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翼「展覽廳3」、舊翼「展覽廳7」及中庭擴建部份合併為「展覽廳5」,佔地5,000平方米。 由2008年8月6日至2008年9月14日連接新翼舊翼的室內行人通道因擴建工程關係暫停開放。 而隨著中環灣仔繞道落成和會議道連接至龍和道,兩條灣仔北的主要公路在中庭地下穿過。
1998年中巴專營權結束後,巴士服務大為改善,柴灣公共小巴服務幾近絕跡,翠杏街已經找不到小巴蹤影,只有觀塘至柴灣線繼續提供頻密服務。 1959年落成的「柴灣工廠邨大廈」是本港碩果僅存的H形工廈,房屋署在2013年改建作公屋項目,命名「華廈邨」,只有一座樓宇「華欣樓」,2016年中竣工。 至於屋邨外巴士站的站名沿用該廈舊名稱,和大廈外牆字樣互相輝映。 港鐵柴灣站位於此站對面,受道路設計影響,駛經祥利街東行之巴士路線與港島專綫小巴48M線不能直接駛入柴灣站公共運輸交匯處,乘客橫過吉勝街即可到達B出口。 柴灣工廠邨(Chai Wan Industrial Estate[註 柴灣工廠大廈2025 1])巴士站,位於港島東區柴灣祥利街華廈邨華欣樓(前柴灣工廠邨大廈)外、萬峯工業大廈對面,介乎翠杏街與吉勝街之間,屬單向東行中途站。 一般的第三型徙置大廈,樓高均為7-8層,但柴灣邨第10及11座卻分別僅建有3層及2層。
柴灣工廠大廈: 設計
當中一個,修姆令聶(英语:Kymlinge)(Kymlinge)建成後卻從來沒有用於營運,另一個則已經停用及拆毀。 因為斯卡普納克站(英语:Skarpnäck metro station)擴建的關係,巴格莫森站(英语:Bagarmossen metro station)的地面站體已經被拆毀,並另建了一個地下站體。 1930年通往厄比的有軌電車開通,讓軌道交通地下化問題變得更加緊迫,1931年市議會決定建造南隧道,1933年南隧道開通,成為一條准地铁路線,是將斯德哥爾摩南郊的有軌電車改造成地鐵的第一步,1940年代數個準地鐵路段開通,這些準地鐵路段後來成為紅線及綠線的一部分。 同時早在1910年就有建設地鐵通往孔斯霍尔门的建議提出,1920年代又有興建到恩谢德的地鐵建議提出。
- 斯德哥爾摩地鐵(瑞典語:Stockholms tunnelbana)是瑞典斯德哥爾摩的地鐵系统。
- 「柴灣徙置工廠大廈」位於吉勝街2號,與柴灣邨徙置區同於1959年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目的是安置當時受拆卸附近寮屋區影響的工廠和工場,是柴灣第一幢工廠大廈。
- 2013年1月9日,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蘇錦樑在立法會回答立法會議員質詢時表示,於過去3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因為場地使用飽和,被逼拒絕了共44個展覽申請,當中13宗為貿易展覽,同期亦拒絕了89宗會議申請。
會展有架空行人道連鄰近的灣仔商業區,附近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有巴士、渡輪、港鐵等。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是香港首個為會議及展覽而建的場地,因應不同時期而擴建,但每次擴建均不為之前的一期工程的考慮之列。 不少小本經營或初次創業的年輕人,因為資金或生意種類而物色工廠大廈的出租單位,租作工作室。 然而,工廠大廈的原有用途受地契規限,只可作工序場所等用工業用途。 「柴灣徙置工廠大廈」位於吉勝街2號,與柴灣邨徙置區同於1959年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目的是安置當時受拆卸附近寮屋區影響的工廠和工場,是柴灣第一幢工廠大廈。 無論租戶正在考慮在香港租用甲級商廈、寫字樓或是租工廈,在物色單位期間,不妨在價錢、地點以外,考慮該出租寫字樓、工廠大廈的配套,例如該大廈是否有設置閉路電視、有沒有保安員24小時駐守。
柴灣工廠大廈: 柴灣工廠大廈 Chai Wan Factory Estate
2010年代,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投資了約4千萬港元將所有燈泡、光管、冷氣及水龍頭等陸續更換成為新一代的節約能源產品,又聘請了兩間環境保護公司回收用以展覽用的建築廢料[15]。 2007年1月,香港政府重新規劃第3期的工程,由於選址必須與第1期及第2期相連,所以預料第3期的選址會是灣仔運動場,而且面積亦夠大[6];預計於2015年或者之前可以落成啟用,而原先的灣仔運動場擬於銅鑼灣掃桿埔重新設置。 2010年代,基於啟德體育城落實於2021年前落成,屆時香港大球場將會取代灣仔運動場成為灣仔區公眾及學界運動會場地,意味著灣仔運動場有機會騰空作為擴建用地[7]。 2021年5月,房委會公佈已完成相關研究,並擬將除晉昇工廠大廈及開泰工廠大廈外的四座廠廈,拆卸重建成為公營房屋,共涉及903份租約和1,185張暫准證,以及一份商舖租約。 房委會預計到2031年後陸續有公屋單位供市民入住,到四座廠廈都重建完成後,能提供合計約4,800伙單位[12]。 柴灣工廠大廈 柴灣工廠大廈 House730搵樓大本營每天均會提供全港各區的最新香港寫字樓出租、工廠大廈出租及工作室出租資訊,詳列單位的面積、月租、地址及圖片等,讓租戶自行篩選,輕鬆租到心水工作室、寫字樓單位及工廈單位經營業務。
原因是當初興建第10座時,地基並不穩固,當興建到第3層時,樓宇部份地方倒塌,幸好不影響結構,但是當時徙置事務處為了安全起見,把第10座只建到第3層便停工,以及將此座分成幾個部份,所以有部份單位入伙前已被拆除。 在1996年,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選定柴灣邨第二期重建(9-12座)作為首個推行試驗性質的「自選單位計劃」(Self Selection Scheme) 的重建計劃。 1965年引入了單人操作,這意味著司機既要操作車門,又要駕駛列車。 在地鐵開通以前使用有軌電車運營,1950年綠線開通後投入C1~C3列車,1964年紅線開通投入C4、C5列車,1970年代增加C6型,1975年藍線開通投入C7~C9列車,C6也在藍線使用。 當時會展向維港一面更設全世界面積最大的玻璃幕牆,唯經歷1997年第1次擴建及於2007年至2009年進行的第2次擴建,玻璃幕牆的範圍缩小了很多。 2012年,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在《CEI Asia magazine》,第10度榮膺亞洲最佳會議展覽中心殊榮。
柴灣工廠大廈: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首座大廈為長沙灣工廠大廈第一座,於1957年落成,之後徙置事務處又在柴灣、九龍及新界西興建更多這類大廈[5]。 早期落成樓宇的設計近似徙置房屋的第一型及第二型,即是「H型」及「I型」,樓高大約五至七層,而且不設升降機及獨立廁所[6]。 其改建工程由房屋署總建築師(4)設計,總承建商有利建築有限公司,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物業管理,結構外型基本上維持原本,但要在部份樓板開洞、作為天井,讓大部份改建後的住宅單位的起居室及洗手間通風及採光之用,另外更加裝2部升降機,方便居民上落。 柴灣工廠大廈2025 地面則增設入囗大閘、保安櫃位並採用封閉式物業管理、加設屋邨物業服務辦事處、互助委員會辦事處、7間商舖、歷史展覽區、機電設施、上落貨區、公共廁所及園林等設施。 改建工程耗資高達3.3億港元,平均每戶改建成本為176萬港元,改建成本較興建新公屋單位更為昂貴[5]。 2013年年中,柴灣工廠大廈改變為公共房屋發展項目,包括180個單位,當中包括一人單位及一人睡房單位;以解決香港社會上青少年的房屋需求[19][20]。
-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於2003年向政府提議興建第3期,建議在未來的灣仔填海區擴建。
- 第2期會展在維多利亞港上一個面積為6.5公頃的人工島上建成,由王歐陽香港有限公司及芝加哥Skidmore, Owings & Merrill Inc負責建築設計[4]。
- 隨後19號線於1951年開通,17號線則於1958年開通,3條路線都通過南隧道。
- (三)現時,公屋輪候冊申請者是二十萬之多,要滿足市民對公屋的殷切需求,並維持平均輪候時間於三年左右的目標,房委會必定會珍惜及善用每一個地盤和改建/重建的空間。
- 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於柴灣工廠大廈的改建工程開始前,就柴灣工廠大廈的評級諮詢古諮會。
不過,我們不能單看重建的潛力,也得考慮地區內對保留該早期工廠大廈作為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的期望。 改建柴灣工廠大廈除了可以快速提供額外的房屋資源之外,亦可回應區內對保育最後一座H型工廈之訴求,達到平衡保育和公屋供應兩方面需要的一個雙贏方案。 與拆卸整座工廈並重建此地盤為公屋相比,改建能節省拆卸、設計、打樁及其他所需工程的時間及金錢,同時保育歷史建築。 柴灣工廠大廈2025 房委會於改建時將物盡其用,節省資源,配合成本效益,以環保為大前提,工程進行時會盡量減少廢物,設計及用料力求節能減排,務以最少的改動將柴灣工廠大廈改建為公屋。
柴灣工廠大廈: 設施
另外,租戶亦可以在選擇工廠大廈、寫字樓的出租單位期間查看停車場位置,若沒有停車場,搬運重物時會非常吃力。 九巴聯同中巴於1975年11月23日開辦過海隧巴106線,由於柴灣(新廈街)總站已趨飽和,加上柴灣東工業區開始發展,故巴士公司決定於安業街路旁設該路線的「柴灣(東約)」(Chai Wan (East))總站,即後來的「合明工廠大廈」巴士站所在地。 合明工廠大廈(Hop Ming Factory Building)巴士站,位於港島東區柴灣安業街6-10號合明工業大廈外,新藝工業大廈對面,過新安街路口後,新業街交界處前,是一個路邊東行單向中途站。 中巴年代時柴灣巴士服務水平差劣,此站連同旁邊的翠杏街一直是柴灣公共小巴總站集中地,泊滿紅色小巴,大量北流水線小巴以此站作為起點。
柴灣工廠大廈: 柴灣工廠大廈的交通站點
因應文物影響評估的結果,房委會將保留柴灣工廠大廈的重要建築特色,並在活化改建項目中,盡量保留現有的結構、外貌及間隔。 而在改善柴灣工廠大廈及將其設施提升至現時法例要求時,例如增設升降機和浴室等等,房委會會小心籌劃有關的改建工作,務求做到其設計與原建築的布局及外型結合,並與保育意念一致。 在很多活化項目當中,古蹟於活化後的用途縱使與活化前的用途不盡相同,但仍能保持原有的建築或文化特色,例如房委會轄下的建築物中,最後一座H型公屋「美荷樓」,現正活化成為青年旅舍。 (三)現時,公屋輪候冊申請者是二十萬之多,要滿足市民對公屋的殷切需求,並維持平均輪候時間於三年左右的目標,房委會必定會珍惜及善用每一個地盤和改建/重建的空間。 若把柴灣工廠大廈拆卸重建,當然可以供應較多的公屋單位,以地積比率加至六倍計算,粗略估計,可達360個單位。
柴灣工廠大廈: 重建中
如果將柴灣工廠大廈拆卸重建,比改建只可多提供約百多個公屋單位而已,因此綜合各方面的考慮,我們認為改建合乎整體社會效益。 柴灣工廠大廈2025 透過改建計劃,我們將可較拆卸重建提前約兩年半,於二○一五年年底提供約180個新公屋單位,包括室內面積約17平方米和31.5平方米的兩款單位。 同時為了回應地區人士要求提供文化藝術空間、地區青年人創業基地及其他社區設施等方面的意見,房委會正研究於改建的柴灣工廠大廈地下預留空間,以用作社會福利、保育設施或特色商鋪之用。 房委會廠廈是早期香港公共房屋的其中一個組成部份,香港政府在1954年開始發展徙置區,為吸納受寮屋及平房區清拆計劃影響,俗稱「山寨廠」的家庭式工業及小規模工場,房委會前身徙置事務處於是開始發展徙置廠廈[4]。
柴灣工廠大廈: 改建為公共房屋
華廈邨華欣樓共提供187個出租公屋住宅單位,室內樓面面積由約190至410平方呎不等。 S1及S3型為位於華欣樓中座的新建單位,不設露台;其餘位於南北兩翼走廊的型號則為翻新單位,所有單位均採用開放式布局、開放式廚房及附設大型露台。 柴灣工廠大廈 需注意的是,房屋署將本邨大部分單位附設的隔音露台一併劃入編配單位人數幅度的面積計算範圍;以本邨單位露台面積約5-6平方米計算[6],F1-F3型單位屬4-5人單位,S3型單位屬3-4人單位,S2型單位屬2-3人單位,S1型單位屬1-2人單位。
柴灣工廠大廈: 柴灣工廠大廈附近學校
我現就鍾樹根議員的問題的三個部分答覆如下:(一)政府清楚理解公眾對保育柴灣工廠大廈的關注。 柴灣工廠大廈2025 柴灣工廠大廈2025 古物諮詢委員會(簡稱「古諮會」)現正處理已公布的1 柴灣工廠大廈 444幢歷史建築的評級,而目前柴灣工廠大廈並非在該1 444個歷史建築名單之中,但古諮會已回應了公眾意見把柴灣工廠大廈納入新增項目名單內。 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於柴灣工廠大廈的改建工程開始前,就柴灣工廠大廈的評級諮詢古諮會。 房委會正聘請文物影響評估專家為柴灣工廠大廈改建公屋項目作出評估,以確保項目進行時能採取適當步驟,令到活化為公屋後的建築物,仍然保持工廈的原有特色。
柴灣工廠大廈: 香港樓宇目錄
改建前,柴灣工廠大廈為H型工廠大廈,公共走廊開揚,各層設置公共廁所,樓梯以英泥製造,設有斜路供予手推車運輸用途。 華廈邨於2017年7月榮獲香港建築師學會所頒發的兩岸四地建築設計論壇及大獎的殊榮。 2012年9月,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與獻愛長者慈善社合作,將未食用的麵包捐贈予老人院和有需要人士[14]。 2011年7月,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開始與志願團體惜食堂合作,每日收集未上枱的食物,經過嚴格處理後,再經由惜食堂捐贈予低收入人士,合作一年來合共派發了446公斤食物。 11月,香港會議展覽中心(管理)有限公司斥資26萬港元購買了一部廚餘處理機,每日可以將100公斤廚餘轉化為肥料,轉送予香港農業及學校需要。 會展供予租用總面積為63,580平方米,每天訪客流量可達140,000人。
柴灣工廠大廈: 香港寫字樓及工廈出租
若對寫字樓及工廠大廈的租盤有興趣,可直接透過業主或代理提供的聯絡方法查詢詳情。 華廈邨住戶在單位進行裝修工程,必須符合《柴灣工廠大廈(現重新命名為「華廈邨」)文物影響評估報告》要求擬備的《營運及保養手冊》所載的規定。 住戶嚴禁進行任何有違《營運及保養手冊》的加建、改建和拆除工程。 2012年8月30日,行政長官梁振英推出十項穩定樓市措施,其中第5項短期措施涉及將柴灣工廠大廈改建,於2013年年中提供180小型公共房屋單位[8][9][10][11][12][13][14][15][16][17]。
柴灣工廠大廈: 大廈資料:聯發隆工業大廈
有關地盤屬於《柴灣分區計劃大綱》之綜合發展區[21],預計於2015年年底前竣工[22]。 房屋署計劃拆去屬於一期的中座以騰出空間興建電梯、機電房、庭園及展覽場地等,用以介紹該大廈的發展歷史;此外,因應地區人士要求,房屋署亦計劃撥出地舖作為特色商舖,租出予年青創業者。 屆時,住宅單位為內向式設計,客廳及睡房窗戶向內園為主,廁所及廚房等設施向外[23][24]。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於2003年向政府提議興建第3期,建議在未來的灣仔填海區擴建。 香港政府一直有研究擴建會展,選址除了位於灣仔的兩幢政府大樓、灣仔碼頭巴士總站,還有一直被灣仔區議會反對的灣仔運動場。 每年舉辦7項亞洲最大規模及4項世界最大規模展覽,亦會舉行大型書展和演唱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