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他除了接受手術切除阻塞腸道的腫瘤外,也接受化療合併標靶藥物的治療。 完成了四個合併治療的療程後,這位癌症患者的腫瘤明顯縮小,適合進行切除手術。 大部分患者在接受大腸鏡檢查時須使用適量鎮靜劑,檢查過程約 30 分鐘。 大腸癌篩查計劃由政府大幅度資助,並沒有設定參加者限額。 每次診症獲政府資助280元,包括大便免疫化學測試結果呈陽性後由基層醫療醫生提供第二次診症。
- 本文所含任何健康相關資訊僅為便利而提供,不應視為醫療建議。
- 而根據醫管局在2021年2月4日「世界癌症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香港共有34,028人患癌,當中以大腸癌患者人數最多,達5,634人,即每6名癌症病人中,便有一人患上大腸癌。
- 大腸息肉在癌化後,大腸或無法正常地吸收水分或蠕動,導致患者腸道無法正常排氣 (放屁)、難以控制排便、糞便帶有黏液或膿液、呈長鉛筆狀等。
- 醫生可能會問你一些相關問題,以便更了解你的病況,例如:什麼時候開始出現徵狀?
- 除了病人已出現大腸癌症狀,需立即接受大腸鏡檢查外,由於大腸癌有年輕化趨勢,加上早期大腸癌亦無明顯症狀,故建議一般人由 45 歲至 50 歲起開始定期進行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鏡檢查。
- 口罩令今日正式解除,維持近2年半嘅規例終於撤銷,不過今早街頭仍然有大部人都選擇繼續戴口罩。
一般約三個月,待腸道傷口癒合,恢復肛門排便後,即使可移除腸造口。 王照元坦言,近年接受永久性造口幾乎是過去的一半,希望民眾勿因擔心造口,拖延治療。 但比較105年至107年大腸癌腸造口手術人數,有增加趨勢,從2325人略升至2633人,但梁金銅和王照元都認為,數據上升與暫時性造口數增加有關。 乙狀結腸、降結腸的腔管較細,尤其乙狀結腸為腸道最細部位,糞便至此較為成形,此處腫瘤常為浸潤緊縮型,易引起腸阻塞。 升結腸及盲腸腔徑大,癌瘤多為突出膨大或菜花狀,且糞便多為流體狀,其癌瘤常生長到很大,才因缺鐵性貧血、腹部脹氣、腹痛、體重減輕等症狀被發現。 生活易會員於本網站內所發表的全部內容為即時更新,因此生活易不會預先審查任何內容,並不會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及質量。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腸胃肝臟科
如曾患有大腸瘜肉,而且瘜肉體積較大或數量較多,則有較高風險患上大腸癌。 約有5-10%大腸癌個案由家族遺傳引起,較常見為「家族性直腸瘜肉綜合症」(FAP)及「遺傳性非瘜肉大腸直腸癌」(HNPCC)(又稱連氏綜合症)。 二○一八年,大腸癌新症有5 634宗,佔癌症新症16.6%。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2025 二○一九年,因患上大腸癌死亡個案有2 174宗,佔癌症死亡人數14.6%。
此外,會員所發表的全部內容均屬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生活易之言論及立場。 家族中有人患過腸癌,直繫家族成員罹患大腸癌的風險便會較高。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如果年齡在45歲以下的父母親或兄弟姊妹得了大腸癌,或者同一家族中有幾個人患有大腸癌,得大腸癌的風險都會增加。 之前曾提及的關於大腸癌的基因,例如APC、MLH1都可因「CpG島甲基化」失去功能。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常見的大腸癌症狀
大腸癌是香港3大常見癌症之一,根據2019年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據 ,本港大腸癌新症個案有5,556宗,死亡個案達2,174宗。 大腸是消化系統的末端,分為結腸與直腸,當大腸內壁細胞不正常生長,會出現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大部份為良性,惟小部份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演變成大腸癌。 特別是 50 歲及以上人士如條件允許,還是建議應及早和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有助醫生及早發現並切除受檢查者大腸內有機會癌變的瘜肉組織,從而有效減低患上大腸癌的機會。
- 輔助治療可以降低復發率和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主要針對大腸癌根治性切除手術後復發風險較高的病人。
- 如閣下擁有任何健康相關之服務及產品,並有興趣成為健康生活易的服務及產品供應商,歡迎與健康生活易業務發展部聯絡。
- 此列明的保障額只包括外科醫生費,自願醫保亦會為其他程序提供保障,如專科醫生費、病房租金、麻醉醫生費、手術室費、雜費等,項目保障額可參考自願醫保產品專頁。
- 危疾於相關特別疾病診斷之日起一年內,並由該特別疾病直接或間接地導致、引起或產生(全部或部分),或 b.
- 專業的醫療服務能為我們解決健康問題,但昂貴的醫療費用並非人人有能力負擔。
- 王照元坦言,近年接受永久性造口幾乎是過去的一半,希望民眾勿因擔心造口,拖延治療。
手術所切除的腫瘤或腫瘤附近的淋巴結會一併進行顯微鏡檢查,從而確認癌症期數。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癌細胞只擴散至單一及局部器官,腫瘤亦可能被徹底切除。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醫生會平衡各種風險來決定應一次或分開多次進行腫瘤切除手術,手術前或後需要化療跟進6,故此第四期大腸癌亦是有機會完全根治的。 大腸癌是香港殺手病之一,50歲或以上更是高危群組,因此政府由2016年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合資格人士到參與計劃的基層醫生,接受大便隱血測試/大便免疫化學測試。 大腸癌篩查計劃2023資助50-75歲、沒有大腸癌症狀的香港市民,由2023年1月1日起參加計劃。 若大便隱血測試結果呈陽性,即指大便中有看不見的微少血液。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男性常見疾病 – 大腸癌
放射科醫生會將一條管通入直腸,再將含鋇的顯影劑灌入病人體內,然後進行X光拍攝,以便檢測大腸腔的輪廓和腫塊,凹陷性的潰瘍因而可被顯影出來。 有時大腸內壁細胞會不正常生長,出現息肉、潰瘍或其他形態腫塊,但這些大部份的腫塊為良性的,唯亦有小部份息肉可能發展成為惡性腫瘤,變成大腸癌。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2025 另外,切除癌腫後,有少數患者須接受結腸造口術或迴腸造口術,患者需要學習檢查、清理和更換造口袋,亦可能因而感到擔心和不安,因此家人、朋友和輔導員的幫助和支持也相當重要。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結腸內視鏡(大腸鏡)及息肉切除術
政府也推出「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至75歲的香港居民在私營醫療機構接受篩查服務,及早發現並減低瘜肉變癌的機會。 醫生通常會透過微創切除技術,將已發現的癌細胞組織和周邊組織切除,同時檢查癌細胞有否擴散至淋巴結。 以結腸癌為例,一般只需要切除小部分腸道,而腸道兩端在手術後可重新連接,不影響腸臟主要功能。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如果手術涉及切除肛門和直腸,患者則有需要接受額外的手術,例如結腸造口術或迴腸造口術,在身上建永久或臨時的人工造口,改由經造口排泄。 但直腸的結構就有少許分別,因為它是盆腔的器官,即是腹腔以下,接近底骨的的地方,附近有其他器官和神經線,又接近肛門,所以治療方面會有所分別。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大腸癌晚期治療
梁金銅認為,台大醫院經常收治最晚期、最複雜癌症類型,部分患者無法接受手術,但癌症藥物發展進步,還是有接受治療的機會。 定期篩檢:大腸瘜肉由生成、長大,至演變成癌症需要約7至10年時間,但由於有年輕化趨勢,故此建議由45歲至50歲起,開始定期做大便隱血測試及大腸內窺鏡檢查。 前者用於檢測大便中肉眼察覺不到的微量出血,如發現大便有隱血,醫生便會安排患者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準確檢查大腸內的病變狀況及切除大腸瘜肉化驗。 如發現有少量大腸瘜肉,經化驗後無特別問題,可於5年後再作檢查;如果大腸瘜肉多達20至30粒,則應在翌年再作檢查。 不過,大便隱升測試只是輔助性質,因為沒有大便出血並不代表沒有癌症,特別是大多數瘜肉都不會流血。 因此如醫生認為病人有風險因素,即使大便隱肉測試的結果為陰性(negative),亦會建議病人接受大腸鏡檢查。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大腸癌患者偏方治療 癌腫瘤大如排球
各併發症發生之機會隨著病人不同之情況及治療方法而有異。 輔助治療可以降低復發率和提高病人的存活率,主要針對大腸癌根治性切除手術後復發風險較高的病人。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輔助治療包括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放射治療是利用高能量射線殺死癌細胞,主要用於直腸癌病人。 部份直腸癌病人則須要手術前進行同步放射治療及化學療法,目的是減少局部復發的機會及提高患者的整體存活率。 政府於2018年8月將大腸癌篩查計劃恆常化,分三階段大幅度資助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接受篩查。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中醫診療
大便隱血測試沒有侵入性,只需在家收集樣本,然後交回收集點。 我媽咪檢查發現大腸有陰影,醫生叫我哋有心理準備係大腸癌,而家等照腸鏡進一步化驗。 因此要預防大腸癌,最重要是對身體的變化有高度的警覺性。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大腸癌篩檢方法5:癌症基因篩檢【超早期癌症篩查】
大腸癌主要由瘜肉演變而成,而其中大腸腺瘤(adonema)瘜肉屬可以預防,主要跟高動物性脂肪、高蛋白質和低纖維的飲食習慣有關,因此健康的飲食習慣可減少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早期大腸癌可能沒有明顯病徵,病人亦難以察覺是否有大腸瘜肉存在,因而大部分有明顯症狀的人士在確診時都已屬於第三期。 曾雁認為,眼科醫生需要的是內外科兼顧,除了常見的眼科手術外,有時亦需處方藥物予病人,且眼科醫生的治療對病人而言是即時且戲劇化,「醫得好,病人就睇返嘢」,為他帶來工作動力。 張:我認識一個肝腫瘤擴散的大陸病人,他在大陸接受治療時,所有可用的藥物都用過也沒有效果,我向他改用口服化療藥及標靶藥,奇蹟地半年就康復了。 胃鏡檢查即上消化道內窺鏡檢查,醫生將一條直徑約 0.9cm、前端裝有鏡頭的光導管狀經病人的口及食道,進入胃部及十二指腸進行檢查。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醫療團隊
政府去年全面大腸癌篩查計劃,資助50歲至75歲、沒有大腸癌徵狀的香港居民每2年在私營機構接受篩查,及早識別患者進行治療。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2025 作為另一選擇,相關人士在了解大便隱血測試與大腸鏡檢查相關的利弊後,可考慮每一或兩年進行大便隱血測試作為大腸癌篩查。 為了正確診斷你是否患上大腸癌,醫生可能會進行各種檢驗,包括肛門指檢、驗血、驗大便,X光檢查,及進行手術抽取組織樣本進行化驗。 大腸癌篩查是政府針對沒有大腸癌病徵的人士而設的檢測,目的是識別患者或有較高風險患病的人士,以便及早治療,提升治癒機會,減低患癌風險。 達文西機械臂手術:治療大腸癌最尖端的微創技術,透過高解像度的立體影像,醫生可以在手術過程中更精準地判斷腫瘤位置。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外科專科醫生 – Dr. KK NG 吳家健
腸癌某程度上是可預防的,所以現在有不少人即使未到50歲也沒有病徵,亦會主動接受大腸鏡檢查。 這樣有助發現腸瘜肉和腺瘤,並即時切除,避免這些腸瘜肉演變成腫瘤,有效地預防大腸癌。 專業的醫療服務能為我們解決健康問題,但昂貴的醫療費用並非人人有能力負擔。 有見及此,信諾誠意為您提供全面的醫療保障計劃,減輕您的醫療支出負擔,讓您專心接受治療,早日回復健康。
雖然大腸癌的成因至今仍眾說紛紜,但多數大腸癌案例與病人的生活習慣有關,例如攝取過量的動物性脂肪、蛋白質、少吃植物纖維的食物、肥胖、缺乏運動等,都會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 家族性腺瘤性瘜肉症為較常見的遺傳性瘜肉病,外科專科醫生吳家健醫生為大家分享更多有關遺傳性腸病的資訊。 以上所列的產品資料只供參考,不能詮釋為在香港以外提供或出售或遊說購買任何保險產品。 有關產品之保障權益及條款、不保事項及主要風險詳情,請參閱Blue網站、產品概要及保單條款。
癌症患者多數會出現體重持續減輕的情況,大腸癌也不例外。 癌細胞會吸取大量養份,同時免疫系統在對抗癌細胞時也會消耗大量能量。 如果你在沒有刻意改變飲食習慣的情況下,體重持續減輕,就要額外留意,盡早檢查。 大便帶血、伴隨大量黏液、長期腹瀉或便秘、腹部持續不適,都可能是大腸癌的早期症狀。 根據衛生防護中心直至2021年5月的數據顯示,大腸癌為香港最常見癌症,以每10萬標準人口計算的大腸癌發病年齡,男性為49歲,女性則為31歲。
在一些大腸癌患者中,他們的癌指標如癌胚抗原會升高。 然而,由於這種指標的靈敏度和特異度有限,它主要用於監測病情發展。 在2019年,大腸癌導致2 174人死亡,佔癌症死亡總數14.6%。
的而且確,醫學界過去為了提高大腸癌的存活機會花了不少功夫,例如推行大腸癌篩檢計劃,以預防或及早發現大腸癌,此舉已獲外國研究証實可降低死亡率。 不少人聞癌色變,但近年癌症治療已出現不進步,無論在存活率及治療副作用方面都獲得改善。 即使是香港頭號癌症大腸癌,現時透過靈活配合使用標靶藥物,已能夠增加存活時間。 故此大腸癌患者應與醫生商討適合的治療方案,然後再積極配合治療,以加倍提高抗癌的力道。
如病人出現吞嚥困難、復發性上腹痛、胃酸倒流、消化不良、上呼吸道出血、食慾不振、體重下降等症狀,便有可能須接受胃鏡檢查。 在接受大腸鏡檢查前,患者必須按照醫生建議,在檢查前兩至三天開始進食低渣飲食,並在檢查前一天服用腸道清潔藥物,以清除大腸內的大便及雜質,以確保醫生能透過鏡頭清晰檢查腸道內所有位置。 癌症是本港頭號殺手,單在 2018 年便有 14,594 人死於各種癌症,佔全港整體死亡人數約三分之一。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大腸癌有甚麼的病徵?
一般而言,在進行手術後,可能因為插管而導致喉部輕微不適或痛楚。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因為進行過吹氣,腹部、肩膊或頸部輕微不適或痛楚屬正常情況。 如發現息肉,醫生會放置金屬圈經結腸鏡,利用電流切除息肉;一般適用於細於兩厘米的息肉。 在檢查前,醫生先給病人注射適量的鎮靜劑,此能減低病人的焦慮及檢查時所引起之不適。 醫生隨著將一支柔軟,直徑約為1.5厘米之內視鏡由病人肛門放進體內進行檢查。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相關文章:
何志平貴為本港首位眼外科教授,吸引了不少醫生慕名而來,曾雁憶述何志平為人無架子,當年往外地交流的機會較少,何很願意帶後輩到海外參與醫學會議,令眾人眼界大開。 包括但不限於化驗、放射測試 (X光檢查、超聲波檢查 、電腦斷層掃描、磁力共振掃描、正電子放射斷層造影)、細針抽取細胞檢查 (細胞學或組織病理學)、或切除活組織檢查 (組織病理學)。 大腸癌引起的血便或腫瘤出血,或會導致患者失血以致出現貧血症狀,例如手腳冰冷、心跳加速、面色蒼白、頭暈等。
適用於沒有任何大腸癌症狀人士的初步測試,能透過小量大便樣本,檢驗當中是否存有肉眼觀察不到的微量血液(隱血),了解腸道是否有出血現象。 很多人認為洗腸可以減低患上大腸癌的風險,其實現今並沒有研究能證實兩者之間有正面的關係。 相反,在西醫的角度認為洗腸主要是為手術或檢查目的而非保健。 可是,由於早期的大腸癌病徵並不明顯,部分患者在確診時,癌症已屆第四期,癌細胞可能已轉移至淋巴、肝、肺,以至骨骼等部位。 這類個案較難將病情根治,醫生主要希望能延長病人的無惡化存活期,並盡力維持其生活質素。 張:我們會盡量幫助病人康復和減少復發,即便病人到了第四期,我們希望可以切除或者縮小擴散癌細胞部分,假如腫瘤經切除後,加上使用適當的藥物作術後治療,五年存活率可達到50%4,跟醫好沒有分別。
香港癌症統計中心最近更新癌症數據,2018年本港癌症新增個案達34,028宗,再創有紀錄以來新高。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2025 大腸癌則連續第六年高踞香港最多人罹患的癌症,全年錄得5,634宗個案,當中20.7%病人確診時已屆第四期癌症。 第四期大腸癌即腸癌已擴散到身體其他器官,當中尤以肝轉移較為普遍。
大腸癌醫生推薦香港: 診所收費參考
李兆康醫生深信,隨著治療的推陳出新,晚期大腸癌的病情受控時間及存活機會將會不斷得到改善,癌症會有一天成為一個如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疾病,可透過恰當的治療令疾病長期受控。 如閣下擁有任何健康相關之服務及產品,並有興趣成為健康生活易的服務及產品供應商,歡迎與健康生活易業務發展部聯絡。 我們會於2個工作天內回覆,為閣下提供更多有關合作詳情。 然而女患者聽後直言,雖然自己想改變生活習慣,「但真的沒有辦法」,又樂觀認為現在醫學科技進步,即使患上肝癌,相信仍可以醫治。 對此錢醫生直言這種想法「不可取」,強調要從生活飲食習慣來改變。 當你的排便習慣突然改變,或察覺大便的形狀與表面出現異常的情況時,便應該及早求醫,並尋求專業的大腸癌支援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