漏法、及劣無漏法的種子。 寬謙法師唯識2025 寬謙法師唯識 這些雖不是障法、而不用斷捨,但能持的第八識轉為純淨圓明的時候,即不能任持此類種子,而自行將其棄捨。
寬謙法師唯識: 【人的八意識】寬謙法師圖像思維模式表達佛法 – 生命電視台中五方講堂鼻頭黑點太搶戲 還我乾淨漂漂鼻 Q-touch水療煥膚 美肌保養第一步
寬濟法師1985年於西方寺 依永惺長老剃度出家,在香港寶蓮禪寺受三壇大戒,其後到台灣入讀台中南普陀佛學院,畢業之後 任職該佛學院監學及教授之職務。 《寬謙法師》 寬謙法師成長於藝術氣息濃郁的家庭,父親楊英風先生是一位才華洋溢且享譽國際的雕塑大師,因而法師自幼即耳濡目染了獨特的風格,自然奠定不凡的美學素養。 寬謙法師唯識 民國75年寬謙法師於新竹法源寺禮覺心法師出家,覺心法師與楊英風大師相識三十多年,並且早已成為以佛法與藝術交心的摯友。 承襲著恩師及父親雙方的善緣促成之下,寬謙法師無怨無悔地踏上了弘揚佛教藝術之路。
- 佛滅後九百年頃,無著、世親二大菩薩出世,當時印度的思想界,一方面是中觀學派的空——一切皆空的惡取空,一方面是小乘外道的有——我法實有或我空法有。
- 以上數者,只是一種能變的法性,是離開名稱言說的境界。
- 它是極微、無方所,如有方所則可以再切,則不是極微,但是因緣所生的差別法。
- 譬如我們認識一個人要理解到很深度的部分,或只要理解他表面的表相如何,這二者其實不相衝突,只是深淺的問題。
- 第八識是生命的泉源,專門儲藏善與惡的種子。
- 這個生、老、死,是不是也等於無明、行、識、緣、名色這些一連串這樣下去。
這個部分也等於是可以拿到這裡,也是一樣不斷循環。 寬謙法師唯識2025 對於無始的過去世,總說就是因為無明、行,惑、業、苦。 寬謙法師唯識 一直都在「無明」當中然後不斷的造「業」,然後一直不斷的感受這輩子的果。 我們現在是把它放大來看,用識、名色、六入,六入完畢以後,他就生下來了。
寬謙法師唯識: 世界那麼大還是遇見你歌詞必看介紹
由凡夫、二乘行人的有學位、大乘七地菩薩,阿賴耶、異熟、阿陀那三名具備;二乘無學位,八地以去菩薩,已捨去阿賴耶識名稱,只剩下異熟識及阿陀那識二名;到究竟佛果位,異熟一名也捨去,就只稱阿陀那識了。 如果總報體有斷絕而不相續,則欲界色界的有情,在總報體中斷時,豈不是有如死者? 無色界有情本來沒有色身,如果總報體中斷,豈不是連心識也有了? 所以作為三界有情的總報體,必須要相續不斷。
此又稱六種根本煩惱,由此能生起隨之而來的隨煩惱。 [云何不害,於諸有情不為惱損,無瞋為性,能對治害,悲愍為業。 」 不害是損惱有情之害的反面,無瞋是慈,予眾生以樂; 不害是悲,拔眾生以苦。 [安謂輕安,遠離粗重,調暢身心,堪任為性,對治昏沈,轉依為業。
寬謙法師唯識: 寬謙金剛經: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第1集 – YouTube
夢心可以醒來,但不具覺意,只有妄覺、沒有真實覺,故煩惱即菩提,沒有離開五藴的解脱。 照見五藴是解脱處,在緣起當下就具足本體。 天台説”歷緣對境修止觀”,歷緣及對境二事,其精神之所在,唯是”正知”與”正見”,以日常生活中歷對諸緣時, 能”正知而住”(正知),及根塵觸對時能”密䕶根門”(正念)。 境起處皆是做觀處,如夢中只觀夢假,隨緣在一切境中,知其唯心所現。 知現前種種境見,悉是心中之見相二分,本無其體,悉由自証分、証自証分為其體,當體即空假中、不思議圓三諦理。 於一切時中無論歷何緣對何境,返觀其心,推究此境緣,從何處來由何處去,時時觀察推其究竟,原無實體。
寬謙法師唯識: 玉佛寺 | 佛教會圖書館 | 中文錄音/影帶Jason Wu的世紀中期現代主義
也就是所謂的世間法,在這之前,這些都還是屬於世間法,也就是在五乘共法,在這裡可以看到這個就是所謂的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到大乘不共法,這是結合在一起的。 修學成佛的過程,正是在幫助我們提昇意境的視野,雖然我們的色身一直在不斷地生死輪迴,那只是累世色身肉體的改變。 今生色身是前五意識所現出來的業報體,是從第八識種子所變現出來的果報,所以很難改變。 而八識裡,最容易變化的是第六識,一個人在宇宙間,是多麼地渺小,雖然這麼渺小,我們卻還是可能「心包太虛,量周沙界」。
寬謙法師唯識: 寬謙法師唯識學入門知識摘要
但是,請記住,每個事件也發生在不同的時間線中,我們人類可以單獨和集體跳過這些時間線。 寬謙法師唯識 妙觀察智見非功:妙觀察智,就是第六意識所轉成的。 第六意識,什麼都分別,分別善惡、是非。
寬謙法師唯識: 【八識規矩頌暨唯識三十頌影片】寬謙法師開示 – 生命電視台中五方講堂妳是否躺著也中槍 毫無吸引力女孩的四大特徵♪
: 在資糧位中,修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心; 在加行位修四尋思觀,得四如實智,在通達位已「見道」,體會得唯識實相——二空真如。 十地由初地到十地,每地分入、住、出三心,故在此修道位,則是由初地住心、到十地出心,十地出心又稱滿心。 在此階段,數數修習無分別智,捨斷煩惱所知二障種子,到十地滿心,已是妙覺菩薩了。 四者資糧力,是發心行菩薩道積聚下的智慧福德。
寬謙法師唯識: 寬謙法師唯識 搜尋結果
四者與所薰和合性,即能薰與所薰同時同處,和合相應。 以上三身,如來以他受用身,為十地菩薩示現。 如來現起的他受用身,何以獨被機於十地菩薩呢,因為地前行者沒有證得真如,仍有人相在,是佛變身度化的物件,要到十地菩薩地位,才能見到如來的受用身。 7、作依:作依,是指第七末那,為第六識的染淨依。
寬謙法師唯識: 法師生平
龍樹菩薩講《大智度論》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去,不就是在講「性空」,這裡性空,那裡也性空,那是不是就有平等的機會? 寬謙法師唯識 所以一看到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要覺得奇怪,不要從現象來談,從法性就清楚了。 例如要深入理解他的個性,到底是忠厚老實的,還是比較奸詐的,那是個性的問題,是比較深沉,比較不容易理解的部份。 佛法專門談「法性」的是般若,如《心經》、《金剛經》等都在談空,談不,談無,談非,這些不、無、空、非都有否定的傾向,否定甚麼? 就好像認識一個人,我們可以知道他的長相(高、矮、胖、瘦),乃至他的聲音是溫柔或粗燥,或是兇巴巴的,我們理解一個人的這些,都還是表面的現象(相)。
寬謙法師唯識: 黃心川:玄奘及唯識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在因中如此,在果上亦是如此,所以說它「果中猶自不詮真」。 : 心王生起,必有心所與之下相應,而與前五識相應的心所,共有三十四個,它們的名稱是: 五遍行心所,五別境心所,十一個善心所,兩個中隨煩惱心所,八個大隨煩惱心所,還有根本煩惱中的貪、嗔、癡三個心所。 : 修唯識行,歷經資糧、加行二位,執障伏斷,智慧發出,已能體會出真如實相的境界,這時進入通達位,已算是「見道」。 真見道,是在此位起無漏的根本智,證見二空真如,斷二種障。
寬謙法師唯識: 三十年來,寬謙法師以藝術結合義理弘法。她認為,思想的啟悟,配合圖像更加鮮明深刻⋯⋯
在整個物理化學過程中,源頭(上帝)將自己分化為我們稱為靈魂的意識單位。 音響忍,聽經聞法也是一種音響忍,要很有耐心不斷地接受,不僅接受還要忍,確認佛法所說的無誤,這個無誤不是只有思想上你覺得沒錯,而是你把它用到生活上,用到生命的層次裡面,你還是如此的確認它。 例如我的父親和姊姊,不到一年兩個人一起走。 如果對佛法的確認程度不夠,是很容易退道心的。 我們的生命現象大體來講,幾乎都是如此。
其次說生無性,依他起之法,是仗因托而生起的,它是隨著因緣的聚散而生滅,它何嘗有固定不變的自性? 曰:「此諸法勝義,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識實性。」唯識實性就是圓成實性。 圓成實性是超言絕慮的絕待之法,顯二空之妙理,所以說勝義無性——勝義如果有自性,就不是絕待的勝義了。 仗因托緣生起的事物,只是暫時的現象,不是永恒的實體。 我人若在這因緣和合的事物上執著計較,這就是遍計所執性——普遍的計較執著,執我執法、執常執斷。 如果徹悟諸法緣生,常一切時,在依他起諸法上、無遍計所執的實我實法,這就是圓成實性。
寬謙法師唯識: 【人的八意識】寬謙法師圖像思維模式表達佛法 – 生命電視台中五方講堂鼻頭黑點太搶戲 還我乾淨漂漂鼻 Q-touch水療煥膚 美肌保養第一步
」而安慧認為八個識都有「能遍計」的作用。 寬謙法師唯識 護法、難陀二師認為,只有第六第七兩個識是 「能遍計」之識。 : 一般人把世間事事物物,都認為是實有,妄執五蘊、十二處、十八界為實我、實法,因而周遍計度。
寬謙法師唯識: 玉佛寺 | 佛教會圖書館 | 中文錄音/影帶Jason Wu的世紀中期現代主義
同時第八識為末那識所緣之境,它「恒轉如瀑流」,一類相續,而苦樂等受有轉變、有中斷,此亦為不能與第八心王相應的原因。 寬謙法師唯識2025 以上就是「性唯無覆五遍行]一句的詮釋。 10、果德:此「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二句,是指平等性智的妙用。
寬謙法師唯識: 黃心川:玄奘及唯識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所有種子與無明相應,無止境的萬法種子,拔其根本,無明全部動搖,此時智慧生起,所有染汚種子作用退掉。 一個念頭四句偈相應,有人可以斷無量生死。 一稱南無佛可以滅八十億劫生死,一句佛號念得更徹底,可以超過八十億劫(描述大功德)。 念佛是與”明”相應,依無明種子相識、全部動搖,其他種子不能出來,念佛因此可以往生。
所謂體性,指第七識的識體,也就是四分中的「自証分」;所謂行相,就是能緣的作用,即四分中的「見分」。 既然體性和行相不同,所以在十義中分為二門,即「體性門」與「行相門」。 [相分」:即自心體上變現出為見分所緣的境相。
菩薩證得平等性智,瞭解自他不二,為大悲心所驅使,而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度他眾生。 寬謙法師唯識2025 進而隨順所應度化的機宜,示現各種不同的身相和國土,為十地菩薩眾,現大神通,轉正法輪。 6、業用:頌文「有情日夜鎮昏迷」句,是指末那的業用。 有情,是指一切眾生,一切眾生各有八識,各以末那識執著自我。 以執自我故,便有了彼、有了他,就有疆界與分別。
依是依止義,轉是流轉義,是相續、轉起的意思。 依彼轉中的「彼」,指的就是第八阿賴耶識。 瑜伽師地論曰:「由有阿賴耶故,得有末那。」末那識依止於阿賴耶識,相續流轉,跟隨著第八轉現。
再次釋論文,於識論述記之未詳盡處,更詳加解釋。 其中對於唯識三十頌科判、五種姓、三類境等問題,均廣泛加以解釋。 注釋書有唐外智周撰 二卷,唐代憬興之 二卷。 「識論」時,以所聞之於師者,隨時筆劄,識論完成,更為此記。 凡識論中不盡之義,及己意當發抒者,皆於此記中見之。 傳說清末狀元夏同和,初讀 「識論」,謂有如月下看花,再讀述記,如墮如五里霧中。
有漏位中,第一位是染汙位,第二位是無染位。 : 修唯識行,在資糧位,歷經十住、十行、十回向三十階上,廣修六度萬行,儲備福慧資糧,圓滿順解脫分的善根。 由證得根本智後,再起分別一切差別相的智慧,此稱分別智,亦稱後得智。 見道位的菩薩,就是以此根本、後得二智,緣真俗二境。
第六識有思量,但此思量有時間斷 (如在五位無心的情況下) ,所以是「審而非恒」的思量。 第八識恒時相續,沒有間斷,但它也沒有審察思量,所以是「恒而非審」的思量。 就是恒時執持第八識的見分為自我,而審察思量。 此識命名,若思量屬識,則識即思量,是持業釋;若識屬思量,即識之思量,是依主釋。 三、 異類而熟:有情造作善惡諸業,善業感樂果,惡業感苦果。 而苦樂之果非善非惡,是無記性,此無記之果對善惡之因而言,是異類而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