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能會出現失眠或睡眠過多的問題,並且經常感到倦怠。 情緒方面,可能會感到焦慮不安,容易為小事發脾氣。 我們亦可能會比以前多喝酒和含咖啡因的飲料、增加吸煙,甚至濫用藥物。 再次,親朋戚友和左鄰右里之間的關愛,對於防止類似悲劇的發生十分重要。
- 現時好多心理學家喺治療上都會透過刺激5感去達到放鬆減壓效果,例如以柔和舒適影像令人平靜、利用音樂去刺激大腦釋出更多多巴胺平伏情緒等,再配合呼吸鬆馳法去降低心跳速度。
- 家庭關係緊張、財務困難、考試、繁重的工作、以至忙碌的都市生活,都可能造成精神壓力。
- 學校不但應為老師和學校社工提供培訓,以儘早識別需要情緒支援的學生,還要訂定合適和有效的策略協助學生減輕壓力,並幫助他們增強抗逆能力和適應技巧。
- 香港2日才發生一起商場隨機殺人事件,犯案兇嫌也疑似是因為精神疾病發作,朝著一對女性情侶狠刺多刀奪命。
- 大多數(88%)受訪港人表示自己有壓力,較台灣(95%)、韓國(95%)、泰國(92%)及中國內地(91%)低,但仍較全球平均水平86%為高。
- 調查亦顯示,大多數人期望僱主能夠在新冠病毒測試上提供經濟支持,但比例由2020年10月的72%微跌至12月的68%。
課程最後得到的是等級是什麼,甚至對於組員的批評,他們也不會展示絲毫壓力,似乎什麼也漠不關心。 另一方面,情緒型調適策略(emotion-focused 香港人壓力2025 coping)主要包括一些情緒管理的應對方法。 去旅行、與朋友傾訴、進行靜觀活動等就是情緒型調適策略的好例子。 香港人壓力2025 然而,仍有74%的受訪者表示處於「永無休止」的工作狀態(與2020年10月相同),而工作壓力維持高企,於12月有工作相關壓力的受訪者比例達55%(高於2020年10月的47%)。 對未來前景感到不明朗仍是主要壓力因素,近半(48%)受訪者將其列為2021年4月的壓力來源。
香港人壓力: 相關文章
2019年香港爆發「反修例」示威,反對修改《逃犯條例》,事件後來演變成長達多月、爭取民主自由的警民衝突,當中過萬人被捕,2910人被檢控,當中四成人為學生。 示威浪潮後,香港實施《國安法》,公民社會出現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9年香港的「反修例」運動開始後,大量年輕人因相關抗議被捕入獄。
另外,機構方面飲食,問及活力午餐風波造成的影響,集團指,目前維持供應10萬個以上的飯盒,但承認與學校續約有壓力,料新學年會減少一至兩成的飯盒數量, 目前已積極與學校溝通、帶家長委員會等參觀廠房,以重建對活力午餐的信心。 上財年大家樂人均消費約40元多,按年升1至2元,羅德承指,仍存在加價壓力,但加價空間有限,集團會透過優化餐單、維持「超值選」優惠等,應對成本壓力。 他提到,適逢暑假為生意高峰期,希望可推動晚市生意,因為毛利額較大,而且,相對疫情前,目前晚市生意仍較為落後,不過,暑假也為出遊旺季,集團將密切留意。 蒂芬妮說,她在香港《國安法》實施後移居英國,「是最希望做在香港不能做的事,包括去遊行、去集會,這本應是在這片土地上,基本的權利」,但事件無疑令人發聲時感到害怕與卻步。 今次受襲或被捲入事件的居英港人指,他們料不到同樣會因政治表態成為一場「有預謀攻擊」的對象。 他們認定攻擊有預謀、有目標是因為白衣男子出現在集會時,已經不友善地提到「召集友人到場」;而且懷疑搭訕食客是有心拖延四人,等候施襲者到場,兩男子下車時明顯是有目標地、手持國旗直接衝向他們。
香港人壓力: 男性心理問題 – 精神壓力
艾拉指,發起集會是盼望香港人即使移居英國後,仍然記得參與「反修例」示威的初衷,並聲援一群在因為參與運動而身在牢獄的港人,同時向英國社會解釋香港的情況。 香港「反修例」運動踏入四週年,英國各地有紀念集會,有居英港人周日(6月11日)在英格蘭南安普頓出席集會後,在街頭遭手持中國國旗的男子襲擊,致兩人受輕傷。 事件再次觸發居英港人社群憂慮,擔心他們在英表達意見的權利和人身安全受威脅;英國多名跨黨國會議員向BBC中文表達事件的關注。 同樣歡迎計劃的民建聯則提到,「樂建居」售價已預設為市價六五折,似乎沒有資助房屋定價的「75%的單位為可負擔」的要求,擔心或偏離居屋買家的負擔能力。 他們同時憂慮「樂建居」單位如不獲房委會「按揭保證」,或影響買家申請按揭的能力、年期及利率;又認為當局需考慮商業設施的發展和管理模式,是否配合項目居民的生活需求。
香港仍然是受訪市場中壓力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無法控制的壓力水平從2020年12月的14%升至2021年4月的18%。 近九成(88%)的受訪者表示有壓力,高於83%的全球平均水平,使香港的壓力指數在21個受訪市場中排名第六。 車婉婉早年曾接受過雜誌的訪問,表示自己從來都未見過生父,亦不知道父親是什麼,只有媽媽,因為媽媽從小到大都是母兼父職。
香港人壓力: 香港「反修例」示威四週年:英國紀念集會後發生街頭襲擊事件
調查亦發現,有65.2%受訪者認為壓力來源來自政治或社會環境;同時有61.7%受訪者認為壓力來源來自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其他來源包括家庭、健康、工作等。 香港人壓力2025 其中,在疫情帶來的壓力,有65.6%的受訪者認為壓力源自減少與人交往的機會而感到困擾。 大眾仍覺得在財政上欠缺保障,並對自己的財政狀況感到更悲觀,只有19%的受訪者表示可以維持目前的生活水平(較2020年12月的15%略有改善),而全球平均水平顯著上升至2021年4月的28%。
香港人壓力: 心理學家陳頌恩:香港人壓力大,怎樣才會快樂?
1.3 問及受訪者各個生活範疇對其精神健康有多大影響。 近四成學生受訪者指出「學業」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三分之一的在職受訪者認為「工作」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 另一方面,較少受訪者認為「子女」、「家庭」、「居住環境」和「人際關係」對其精神健康有非常負面/頗負面的影響。
香港人壓力: 港人對工作量及工作時間的滿意度上升
同時,是次研究又發現有98.6%受訪者均出現與壓力相關的心理和生理症狀,最常見的生理症狀是肌肉繃緊疼痛,佔85.9%;其次是經常疲倦和背痛。 除生理症狀外,不少受訪者表示有專注力及記憶力變差、情緒波動,以及出現焦慮情況。 經濟財務問題仍然是香港人主要壓力來源,雖然香港人的「經濟」健康指數維持平穩,但只有15%受訪者對其財務狀況表示樂觀。 調查顯示香港人持續對個人財政感到不安,並對其財務狀況感到悲觀,僅15%受訪者表示有信心維持目前的生活水平(與2020年10月相同)。 香港輔導及心理學會近日聯同健康品牌進行「香港人壓力指數研究」,結果發現近35.4%受訪者表示受到較大壓力或非常大壓力。
香港人壓力: 中國海警局第1號令今起正式實施
三分一受訪者指出疫情對其精神健康造成非常大/頗大的負面影響。 政府與市民應該繼續同心抗疫,盡力防止社區出現大規模感染,好讓各人的生活逐步恢復正常。 調查發現,時常與親友見面與個人的精神健康呈正面關係。 建議市民在安全及已採取適當防疫措施的情況下與親友會面(例如小型聚會、戶外活動等),保持聯繫,以達至「愛.伴.行」。 有關當局宜定期進行大型的全港市民精神健康調查,藉以了解不同群組的精神健康狀況及有關變化。 長期調查數據將有助政府制定以實證資料為基礎的精神健康政策,減少資源錯配及未到位的情況。
香港人壓力: 香港主权移交25周年:“香港人”还是“中国人”?两位年轻人的身份认同
2019年香港的“反修例”运动开始后,大量年轻人因相关抗议被捕入狱。 BBC中文採访了两位出狱的“反修例”运动示威者,以及帮助因社运案件入狱人士的支援网络。 2019年香港政府宣布修订《逃犯条例》引发席卷全港的“反送中”示威浪潮,官方将其定性为“颜色革命”并铁腕镇压。 2020年北京绕过香港立法会颁布《香港国安法》,标志着香港“二次回归”。
香港人壓力: 壓力可能引發抑鬱症/焦慮症/腸易激綜合症等?
午餐肉、即食麵、薯片等高鹽分的食物令你睡眠時感到口渴,無法安眠。 老闆給你工作是外來的壓力,自己想做得好是內發的壓力。 當你感到憤怒時,數六秒,分散注意力,幫你紓緩最容易做錯的六秒鐘。
香港人壓力: 政府支援及倡議
3.3 為了解香港市民在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下的日常生活,調查亦問及受訪者在前兩個星期的生活和社交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近三成受訪者傾向不會親身到商舖購物或餐廳用膳,而會選擇網上購物或外賣餐點。 2.1 是次調查為連續十年的「全港精神健康指數調查」。 與2020年中的調查結果比較,2021年中香港市民的精神健康較好,平均分上升至48.03分;低於52分處於不合格水平者下降至53.0%;達72分或以上良好水平者輕微上升至15.0%。 壓力調適行為理論指出當我們面對一些有可能引起壓力的事件或者情況時,我們會進行兩個層級的評定, 他們分別是初級評定(primary appraisal)和次級評定(secondary appraisal)。 長期承受壓力的人會出現情緒及精神問題,如夫婦之間,最常見由壓力引起的症狀是失去計劃未來的興趣(2020年12月於為16%,與10月相同),脾氣暴躁或反常的攻擊行為(由2020年10月的22%降至12月的15%)。
香港人壓力: 相關內容
而肌肉按壓亦可令腦部釋放催產素,紓緩緊張、調節壓力。 香港人壓力2025 3.5 當被問及在訪問前兩星期是否感覺與非同住親友變得疏離,約四分一受訪者表示經常或有時有這種感覺。 畢業於史丹福大學,獲學士(榮譽)學位及碩士學位,於香港大學獲博士學位及多個獎學金。 曾四度獲頒中大醫學院傑出教學奬並曽為中大傑出教學大使。 已出版超過26本著作,曾獲邀到多間學校及機構舉辦心理學講座,並主持與心理學有關的電視及電台節目,致力推廣心理學,讓大家活得更健康快樂。
好的轉變也會帶來壓力,就算個人得到傑出成就都有壓力。 如果在我們控制範圍之內,不將多件帶來壓力的事連在一起,例如在結婚前後搬家。 急性壓力會隨着時間而消失的,例如怕遲到、怕考試等。
儘管壓力有時可以提高學習和工作效率,但過大或持續的壓力,也可能導致失眠和一連串生理及心理問題。 在香港這樣步伐急速、瞬息萬變的都市裏生活,許多人都會感到壓力和焦慮。 香港人壓力 懂得輕鬆面對壓力,保持心理健康,將有助你享受生活和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香港人壓力: 調適是什麼?
至于公共小巴和客车行业劳工输入方面,根据特区政府数字显示,公共小巴和客车司机分别短缺1980人及1620人,而有关计划的配额上限为1700人,其中公共小巴司机900人、客车司机800人。 黄伟纶表示,随着香港社会人口老化,结构性劳工人口缩减,建造业、运输业均面对人手短缺情况。 特区政府将同时采取两个方法加以应对,一方面将为建造业和运输业推行输入劳工计划,另一方面则会通过优化补充劳工计划,纾缓其他界别的人手短缺问题。 內地市場方面,羅德承指,4至5月的同店銷售已高於疫情前,有信心今財年的同店銷售可以轉正,集團在內地屬於大眾化消費,人均消費在30元人民幣以下,由於當地在外出用餐具剛性需求,對內地市場前景審慎樂觀。 集團今財年計劃在大灣區開設24間門店,其中,有7間已正在籌備。 柯文哲也提到,台灣少子化問題,最關鍵的不是不生、而是不婚,當時他當台北市長時發現,40歲仍未婚占35%,推測再過幾年,全台逾3分之1人會沒有手足、子女及父母,這是很可怕的事,在政府和個人間完全沒有緩衝,這是國家危機。
香港人壓力: 港人普遍忽視潛在壓力問題 近7成人壓力指數高企
BBC中文採訪了兩位出獄的「反修例」運動示威者,以及幫助因社運案件入獄人士的支援網絡。 香港人壓力 在港府贸易部门任职中层的静恩(化名)对BBC中文透露,一些惯用字眼变得敏感,例如“独立关税区”要改为“单独关税区”,“加油”也不能出现在政府标语及文案,以免让人联想到示威标语“香港人加油”。 欧老师目前要兼顾校内的相关统筹工作,她说教育局去年到校巡查前,她事先召集中文科、历史科老师一起检视校内图书馆藏书,把看似敏感的书籍下架。 许多被捕者在走过漫长的司法程序与狱内时光后,在包括职涯、学业、人际关係与社会氛围中皆需做出调适。
香港人壓力: 社會上的污名及誤解
當我們在生活遇上一些轉變、困難或挑戰時,例如轉工、考試、婚姻問題等,我們便會感到受壓,這些都是構成壓力的外在因素。 然而,不同人在面對這些生活上的問題時可能會有不同的反應。 例如一個性格樂觀的人,面對失業時可能仍然能抱著輕鬆的態度面對。 相反,一個性格較為悲觀的人,可能視之為自己的不幸,並且自此自暴自棄。
如果你情緒不好,切勿飲茶、咖啡、酒,因為它們令你刺激。 香港人壓力 有人以為喝酒會令人安睡,其實研究發現,喝酒會令你在睡眠中突然驚醒。 喪偶、離婚、個人受傷或患病等會大幅轉變,但結婚、退休等喜事也會帶來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