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粵港協作價值醫療夥伴體系 粵港協作價值醫療夥伴體系是大灣區醫療集團發起的區域協作型醫療服務體系。 夥伴體系的參與者包括香港及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支付者(即保險和再保險公司)、服務提供者(即醫院和診所)、科技公司(即跨境數據及臨床系統)、零售藥房。
長者醫療券計劃,現時為65歲或以上的合資格長者,每年提供2,000元的醫療券金額,服務廣受歡迎,我們較早前亦做了檢討。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2025 在人手招聘方面,醫管局於去年底成立自選兼職辦公室,剛才麥美娟議員所提關於醫管局僱用中介公司方面,其實醫管局希望隨着該辦公室「發揚光大」時,會遂步減少(僱用中介公司),並透過具彈性及效率的招聘方式,吸引和招聘更多醫護人員到公立醫院兼職。 各公立醫院會透過自選兼職辦公室集中刊登招聘廣告,方便醫護人員自由選擇適合自己的時間、地點、部門的工作,辦公室也會按合資格醫護人員的意願主動配對兼職工作,以提高招聘效率。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公私合作利多於弊 首置如何三贏?
儘管中共方面也聲稱在尋求國際認證標準,並稱,截至2019年全中國有100家醫院通過了美國的國際聯合委員會JCI認證,包括2015年通過ACHS認證的港大深圳醫院。 至2017年,醫管局以繼續推行該計劃的邊際效益已逐漸減少及不符合整體成本效益為由,於2019年正式終止與澳洲醫療服務標準委員會的合作計劃。 根據「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引入大陸的醫生和護士,首批共83名來自大陸的醫護年初已經抵港,當中70名護士將平均分配給7個醫院聯網工作10個半月,醫生則到九龍中、九龍西及新界西3聯網交流一年。 香港公立醫院近年正在引入來自中國大陸的藥物,包括靜脈注射用的抗生素、抗真菌藥、控制心跳過快的藥物。 有曾任公立醫院護士的人士向本報反映,大陸藥的質素較不穩定,例如抗生素有雜質,在稀釋抗生素時,溶解的時間會有出入。
在參與認證期間,各醫院在不同範疇和服務方面均做出持續的質素改善,例如完善管理及成效檢討制度、標準化服務及工作流程、減省重複工作等。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2025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2025 先導計劃已於2018年4月推行第三階段,於轄下七間醫院為三個選定病種包括中風、肌肉及骨骼痛症和癌症紓緩治療等住院病人,提供中西醫協作治療的住院服務。 截至2018年底,先導計劃的住院及中醫門診總求診人次已逾29,000人次。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2025 專科服務和培訓方面,醫管局以跨專業團隊的方式,由醫生、護士、專職醫療人員和支援醫護人員提供醫療服務。 就培訓專科醫生方面,醫管局一直與香港醫學專科學院及其十多個分科學院緊密合作。 由於本港醫科畢業生增加,醫管局亦已相應增加駐院醫生職位數目,以招聘所有合資格的本地醫科畢業生和為他們提供專科培訓,鞏固醫管局的醫療人手。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計劃簡介
「策略採購」的理論和實踐,近年來在世界衞生組織倡議下,在不同的醫療體制大行其道。 我始終覺得,簡單把醫療服務商品化,不能解決有效分配醫療資源的問題。 持續超過兩年的新冠病毒疫情,更加突顯「策略採購」的策略性局限。 醫管局於2014年年中首次在觀塘、黃大仙和屯門三區推出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病人可選擇接受區內已參與該計劃的私營基層醫療服務。 參加計劃的病人每次就診只須繳付普通科門診服務的收費50元(按照政府憲報所列)。
- 根據「大灣區醫療人才交流計劃」引入大陸的醫生和護士,首批共83名來自大陸的醫護年初已經抵港,當中70名護士將平均分配給7個醫院聯網工作10個半月,醫生則到九龍中、九龍西及新界西3聯網交流一年。
- 消息指政府內部對於採用何種模式推進啟德體育園區持開放態度,私下承認無論採用何種方案都有利弊,方案一好處是政府較易控制成本,風險較低,壞處是靈活性亦較低。
- 醫院管理局多年來透過與私人執業醫生合作,推出多項計劃,當中包括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公私營協作放射診斷造影計劃(協作造影)、耀眼行動等。
- 香港公立醫院近年正在引入來自中國大陸的藥物,包括靜脈注射用的抗生素、抗真菌藥、控制心跳過快的藥物。
- 在參與認證期間,各醫院在不同範疇和服務方面均做出持續的質素改善,例如完善管理及成效檢討制度、標準化服務及工作流程、減省重複工作等。
- 疫情下逼出來的協作夥伴,繞過一切官僚程序,醫管局以統一價格,補償各私家醫院的成本開支。
政府一直鼓勵市民盡早接種不同疫苗,並推行多個疫苗接種計劃(包括疫苗資助計劃和政府防疫注射計劃)為有較大機會受感染的合資格群組提供季節性流感疫苗及肺炎球菌疫苗接種。 相關新措施已見成效,截至5月26日,安排外展接種的小學由2017至18季度的65間增至2018至19季度的405間,增幅達五倍以上。 而安排外展接種的幼稚園和幼兒中心則由60間增至186間,增幅約為210%。 整體而言,6個月至未滿12歲的兒童接種了約382,000劑流感疫苗,較去年同期增加約102.2%,整體疫苗覆蓋率近五成達45.8%。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公私合營兩方案各有利弊
剛畢業的青年在沒有「父蔭」的情況下,根本無法立即「上車」。 因此,政府倘若要發展租賃市場,應該在賣地條款中加入要求,需要發展商建造一部分受租金管制,只租不賣的單位。 這樣特區政府能以最少的人手及金錢推行政策,而發展商亦可以從中獲利,市民也享受到政府帶來的支援,可謂達致「三贏」局面。 醫管局會繼續與私營醫療界別及病人組織保持溝通,並與持份者緊密合作,探討推行其他公私營協作計劃的可行性,剛才麥美娟議員提出其中一個重要部分,就是如果將公營醫療系統的醫生留在公營醫療系統服務,推行這些計劃的速度是需要調較。
- 就中西醫協作服務方面,政府委託了醫管局自2014年起推行中西醫協作項目先導計劃(先導計劃),以汲取中醫住院服務營運方面的經驗,並以此作為制定中醫醫院營運模式的基礎。
- 公共運輸系統方面,海底隧道(紅隧)、東區海底隧道(東隧)及西區海底隧道(西隧)均是採用「公私營合作」的「興建-經營-轉移」模式,獲批專營權的公司負責在專營期內興建、營運和維修保養隧道。
- 去年疫情期間,多家公立醫院被發現處方藥物來自中國大陸,例如使用「撲熱息痛」給病人,但其並不在衛生署「香港註冊藥劑製品」名單中。
- 現時衞生署推行多個公私營協作計劃,歡迎在社區提供醫療服務的醫護提供者參與。
- 但由於距離病人下一次往公立醫院覆診尚有一段時間,家人便求助於陳醫生。
- 病人每次到私家醫生處覆診,在資助下,他們只需繳付現時於普通科門診診所的診症費用便可。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中大醫院)與大灣區醫療集團今天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攜手共建粵港協作價值醫療夥伴體系。 中大醫院行政總裁馮康醫生與大灣區醫療集團聯席行政總裁李家聰博士出席簽署儀式。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2025 計劃會現時於醫管局門診診所接受治理而符合指定臨床及計劃準則,並至少12個月前開始接受治理的病人參加計劃,他們可以自由選擇參加。 另外,在補地價的問題上,倘若私人發展商的土地改變為住宅用途,土地價值上升會帶來補地價的事宜。 在進行公私營合作的計劃時,政府應考慮是否讓發展商以低於市場價格補地價,提升他們合作的意慾。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政府因應學童自殺推三層應急機制 阮淑茵建議盡快推行公私營協作
但由於距離病人下一次往公立醫院覆診尚有一段時間,家人便求助於陳醫生。 三隧的專營權均為30年,紅隧的專營權早於1999年9月屆滿,東隧的專營權也於2016年8月屆滿,因此紅隧及東隧已回歸特區政府;西隧的專營權則待2023年8月才屆滿,目前由香港西區隧道有限公司營運。 當時,政府主動邀請私人發展商投標,於圓洲角一帶的海灣進行約56公頃的填海工程,工程完成後,70%土地歸還政府發展公屋及社區設施,餘下30%則用作發展私人住宅,即沙田第一城。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這種融資方式有兩大缺點,一是花費巨額甚至天價公帑,二是費時失事效率低,特別是以往泛民議員肆虐議會的年代,他們慣常以拉布等手段阻撓或否決這些工程撥款,整個項目便會拖延。 現時,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非常大,加上人口老化趨勢明顯,公營醫療如何處理與日俱增的需求是必須處理的。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2025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要解決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只有一種方法:增加供應或者疏導需求。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擴大「普通科門診公私營協作計劃」
隨著社會急促老齡化,醫療費用急劇上漲,醫療效率和成效需要提高。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2025 「價值醫療」的概念於2006年出現,目前已成為全球熱議的議題,但在中國內地尚處於起步階段。 與傳統醫療模式相比,價值醫療嘗試在「又好又快又便宜」的商業悖論中取得平衡,以更加可負擔的醫療成本,提供更好的醫療服務,從而改善患者的健康狀況,發揮醫療應有的價值。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透過醫健通加強公私營協作
公私營合作模式能快速增加可建屋土地,同時提高建築上的執行效率。 只要對發展商的規管嚴格落實,公私營合作模式在政府的房屋政策上必定能發揮正面影響。 林特首也坦言,倘若未來需要大量推出首置單位,與地產商合作發展是必須的。 以洪水橋新發展區為例,整個發展區佔地達826公頃,政府持有的土地只有約315公頃,佔整個發展區只有約38%,當中更包括很多高山及河道。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公私營合作 有利基建融資
經過多年公眾諮詢凝聚共識,自願醫保已於2019年4月1日全面開展,由保險公司提供的自願醫保認可產品已於當日起推出巿場。 現時,醫管局提供的公私營協作計劃包括:提供白內障手術的耀眼行動、提供血液透析服務的共析計劃、提供自我疾病管理課程的病人自強計劃、放射診斷造影計劃、療養服務協作計劃、腸道檢查協作計劃,以及普通科門診協作計劃。 去年底,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由楊永強教授領導的研究報告,主張政府以「策略採購」模式,向公私營醫療服務的提供者為市民採購服務。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2025 所謂「策略」,就是根據市民的健康需要,有重點,分優次,計成效,然後進行採購。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公私合作利多於弊 首置如何三贏?
我亦多次去到不同聯網,了解員工的意見和需要,亦希望他們能夠了解食物及衞生局的政策目標。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2025 食物及衞生局於2017年11月成立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督導委員會,現正檢視基層醫療服務的規劃及制定發展藍圖。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另外,我們亦於2019年3月成立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在食物及衞生局層面監察及督導基層醫療健康服務的整體發展策略。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計劃簡介
要是政府自行收地發展,所花的時間必定很長,而且阻力會非常大。 計劃會邀請患有高血壓及/或糖尿病而病情穩定的醫管局普通科門診病人參加。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每名病人每年可享有最多十次資助門診服務,向參與計劃的私家醫生求診,而每次只須繳付醫管局普通科門診服務的收費。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2025 有立會議員表示兩個方案的做法都可行,另有議員則促請當局先決定園區內各項目的落成先後次序。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前委員阮淑茵認為,公立醫院精神專科輪候時間可達一年,認為當局應盡快推行公私營協作服務。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公私營合作 有利基建融資
康健中心將由政府出資,由非政府機構負責營運,並會連結一個由私營醫護人員組成的地區服務網絡,旨在透過公私合作和醫社合作,根據地區需要和特色提供以地區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這是政府醫療體系重要的一部分。 醫院管理局(醫管局)和衞生署在香港推出多項公私營協作計劃,病人可選擇使用政府資助的私營醫護服務,盡早獲得診斷和接受適當治療。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2025 當局今年5月還推出「支援粵港澳大灣區醫院管理局病人先導計劃」,合資格的香港市民可前往香港大學深圳醫院接受資助診斷服務。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透過醫健通加強公私營協作
我們亦建議房委會挑選五條現有公屋屋邨作為先導計劃,在五年內分階段研究和落實進一步改善措施,締造更有「幸福感」的居住環境。 多位議員提到中醫藥發展,政府亦非常重視和關注中醫藥服務長遠的發展、規劃及定位。 隨着中醫藥的認受性不斷提高,食物及衞生局已於2018年5月成立中醫藥處,負責就中醫藥的發展,與業界保持密切聯繫,作出整體性的規劃及統籌工作。 同時,食物及衞生局亦成立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專門籌劃中醫醫院的相關發展工作。 近年,另類吸煙產品(包括電子煙、加熱非燃燒草產品和草本煙等)在全球以至香港流行,為我們帶來新的風險及挑戰。 食物及衞生局已於2月將《2019年吸煙(公眾衞生)(修訂)條例草案》(《條例草案》)提交立法會,以禁止進口、製造、售賣、分發和宣傳另類吸煙產品,現時正在法案委員會審議,亦舉行了數場公聽會,聆聽了約270名團體代表及市民的意見。
排接受篩查。 如有需要,基層醫療醫生會把個案轉介予指定的大腸 鏡專科醫生。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推行公私營協作計劃的基礎,是病人的醫療資訊必須能交流互通。 所以參加公私營協作計劃的病人和醫護機構,需同時參加醫健通,使相關醫護機構在病人同意下,能透過系統互通他們的醫療紀錄。
公私營協作計劃好處: 公私合營兩方案各有利弊
衞生署通過各個工作範疇提供基層醫療服務,並以預防護理為重點,醫管局則透過普通科門診的多元服務和活動,提供以社區為本的基層醫療服務。 疫情下逼出來的協作夥伴,繞過一切官僚程序,醫管局以統一價格,補償各私家醫院的成本開支。 一般的「公私營協作計劃」,要經過招標採購程序,說是公平競爭,但卻欠缺透明度。 協作夥伴需要長時間建立互信與運作上的默契,保障醫療質素外,還要促進市民個人及群體的健康。 門診協作計劃的重要部分之一,是通過醫管局的公私營醫療合作 — 醫療病歷互聯試驗計劃(病歷互聯計劃)來互通電子健康的紀錄。 計劃下醫管局會分批邀請正在公立醫院輪候接受大腸鏡檢查,及被列為穩定個案的病人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