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疫苗保護力可維持多久仍是未知數,而病毒傳染力會影響群體免疫效果,因此最理想做法就是大部分人盡快、同時接種,達到高程度的免疫反應。 政府購入的3款新冠疫苗都安全有效,基本上接種任何一款都可實現群體免疫的目標。 佘達明倡院舍長者原址檢疫:亞博環境令長者仿置身地獄 安老事務委員會委員李輝日前批評,政府對安老院舍密切接觸者做法雙重標準,長者須要被送往亞洲國際博覽館,員工卻可在家隔離,促請當局允許… 佘達明昨日延續火頭,更點名兩名專家,向盧駿指他們都在象牙塔生活,當然以為人人能夠在辦公室進餐,但實情是大家在馬路旁席地而坐,「香港人不應該咁差」。 政府現時已恢復日間堂食,佘達明續反問是否晚上感染率較日間高,若然不是,理應重開晚市,讓夜更的士司機等市民一人一枱入座。 最近很多言論說香港醫療爆煲是因為香港醫生不夠,鼓吹英聯邦國家醫生可以免試來港行醫;亦有埋怨香港的人口政策,醫療系統負荷不了多出來港的每天150個內地人口。
- 佘達明今早(18日)出席香港電台節目「千禧年代」訪問時指出,亞博2號館的治療設施當中,入住長者大部份都是長期病患,需長期臥床。
- 香港現有約1.4萬個醫生,政府佔了6000多人,私家佔了7000多人,而其中3000多個是普通科醫生、3000多個是專科醫生,許多是顧問醫生級和教授級的,也有為了逃離公立醫院壓力點的新晉專科醫生。
- 被問及原址檢疫會否有機會做成群組爆發,佘承認「一定會有機會」,但認為若有準備,群組爆發便不會做成醫療崩潰。
- 對於病人在院內中風但未獲即時處理,佘醫生形容事件為悲劇,估計前線醫護人員經驗不足兼警覺性低,未有即時留意病人情況。
- 有老人科專科醫生指,這情況或出現「譫妄症」,會伴隨心衰竭、肺炎和中風等疾病出現,高達7成深切治療部病人患此症,情況會在黃昏和夜晚變得最嚴重,長時間譫妄甚或引致認知障礙症。
- 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認為,透過醫管局指定診所派藥並非妥善運用資源,建議由家庭醫生和社區組織聯絡隱居、行動不便的長者。
他說,長者接種率高了,院舍整體免疫能力提升,即使原址檢疫有機會造成群組爆發,只要有準備,就不會釀成醫療崩潰。 早前社會福利署公布,所有接種不足3針疫苗的確診院友,將一律獲送往暫託中心接受照顧;而已打3針的確診院友,若為輕症或無症狀則會獲安排留在院舍照顧。 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今日(4日)在電台節目表示,強制長者入住是資源錯配,因不少長者確診新冠後屬輕症,而且其本身有其他長期疾病需要照顧,加上暫託中心人手不及護老院,建議讓染疫的院舍長者原址隔離。
佘達明醫生: 專科醫生佘達明︰亞博長者大多需照顧非醫療需要 促返院舍免錯配
他親睹亞博館內長者苦況,又表示3名醫生負責照顧300名病人,令他重燃年輕行醫鬥志,佘醫生剖白他的醫者內心世界。 不少長者入院後會突然神志混亂、性情大變,甚至不知自己身在何處。 有老人科專科醫生指,這情況或出現「譫妄症」,會伴隨心衰竭、肺炎和中風等疾病出現,高達7成深切治療部病人患此症,情況會在黃昏和夜晚變得最嚴重,長時間譫妄甚或引致認知障礙症。 佘達明醫生 有醫生說,只需控制本身疾病,譫妄症便有很大機會消散,更可透過家人多陪伴或藥物治療等復元。 醫院今晚指,10月底接獲死因裁判官要求,就一名於7月4日在家中離世的82歲男病人提供醫療報告,整理醫療報告時,確認該病人最後一次到醫院覆診,是6月12日在內科及老人科專科門診覆診。 根據他當日的驗血報告,醫生計劃調低病人抗凝血藥華法林的劑量,並安排病人在一至兩星期後,即大約6月底回醫院抽血監察藥物效用,並在9月18日覆診。
長者醫療券的設立,亦是希望可以鼓勵長者多利用私家醫生醫治輕微疾病如頭暈身熱、傷風感冒等病症,避免使用急症室,亦可用於疾病預防。 推行10年,由於過分寬鬆,長者醫療券已經偏離設立的初心,淪為眼鏡公司、海味商及其他輔助醫療所爭奪的市場。 基本上,自回歸以來,不單止是英聯邦,世界各地來港執業的醫生,只要得到醫管局或兩間大學醫學院的聘請,都能夠順利免試在所聘任的醫院行醫。 過去幾年,醫管局一共聘請了39位英國的初級醫生免試來政府醫院工作;醫管局還一直繼續聘請。 據說每年申報來港工作的英聯邦醫生,約九成申請不符醫管局的最低聘用標準(見陳沛然議員的資料,2015年有40位英國醫生申請,醫管局拒絕了35位)。 這些外地訓練的醫生,主要是官二代、富二代或醫二代,即使醫管局拒絕聘請,也希望用其他省力的途徑回流。
佘達明醫生: 健康解「迷」
故此,現在的呼聲,有醫管局前主席、有行政會議成員,建議香港引入英聯邦低於醫管局的最低聘用水平的醫生來香港,又如何能幫助香港的公營醫療? 這是為求達標不惜倒退的做法,只會進一步降低香港的醫療水平。 佘達明醫生2025 香港現行醫務委員會執照試及格率相當高,英國回來的及格率平均是50%至55%。 及格率偏低通常是美國和中國大陸回來的醫生,因為兩地與英聯邦的醫學訓練制度截然不同。
尚至醫療老人科專門針對及促進長者健康,幫助預防及治療老年人的疾病,改善他們的生活質素。 專科醫生會為病人進行綜合評估及詳細問診,安排身體檢查和配合相關的化驗及測試,找出患者的發病原因及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 正於亞洲國際博覽館2號館負責醫療工作的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在本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館內300多名長者,多數患有多種慢性疾病,他們的新冠病症不是很嚴重,但較多需要照顧,包括一日三餐、大小便及皮膚護理等。
佘達明醫生: 病人連環出入院時序
所謂的公私營醫療失衡,主要是指公立醫院以香港45%的公立醫院醫生(6300多人)去照顧約九成的香港病人,而私家醫生約7000多人(55%)照顧一成的香港病人。 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由持牌的醫生、中醫師、營養師、物理治療師等組成,致力為香港人提供專業的健康資訊。 由疾病症狀、治療方案、預防檢查,到健康生活和養生貼士,解答你種種健康疑問。 佘達明醫生2025 譚焯坤醫務中心是一所長者及復康專科診所,中心設先進儀器如超聲波掃描機、心電圖及尿流速檢查儀等,可為病人即時檢查及治理。 服務由資深老人科和復康科專科醫生主理,會因應需要安排跨專業會診服務,如足部治療、言語治療、營養師、物理治療、職業治療、及社工心理輔導等。
佘達明醫生: 資訊一覽
過去10年,政府給醫管局大幅增加撥款,從2010年度327億元增至2018年度的641億元,增幅接近一倍(96%)。 佘醫生剖白他面對亞博病人時悲喜交集的內心世界,「一方面見到病人係好難過,另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仲可以貢獻到」。 佘達明醫生2025 他更指在亞博面對300名病人時,重拾初出茅蘆的小伙子打拼鬥志,「見到越多病人需要幫手,就越想醫好佢哋、越要衝上前,回想返20幾歲時嘅自己」佘醫生帶著激情地說道。 潘引述調查稱,內科病房的3成年長病人有譫妄症,外科病房的比例則視乎傷勢,如高達7成深切治療部病人患上譫妄症,確切成因未明,但或與麻醉藥、失血和身體組織損傷有關。
佘達明醫生: 註冊專科分類
柯比表示,這個物體與之前被擊落的中國氣球有不同之處,這個物體看似沒有機動性,只靠風向支配,目前不清楚這個物體從何而來,亦不知道是誰擁有這個物體。 柯比強調,美國對領空保持警惕,總統一直將國家安全利益放在首位。 亞博工作改變了現時佘醫生的日程,但他認為疫情對他最大的改變是「冇得見個囝」,他指已兩年沒見過身在英國的兒子,這兩年由兒子畢業到找到第一份工作,自己也沒法在旁見證。 他最希望可以到英國探望兒子,也希望帶92歲的父親去旅行,「有時iPhone彈返啲同爸爸去旅行嘅相出嚟,都會諗仲有冇機會同爸爸去旅行,好擔心日後冇乜機會。」祈求疫情消散、與家人去旅行,是香港人的共同願望,醫生也不例外。 佘則指,譫妄情況通常於長者習慣醫院新環境後好轉,惟當長者出院回家,又轉換環境,亦有機會再次發脾氣、扭計和失眠。
佘達明醫生: 醫生教室
他認為,長者返回熟悉的院舍或家中會比較好,若到陌生地方會感到驚慌,看到的情況是很多長者不想吃東西,因為感到不開心,對員工亦感到陌生;他們需要照顧多於醫療需要,認為現時情況是資源錯配,並不理想。 他更坦言,即使當局現時宣稱改善配套、增加人手,亞博館的環境仍是問題所在,「亞博館隔離中心就好像一個很大的禮堂內,長者躺臥床上只能望到天空,天花版卻是黑色的,長者會很害怕,以為自己到了地獄!」建議政府應採取對長者最適合的方式,原址檢疫會令長者更為舒適自在。 醫學界現可透過藥物減低人體出現血管堵塞及腦部退化的問題,藉此控制癡呆症病情。 認知治療亦是另一方法,鼓勵患者多用腦及做運動,如讀書、捉棋、打麻雀、耍太極及打乒乓球等,有助減慢病情惡化。 佘達明於電台節目指,與入住亞博館社區治療設施的輕症長者相比,「弱老」更有需要獲處方口服藥。 他指,「弱老」是指在社區隱居、行動不便的長者,而若能自行預約前往指定診所,「好醒目嗰啲呢就唔係『弱老』喇」,該些較健康的長者一般只需4天至5天便能康復。
佘達明醫生: 醫生認為高錕病情唔尋常
第五波疫情衝擊本港醫療系統,佘醫生指政府所講「抗疫有階段勝利」,他卻完全感受不到。 他認為若當局不改善醫療管理與資源問題,未來一旦出現第六波疫情時,本港隨時再次經歷今波疫情的慘況。 【疫情下的人】搜尋關於亞博的新聞,結果盡是負面報道,長者連續23日冇涼沖、一日接連三長者死亡、家屬與病人失聯多日等,職員更曾向《Yahoo新聞》形容亞博是人間地獄,老人專科醫生佘達明卻自願入亞博館治療長者。 56歲的佘醫生行醫近30年,03年沙士期間他效力伊利沙伯醫院,現執業於私人診所。 第五波疫情有長者要露宿街頭候診,令他慨嘆本港醫療「慘過印度」,毅然重返抗疫最前線。
佘達明醫生: 九龍區政府門診 / 日間醫院
筋,在中醫裡面涵蓋的範圍很廣泛,現代稱為「軟組織」, 包括人體各個關節、肌肉、筋膜、肌腱、韌帶等組織。 不過帕克斯洛維德可用於12至18歲人士,或較適合年輕人。
佘達明醫生: 醫生稱亞博館長者需要照顧多於醫療支援 認為資源錯配
他又指,部分「弱老」或曾向家庭醫生求醫,故該些家庭醫生會較清楚他們病歷,知道是否適宜處方口服藥。 「正常人舟車勞頓都會辛苦,何況係一個八十歲嘅病人?」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稱,轉院頻密或令病情惡化,加上轉院涉更換主診醫生,「醫到一半」轉院將令醫生難在短時間內全面了解病情,並給予最適切治療。 加拿大總理杜魯多表示,當地星期六在加拿大西北部上空發現不明飛行物,加拿大及美國出動戰機升空,美軍F-22戰機將不明飛行物擊落。 加拿大軍方將展開搜索,再分析殘骸,杜魯多又表示,與美國總統拜登討論事件。 較早前,美國在星期五出動戰機,在阿拉斯加高空擊落一個不明飛行物,被擊落物件的體積有如小型汽車般大。
佘達明醫生: 診所/醫院資料
佘達明在本台節目《千禧年代》表示,第五波疫情初期,不少長者被送到亞博館,面對陌生照顧者、不同食物,會產生焦慮情緒,運送過程也對病患多的長者,相當大壓力。 他又說,把感染長者全部送往醫院急症室,情況亦慘不忍睹,即使有病也未能入院,導致死亡率相當高,強調不能重蹈覆轍。 佘達明說,院舍的防感染措施由03年沙士時已建立,院舍有亦有醫管局老人科外展隊、衞生署醫生及私人醫生支援,如果支援無削減,院舍一有問題,就派醫生支援。 他說,第五波疫情初期,醫院壓力太大,醫生無入院舍,現時醫生應主動出擊到院舍。
佘達明醫生: 土耳其中企為中國救援隊提供後勤保障 中國製照明無人機點亮地震救援現場
「我要單挑袁國勇和何栢良」,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昨日在社交網站下戰帖,挑戰兩位微生物學專家。 佘達明醫生 他稱兩人都有要求全日禁堂食,批評專家不食人間煙火,而現時只禁晚市堂食,反問:「晚上感染率是否更高?」要求他們以數據服人。 佘達明醫生2025 香港私人執業西醫及牙醫大部分集中在九龍油尖旺區及港島中西區。 以下列出香港著名的醫生集中地,有些大廈就聚集了超過一百名醫生。 佘達明又指,不少長者送往亞博後感覺淒涼,在陌生環境下,食物、照顧者都不同,他們容易焦慮及有情緒問題,運送途中長者亦較吃力,故對有較多病患的院友而言,會產生更大壓力。 另外,佘達明表示,照顧者宜為患者準備隨身卡片,寫有患者名稱及其親人的聯絡方法,萬一患者遇意外也較易讓警察找到;亦可讓患者佩戴備有全球定位系統(GPS)的手表,必要時偵測患者身處位置,減少走失風險。
佘達明醫生: Oscar 治療師
冬天不少家長都會為幼童添衣保暖,關嘉美就提出使用「蠶蛹式」包裹着初生嬰兒、「洋葱穿衣法」為幼童及長者保暖,必要時加上圍巾、冷帽等,衣服堆疊以「可加可減」形式,避免過於侷促。 佘達明醫生 「暖風機毋須貼身使用,相對安全。」關嘉美說,使用暖風機時,應留意室內溫度會否過於乾燥,而且應避免在浴室等潮濕地方使用。 至於港人熱愛的暖包貼,她建議可放在衣服外層,否則有可能低溫燙傷,「怎樣都要隔一、兩層衣服」,必要時更需塗上潤膚膏,避免皮膚過分乾燥。 「接種哪款疫苗是個人選擇,但接種與否則牽涉社會責任。疫症大流行下,透過大量人群接種疫苗,才可達到群體免疫。
而其中在急症室、兒科、內科及老人科的1000多名前線醫生,及其上一級的專科醫生,更身在全港醫療的壓力點、前線中的最前線(不是醫生不足夠,是在壓力點「耕田」的醫生不足夠)。 隨着人口的急劇老化及公民權利的進一步提高,公立醫院壓力點的前線醫生實在水深火熱、舉步維艱。 近日多間院舍出現確診個案,相繼有院友被送往亞博館隔離。 老人科專科醫生佘達明今日(28日)在電台節目中指,贊成院友原址檢疫,因參考第五波疫情經驗,當時醫療系統崩潰,但目前應盡量不遷離長者,原址照顧會更好,否則再重蹈覆轍會是悲哀。 他又指,長者轉換環境後,容易焦慮及有情緒問題,而現時有不少醫生支援,疫苗接種率已提升,加上不少長者曾染疫,故院舍的整體免疫力較上一波強。
佘達明醫生: 老人科是什麼?
我會選擇注射BioNTech,因家族沒有敏感史,自己亦沒有長期病;加上有親友在外國注射BioNTech,暫沒不良感覺,『都想試一試新科技』,了解注射mRNA疫苗過程。 「BioNTech保護率高而副作用較多,我的病人多數是年紀較大的『老弱殘兵』,即使是輕微副作用,對他們也可能有危險,如頭暈或導致倒地、骨折,建議注射副作用較少的科興。 3月高拔陞透露約六成內窺鏡檢查暫停,另外約有五成預約手術受影響,但盡量不會影響到癌症及緊急手術;至於急症室求診人數平均則下跌兩至三成。 佘達明醫生2025 在醫管局三大措施之下,再加上市民的主要防疫措施——戴口罩及洗手,急症室的每天使用量,由2019年高峰平均每天的六七千人,下降至今年2月13日的3300人(見2月14日的報章報道)。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