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時,也因為林懷民的編導(對,就跟戲劇導演一樣照顧音樂、角色、舞美的整體場面調度),樸素而自由揮灑的身體變成規整而優雅的身體。 1998年,雲門舞集創立「雲門舞集舞蹈教室」,以多年專業經驗創造「生活律動」教材,透過啟發性的教學,認識自己的身體,創造自己的生命律動。 1999年5月,雲門舞集在創立26年後成立子團「雲門2」(全名並非雲門舞集2),深入台灣各地校園和社區,為更多的觀眾演出。 雲門2的年度公演「春鬥」,以演出台灣年輕編舞家的作品為主。 2000年雲門2啟動的藝術駐校活動,已有近2千3百位學生選修[7]。
- 「謝旺霖宣布書名叫《走河》時,我就覺得,啊,easy啦,我本來就跟河流很親密,沒有問題。」吳欣澤曾一連4年,每年2個月回到瓦拉納西恆河畔學西塔琴,開始在世界走動後,他喜歡觀察人與河的貼近。
- 這部充滿著力量感的作品不僅展現了舞者們高超的技巧,《薪傳》的重新上演也讓觀眾可以再次的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髓和現代舞的藝術魅力。
- 舞劇演的是先民揚帆強渡黑水溝,唐山過台灣的坎坷,就是中美斷交後的感覺。
- 她在接受CNN電話訪問時表示,「這齣舞作是關於我們的祖先來到台灣,把這裡變成家,是關於尋根的故事。這密切呼應了當時的氛圍,我們不再受到美國保護,從此必須自力更生」。
- 90分鐘的演出傳達先人「柴船渡烏水,唐山過台灣」的奮鬥故事,被廣泛認為是講述台灣現代史的第一部當代舞作品。
- 戶外公演前一日將舉辦「生活律動」健康日,歡迎大小朋友一起隨著音樂舞動。
身處創作期的編舞家跟孕期中的媽媽一樣,易感、多慮,滿懷興奮期待又緊張著面對「結果」的時刻,懷胎新作《十三聲》的雲門2藝術總監鄭宗龍,正在這條路上。 10年前一場訪談中,記者問林懷民:「你希望社會怎麼看流浪者計畫?」他說,希望這些出去再回來的人,讓將來的社會,比較有特立獨行的本錢。 「謝旺霖宣布書名叫《走河》時,我就覺得,啊,easy啦,我本來就跟河流很親密,沒有問題。」吳欣澤曾一連4年,每年2個月回到瓦拉納西恆河畔學西塔琴,開始在世界走動後,他喜歡觀察人與河的貼近。 雲門舞集薪傳 「林懷民老師不知從哪聽說這件事,有次罵我:『你怎麼可以邊寫邊當編輯?一次寫完再改,沒有人一邊編舞一邊rehearsal(排演)的。』」他聽懂了,要自己把目光放在眼前路。 謝旺霖是首屆流浪者中最早出發的,流浪歸來後,他去聽「西尤島融合樂團」演出,和他同屆的流浪者吳欣澤是主唱兼西塔琴手。 「吳欣澤是非典型的,初次見面,就招呼了我的屁股。」謝旺霖內斂,吳欣澤外放,兩人個性又有相通的細膩成分。
雲門舞集薪傳: 社會與公眾
他的鼓聲是接在陳達的「思想起」歌聲之後,林懷民形容這一段是「觀眾在黑暗中聽到鼓聲響起」,這時的鼓聲不只是音樂,還必須「喚醒觀眾身體所有的細胞」。 朱宗慶也做到了,每一擊鼓聲都擊入人心、彷彿把觀眾的細胞一一敲醒。 他彩排結束後透露非常緊張,笑稱「擔心把鼓棒掉到觀眾頭上」。 雲門舞集薪傳2025 12月16日,首演那天,美國宣布將與中華民國斷交,社會激憤不安。
衛武營特別推出『藝玩伴計畫』,在您欣賞演出節目的同時,規劃各種活動,讓孩子們在等待父母看戲的同時,與您在平行時空同步接收演出節目的精彩內容…
雲門舞集薪傳: 台灣民謠國寶歌手陳達的歌聲,永遠留存
西塔琴在台灣是冷門樂器,他在淡水手工藝品店找到一把,用這把琴和同好組了西尤島融合樂團,以琴聲與噶瑪蘭語,演繹自然與傳說故事。 吳欣澤有客家與噶瑪蘭族血統,家裡男生都會彈吉他,女生都會唱歌。 雲門舞集薪傳2025 他幼時有閱讀障礙,自然而然喜歡上貼近感官直覺的音樂與體育。 雲門舞集薪傳2025 國一初次在CD中聽到西塔琴的聲音,又因披頭四樂團吉他手喬治. 哈里遜(George Harrison)發現這印度古老樂器能加入流行樂,讓他對這乍聽下像貓叫,又似能演繹星星在宇宙中移動的聲音感到好奇。
讓我們先從年初正式有員工入駐、正式營運至今屆滿8個月的雲門劇場,開啟序幕。 在艱困的媒體環境,《報導者》秉持深度、開放、非營利的精神,致力於公共領域的調查與深度報導。 我們透過讀者的贊助支持來營運,不仰賴商業廣告置入,在獨立自主的前提下,穿梭在各項重要公共議題中。
雲門舞集薪傳: 第一次過夜…女友洗完澡只穿內衣 他傻問「1句」場面凍結:太木頭了
我一直在想何時可以演《薪傳》,一個重大的理由是《薪傳》有一個祕密,有個國寶的聲音,傳頌著台灣最重要的一段歷史。 我一輩子都記得,那晚的演出因為臨時決定,宣傳很少,而且舞蹈還沒有編完,這裡一個「洞」、那裡一個「洞」。 經過一版一版的調整,一代一代舞者的加入,慢慢的,《薪傳》的身體變成琥珀裏凝固的松果,讓我們看到,「哇,我們曾經是那樣的人」。
雲門舞集薪傳: 演出評價
當美國談判人員抵達台北時,示威群眾朝他們的車隊扔雞蛋。 最令人感動的是,第一代舞者和第八代舞者出現了母女檔,媽媽蘇麗英和女兒鄭希玲各自舞出了最初版的《薪傳》和50週年版的《薪傳》,為「薪傳」的傳承意義,寫下了最美的註腳。 雲門舞集薪傳 明年(2023)雲門50週年,同仁規劃上半年要林老師的一個舊舞,下半年安排鄭宗龍(現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的新舞,我就想到《薪傳》。
雲門舞集薪傳: IFA 雲門50 林懷民《薪傳》
《聖經》說:「汝皆為人子」(You are someone’s son)。 今天的你,一定是來自過去的你,你的祖先所帶給你的這些或那些的影響。 《薪傳》讓我們看到四百年後的台灣身體有傳統有現代,而且不再懼於向上跳躍。 《薪傳》的故事是台灣四百年前的日常,動作來自台灣的民俗廟會跟中國的民族舞蹈。 那個身體就在生活裏面,同時也來自四十年前的社會教育體系。
雲門舞集薪傳: 「薪傳」完售加開戶外場 林懷民:請用21世紀的眼睛來看
舞劇演的是先民揚帆強渡黑水溝,唐山過台灣的坎坷,就是中美斷交後的感覺。 刻劃先民冒險犯難、奮鬥突圍的《薪傳》,在歷史的轉捩點上,安慰鼓舞了激憤的社會。 雲門舞集薪傳 找資料發現舞劇是40天內編成,起初只是人在美國想家,想做一個家族的劇場作品,追溯到笨港十寨,明朝顏思齊跟鄭芝龍開了「移民公司」,帶領閩粵移民開台。 所謂十寨,不過是十個由破破爛爛的茅屋蓋起來的地方,那是漢人第一次在台灣落地生根。 雲門舞集薪傳 林麗珍跟劉若瑀都有長期合作的隊伍,可以慢慢揉捏他們的身體。 但是,他們不需要年年出新作,而是在作品首演之後作調整,換個名字再重新呈現。
雲門舞集薪傳: 國泰雲門隨行吧 雲門戶外公演
雲門舞集曾經邀請來到台灣演出的日本舞踏大師大野一雄,還有舞踏外延出來的永子與高麗的作品,都讓我們看到舞踏對於身體的探索,都不會僅限於驚世駭俗的裸體、化妝與動作的張狂而已。 亞洲是拘謹的民族,亞洲人不太接受節慶時節以外的情緒外放。 我們內心還有許多暗黑的部份(例如核爆造成的恐懼跟憤怒),我們要讓心理的動態變化,在表情、服裝、音樂上面都釋放開來。 亞洲是農業耕作導向的地區,歐洲是商業導向的地區。
雲門舞集薪傳: 雲門「薪傳」重回舞台 兩岸衝突升溫中撫慰人心
林懷民邀來歷代「薪傳」舞者,坐在台下欣賞雲門的「薪傳」。 到了20年跟30年後的《行草》三部曲,樸素跟野性變得工整。 因為台灣移民的身體加入了中國傳統的太極,化成有紀律的表演化身體。
雲門舞集薪傳: NTT Arts NOVA雲門50 林懷民《薪傳》
刻劃先民強渡黑水,奮鬥拓殖島嶼的舞劇在兩個月間撫慰,鼓舞了兩萬多名觀眾。 上香後,舞者褪去時裝,露出靛藍與黑色的客家傳統服裝,化身先民,走上「篳路藍褸,以啟山林」的歷程。 在激烈音樂的伴奏下,舞者以肉身拚搏,建構起張力十足,令人屏息的演出。 長篇舞劇《薪傳》在1978年12月16日首演當天,剛好碰上美國宣布將與中華民國斷交,突然出現的外交困境讓當時的社會激憤不安。 而當時候這場張力十足的《薪傳》刻劃先民強渡黑水,奮鬥拓殖島嶼的舞台劇撫慰和激勵了當時候的萬千名觀眾。
雲門舞集薪傳: 薪傳
這些年輕舞者除了學舞步,也從DVD揣摩前輩舞者處理動作的眉角。 以吉他手身分獲得國內外多個獎項的吳欣澤,同時在蔡依林、陳昇等歌手演唱會中擔綱吉他伴奏,但創作重心仍以西塔琴為主。 樂團的聲音逐漸被世界聽見,從2011年開始受邀前往日、德、愛丁堡等地音樂節演出,今年(2018)則在韓國全州國際音樂節登台。 1978年12月16日,《薪傳》首演的凌晨,美國宣布與中華民國斷交。 舞者汗淚齊飛,觀眾流淚鼓掌呼喊,台上台下打成一片,與渡海先祖同舟共濟,齊心奮鬥,穿越生命中的一段「黑水」。
2020年,隨著林懷民正式退休,由鄭宗龍接任藝術總監。 著名民歌手陳達以〈思想起〉的曲調吟唱,從「祖先鹹心過台灣」唱到「台灣後來好所在,經過三百年後人人知」,串連90分鐘演出。 他那衰老的嗓音除了提示劇情,也訴盡先民為生存打拼的勞苦與心酸,觀眾為之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