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所得合併,就是將夫妻所得加在一起套入公式計算;薪資所得分開計稅以其中一人為主,假如是以先生的薪資所得為主,就是把先生的薪資拉出來另做計算,最後與剩餘所得的應納稅額相加,各類所得分開計稅也是類似的方式,夫妻兩人可以從中擇優申報。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以離婚登記日計算,如果有發生訴訟,以法院判決日為主。 離婚該年度之綜合所得稅可選擇與配偶分開或合併申報,之後就都可以分開申報。 例如在2022年離婚,那麼2022年度的所得稅可以分開或合併申報,2023之後則可分開申報。 以登記日計算,結婚該年度之綜合所得稅可選擇與配偶分開或合併申報,之後就都要合併申報(可分開計算稅額)。 例如在2022年結婚,那麼2022年度的所得稅可以分開或合併申報,2023之後則都要夫妻合併申報。
- 國稅局指出,夫妻離婚,婚姻關係就消滅,自離婚次年起,就不得將前配偶申報為「配偶」,應該分別單獨申報。
- 例如在2022年離婚,那麼2022年度的所得稅可以分開或合併申報,2023之後則可分開申報。
- 我們可以參考下表,常見的免稅額、扣除額一覽表,如果你想要了解完整的免稅額與扣除額,可參考財政部稅務入口網。
- 各類所得合併申報:這種試算應該是最基本款,不過,除非特別情況,否則,一般夫妻在合併申報的時候都不會用這一種,為什麼呢?
- 本篇就報稅試算以及申報過程做個詳細說明,包含親屬扶養、列舉扣除額以及級距繳稅說明。
- 至於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部分,每戶27萬元為夫妻共用,由納稅義務人先減除,若有剩餘再由擔任配偶的另一方申報減除,若全戶利息所得在27萬元以下,則各自針對其利息所得部分減除。
這邊指的是必須由法院認證,核實夫妻雙方分居狀況,包含:分居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6 個月且向法院聲請財產分別制、分居 6 個月請法院已判定未成年子女的扶養權、取得緊急保護令 / 暫時保護令者。 舉例來說,若在 2022 年取得保護令,在申報 2022 年度所得稅的時候,可以分別申報所得稅,作法則是填上配偶的姓名、身分證號,並勾選分居項目。 「夫妻全部所得合併計稅」顧名思義就是加總兩人的淨所得直接申報,而分開計稅則是指夫妻兩人擇一作為納稅義務人,此納稅義務人會先單除計算出應納稅額,接著再將剩餘的家庭淨所得加總,就會是實際應繳稅額。 2021年保留2019年的稅制改革,並未調整新的夫妻報稅措施,因此夫妻合併報稅的方式同樣維持2019年改革後的新制。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高收入、雙薪家庭選擇以「薪資所得較高」的一方作為納稅義務人分開計稅更能聰明節稅!
無論是單身或是夫妻,只要生活就會有花費,所以政府訂定一個標準(即免稅額、扣除額),只要年所得未達此標準,即可不必繳稅,反之,若是超過,超過的部分就要繳納稅金。 綜合所得稅,簡稱為所得稅、綜所稅,是身為國民有義務將一定時間內(通常為一年)所獲得的淨所得,並依所得級距繳納稅金給政府,即為綜合所得稅。 因適用累計稅率,所以所得較高的人會課較重的稅金、所得較低的人能繳納較低的稅金,但無可避免的是,只要所得達一定水準,就須繳納,避免因逾期或未申報,而遭到罰鍰(最高可罰3倍稅金)。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2025 假如選擇合併評税,已婚人士及其配偶的入息會被歸納一起計算。 如合併評税不能減省税款,評税主任會為他們分別發出評税通知書。
如果夫妻正式離婚,沒有婚姻的關係存在,夫妻就必須要分開申報,但是未成年子女或者已經成年卻無謀生能力子女扶養的免稅額,就必須雙方來協議。 而夫妻的計稅方式可選擇「合併計稅」、「薪資所得分開計稅」、「各類所得分開計稅」三種當中最節稅的一種來申報。 依離婚登記日計或法院判決日計算,離婚當年需合併申報,明年開始可以選擇合併或分開申報,再隔一年之後分開申報。 至於離婚當年的扶養親屬,可以協議由其中一方申報或分別由雙方申報。 簡單來說,就是先檢視自己家庭的收入來源是下方哪一種,並且再搭配下方夫妻報稅計稅公式一覽的表格來估算,就可以評比出身為夫妻的你們,合併申報還是分開報稅會是最省稅。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新婚夫妻
若不知道怎麼做才是最省稅的方式,那就直接利用「財政部電子申報繳稅服務網站」中的稅額試算服務,只要輸入完基本資料認證,就可以直接於國稅局系統內得到稅務試算服務,屆時選擇最優的方式繳納即可。 如已婚人士或其配偶其中一方的入息少於他/她應得的免税額,採用合併評税對他們應該有利。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2025 在此情況下,二人須各自填妥一份個別人士報税表(BIR60),在報税表第4.4部選擇合併評税,並在第12部同時簽署。 這些其實都不用自己算,你只要使用的是網路報稅的方式,都能在政府的軟體或網頁進行試算,系統也會自動帶入最有利的方式。
- 在此情況下,二人須各自填妥一份個別人士報税表(BIR60),在報税表第4.4部選擇合併評税,並在第12部同時簽署。
- 即使同一個供款額,但個人稅階較高,可節省的稅款就愈多。
- 例如在2022年結婚,那麼2022年度的所得稅可以分開或合併申報,2023之後則都要夫妻合併申報。
- 如果選擇了全部所得合併計稅,就是加總兩個人的淨所得來以申報;如果選擇了分開計稅,則必須選擇夫或妻其中一人來作為納稅義務人,拆分並單獨計算應納納稅額,並計算剩餘的家庭淨所得與應納稅額,兩份稅額加總就是最後應納稅額。
各類所得分開計稅適合以「非薪資收入」較多的家庭,如果夫妻2人在租金、投資等地方有較多收益,適合選擇這種申報方式。 一樣是將「戶」的單位拆開,降低雙方的稅率等級,以此達到節稅的效果。 至於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部分,每戶27萬元為夫妻共用,由納稅義務人先減除,若有剩餘再由擔任配偶的另一方申報減除,若全戶利息所得在27萬元以下,則各自針對其利息所得部分減除。 例如受扶養親屬免稅額、標準扣除額、教育學費特別扣除額等,全由納稅義務人扣減;分開計稅的配偶,僅能減除具個人專屬性的薪資所得扣除額、財產交易損失特別扣除額、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等。 國稅局提醒民眾,夫妻如果沒有法定可以各自辦理結算申報,仍應合併辦理結算申報,並得選擇各類所得合併計算稅額、薪資所得分開計算稅額或各類所得分開計算稅額中最有利之方式計算稅額。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夫妻報稅 合併計稅還是分開計稅好?
再來,離婚也是以離婚登記日為主,若是法院判決離婚,則要以判決日為主,與新婚夫妻一樣,去年年離婚在今年報稅可以分開或合併申報,但隔一年必須各自獨立申報,否則會觸法。 首先,新婚夫妻在法律的規定上,是以「登記日」為主,如果新婚夫妻在去年登記結婚,今年年報稅可以合併申報或各自申報,但下一年度就一定要合併申報,否則會被罰錢。 接著是算妻資所得-免稅額(8.8萬)-薪資特別扣除額(20萬)=妻淨所得;妻淨所得X稅率%-累進差額=妻應納稅額。
今年的新婚夫妻,今年報稅季分開申報,隔年可以自由選擇合併申報,抑或是分開申報,再隔一年後就要合併申報。 一般來說,夫妻報所得稅必須合併申報,但許多民眾以所得稅採累進稅率估算,假設未婚前適用稅率為 5%,婚後兩人所得收入一併加總,適用稅率可能進到 12 %,產生出婚後反而繳更多稅的窘境。 最後,分居夫妻只要符合條件其中一個條件,就可以分開申報,切記在申請書上要註明「已分居」,才不會受罰。 條件為:分居半年並向法院聲請財產分別制、分居半年且法院依法裁定未成年子女扶養權、取得通常保護令或暫時、緊急保護令。 從以上案例來看,分開計稅好像比較好,合併計稅的話,通常是夫妻其中一方無薪資,且所得小於每項扣除額的夫妻較適用。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夫妻報稅該怎麼做?
財政部表示,綜所稅是家戶申報制,結婚之後就算同一個申報戶,原則一定要合併申報(除非身分變動或其它特殊狀況)。 以購買VHIS為例,一個納稅人扣稅上限為8,000元,夫婦兩人的扣稅上限則為1.6萬元。 若夫婦二人均要報稅,一般情況下應由較高收入一方申請扣稅。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夫妻報稅申報扶養比較節稅嗎?
楊建華進一步指出,大原則來說,若雙薪除了所得外,還有租金、財產交易所得、執行業務所得者,則是採各類所得分開計最優,且原則要以所得較低者分開計算稅額,才是最有利的報稅方式。 以我們家說,過去都是找人幫忙報稅,因為我們都弄不清楚怎麼報,但從105年開始,我們就選擇自己用自然人憑證自己報稅,花了一些時間弄清楚所有流程之後,反而讓我們自己比起過去少繳了一些稅。 所以才想說寫下這一篇,讓更多人以更便利的方式來報所得稅。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所得淨額×稅率%−累進差額=應納稅額B
就大原則來說,高所得收入的夫妻用分開計稅比較划算,其中,分開計稅又細分成「薪資所得」或「各類所得」,如果夫妻收入來源主要是薪資,以薪資所得分開計稅較有利;但高收入夫妻,他們所得結構是額外收入大於薪水收入的話,各類所得分開計稅會比較好。 而小資族夫妻選合併計稅較優,有可能遇到一種狀況,就是夫妻收入落差太大,也建議用合併計稅比較有利。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2025 會有這麼多種報稅方式,主要是為了針對夫妻的非薪資所得(如職業所得、股利所得等)過去需合併計稅的方式,導致非薪資所得過高的家庭產生累進稅負過高的情形,因此才出現了能夠將薪資所得、或是其他各類所得分開計稅的夫妻報稅方式。 以「登記日」為主,新婚夫妻當年度可以自由選擇合併或各自申報,不過再下一年度,則一定要合併申報。 離婚夫妻也是以登記當日為主,當年度可以選擇合併或各自申報,下一年度則必須各自申報。 舉例來說,2019年登記的新婚夫妻可選擇2020年報稅合併或分開,但是當2021年要申報2020年的稅務時,則一定要合併申報。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得稅申報 夫妻報稅計稅方式與介紹
〔記者高佳菁/台北報導〕夫妻報稅是不少家庭頭疼的問題,因現行夫妻合併申報,有合併計稅、薪資所得分開計稅、各類所得分開計稅3種方式,到底那種計稅方式最省錢、划算? 近2年來台灣與個人所得稅相關之法令變化甚多,如證券交易所得稅於2013年復徵,於2016年(民國105年)起再度停徵;而被外界詬病許久的婚姻懲罰稅終於走入歷史,自2015年開始,夫妻可以選擇分開計算所得稅(仍需合併報繳)。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2025 本篇就報稅試算以及申報過程做個詳細說明,包含親屬扶養、列舉扣除額以及級距繳稅說明。 至於全部所得分開計稅,原則上比較適合雙方都是高薪資所得,或是醫師、律師執行業務所得多的納稅義務人,以及夫妻所得來源多元者。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綜合所得稅怎麼報?一文搞定夫妻報稅計稅方式
如果不幸感情失和離婚了,報稅上又有什麼差異,夫妻報稅這檔事眉眉角角特別多。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2025 由於所得稅採累計稅率計算所得稅,許多民眾會擔心兩夫妻年所得相加一起,是否就會由原本 5 % 適用稅率變成 12 % 稅率 ? 其實民眾無需擔心,雖然夫妻得要合併申報,不過,所得稅計算公式仍是夫妻分別依據各別稅基乘上適用稅率,最後才會相加應納稅額。 納稅義務人可以透過線上報稅軟體報稅,系統會列出多條稅額計算公式,並自動以 「 稅額最少 」的算式作為今年度報稅的依據。 首先,夫妻雙方需要釐清彼此的收入結構,因為個人綜合所得來源分類相當多元,包含薪資所得、利息所得、執行業務所得、租賃所得、財產交易所得等等,所以可以參考下方,了解哪一種類型是較符合自身家庭的所得狀況。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不同的夫妻報稅方式計算方法
釐清夫妻報稅後,以下要特別提醒三點,也是夫妻報稅時最容易犯的錯誤,申報的時候要小心再小心。 第一,夫妻不管是用哪一種計稅方式,最後一定要合併申報,若不合併申報將面臨處罰。 第二,儲蓄投資扣除額是以「戶」為單位,也就是夫妻加起來的利息所得,總共只有 27 萬的扣除額度,如果用全部所得分開計稅的話,要先將分開計稅之他方的額度扣除,有剩餘才可以再列入分開計稅者的額度。 舉例,先生的利息所得為 20 萬、妻子的利息所得為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15 萬,以先生的全部所得分開計稅,妻子扣完儲蓄投資後剩下 12 萬,先生才能再把這 12 萬列入扣除。 第三,搞不清分居、離婚日定義,誤把另一半所得、扣除額列入,結果就變成「虛報配偶免稅額」而觸法;忘記將配偶、扶養人所得列入,變成「漏報所得」。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夫妻報稅該分開還是合併比較節稅?
如果不知道何種計稅方式最有利的話,用戶可以上申報系統試算,系統會找出對用戶最有利的計稅方式,不需要特地手動計算。 而若想要提前瞭解計稅結果,也可以到財政部網站查詢,試算綜合所得稅金額。 更多報稅相關資料可見5月報稅季 綜合所得稅認證、申報、繳稅專欄。 依法除了新手夫妻因年度中結婚,隔年申報所得稅時,可選擇分別或合併辦理申報外,其餘夫妻皆只能採合併申報。 薪資分開報稅(以夫為納稅義務人為例子):以我們家來說,因為我的收入比我老婆要高,所以就以我為納稅義務人,反之,如果我老婆賺的錢比我多,當然就要以老婆為納稅義務人,這樣算法對我們才有利。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繳稅金額計算公式
至於無子女的雙薪家庭(頂客族),財政部內部試算,年所得合計在81.6萬元〈計算方式:(免稅額8.8萬X2)+(標扣額為12萬X2)+(薪扣額為20萬X2)),今年可免繳稅。 如果是初出社會的小資族、或有扶養親屬的家庭,年收入低於一定數字,就有機會可以免稅。 我們可以參考下表,常見的免稅額、扣除額一覽表,如果你想要了解完整的免稅額與扣除額,可參考財政部稅務入口網。 決定夫妻所得計稅方式之後,就到了決定由誰作為 「 納稅義務人 」,另一方則作為 「 納稅義務人之配偶 」 。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離婚、新婚、分居夫妻 所得稅該怎麼申報?
因為扣稅三寶並非直接減稅,而是與個人稅階及供款額相關。 即使同一個供款額,但個人稅階較高,可節省的稅款就愈多。 假如納稅人同時購買QDAP及TVC,應先使用TVC的扣稅額,後用QDAP之扣稅額。 因為QDAP之扣稅額可與配偶共享,若已用盡6萬元的扣稅上限,餘下之扣稅額可供配偶使用。
因為TVC的扣稅額不可與配偶共用,因而應先扣個人的TVC之扣稅額,再按情況分配QDAP的扣減額。 結果,夫婦二人的稅款將會是 $24,840 港元,加上「100%稅款寬減(上限$10,000港元)」 他們「合併評稅」後的應繳稅款為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2025 $14,800 港元,比「分開評稅」後的應繳稅款 $17,900為少。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下周一(27)日將審查相當受到關注的林若亞條款以及長照扣除額。 而光是林若亞條款,立委就提出了7個版本,多數立委提案定額或者列舉扣除二擇一,並且差旅費、交通費可以作為扣除額項目,預期將成為藍綠立委、朝野之間彼此攻防的焦點。 只要透過入息課稅方式報稅,亦可用扣稅三寶,並不限於薪俸稅,物業稅、利得稅等其他稅項亦適用於此情況。
依規定,若有2018年1月剛出生的子女,在 2019年5月申報2018年度綜合所得稅時,才能列報扶養。 國稅局指出,夫妻離婚,婚姻關係就消滅,自離婚次年起,就不得將前配偶申報為「配偶」,應該分別單獨申報。 舉例來說,一對新婚夫妻在2018年初舉行婚禮並登記,同年5月就合併申報,被國稅局以虛列免稅額、扣除額補稅處以罰鍰。 原因在於2018年5月是申報2017年度的綜所稅,該對夫妻仍處單身狀況,依規定,應該要分開申報。 台北國稅局指出,離婚夫妻列報扶養未滿20歲之子女,或雖已滿20歲而因在校就學、身心障礙或因無謀生能力而受扶養之子女免稅額,應協議由扶養之一方申報,未為協議或協議不成者,由實際或主要扶養人申報。
若經法院裁定者,以裁定行使負擔未成年子女權利義務之人申報;如裁定內容為夫妻雙方共同行使者,由實際或主要扶養人申報。 台北國稅局表示,綜合所得稅採家戶申報制,於婚姻關係存續中,除有法定事由得分開辦理綜合所得稅結算申報外,夫妻所得均應合併辦理結算申報。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2025 夫妻報稅是不少家庭頭疼的問題,你是去年或今年剛結婚的新手夫妻嗎?
因為夫妻所得一定是有一個比較高,一個比較低,用這種試算的結果,通常要繳的稅會比較高。 不過有些人就是要用這種方式報稅比較省錢,所以每一種方式都要比較一下。 財政部國稅局內部建議,民眾可使用網路申報,報稅系統會自動計算稅額,民眾可以透過試算,來選擇對夫妻最有利的計稅方式。
因此,假如夫婦有購買QDAP,而其中一人沒有工作,但有物業作收租用途,亦可利用另一人餘下QDAP扣稅額。 金融大小事,什麼都聊,什麼都不奇怪,本節目是由金融商品比較平台「袋鼠金融」製作播出,從小資最關心的生活金融理財出發,探討最熱門、討論熱度最高的時事議題。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2025 一般來說,方法二跟方法三的以妻也會算(國稅局軟體都會幫你算好),再從算出來的5個數字中取比較有利的一個。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夫妻報稅常見問題
雖然民眾可透過報稅系統試算,來減少報稅的錯誤率,但根據國稅局內部觀察,夫妻報稅部分,仍常見三大錯誤,包括:第一、新婚夫妻結婚年和申報年傻傻搞不清楚,導致因合併申報而受罰。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2025 結婚是人生的大事,分開也同樣是大事,除了要和平、理性分開外,報稅也是同樣的道理。 國稅局表示,分居的夫妻要分開報稅,是有一定條件的,像是必須分居6個月以上,向法院聲請宣告採用分別財產、或取得保護令或者是暫時、緊急保護令等。 因此感情轉淡、不睦的夫妻、已婚伴侶報稅時必須要謹慎注意。
這可能是許多夫妻與配偶,在報稅時共有的疑問,市場先生這次將會介紹幾項夫妻報稅的方式,讓想要先進行夫妻報稅試算的人,能夠進一步理解夫妻報稅的機制。 除非保護令等規定中的特殊情況,夫妻無論採取何種計稅方式,都需要合併申報。 因此,若分居中的夫妻想要各自申報所得的話,記得向法院提出聲請,避免因為觸法而被處罰。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新婚、離婚夫妻當年度可選擇合併或各自申報
今年稅改新制上路,四大扣除額調高,包括標準扣除額從由9萬提高為12萬元(有配偶者24萬元);薪資所得、身心障礙特別扣除額從12.8萬元提高至20萬元;幼兒學前特別扣除額也從每人2.5萬元大幅提高至12萬元。 已婚人士可以選擇與配偶一起「合併評稅」,也可以用個別人士身份「分開評稅」。 不過,有例外,如老公有薪資+租金,但太太沒有所得,只是1名貴婦,此時就要採薪資所得分開計算才較有利。 看到這邊是不是有點昏頭了,沒關係根據不同的家庭組成,我們最後來一個「怎麼報比較省」的重點整理…。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2025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2025 註一:全戶薪資所得扣繳稅額為175,000元,利息所得扣繳稅額為35,000元,全部扣繳稅額合計210,000元。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夫妻報稅注意事項
可以參考下方計稅方式表格,最多有五種可能申報的稅額,每個家庭可以根據雙方收入多寡與差距選擇適合的計稅方式。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2025 另外,也因應今年報稅新制「基本生活費調高」的部分,單薪及雙薪家庭則有望降低稅賦,扶養越多越有利。 你可以參考【2021報稅新制解析看這邊!三大新制 兩好一壞 夫妻分開計稅範例 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