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透過本網站發表的各種言論(包括但不僅限於諮詢問題、就醫經驗、感謝信等),並不代表本網站贊同您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 您在本網站上獲得的答覆、醫學文章、醫療保健資訊等,亦均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內容的真實性,以上資訊不能作為您採取治療方案的直接依據,您應當聯繫醫生進行面對面的診療。 以上皆屬違法行為,一經發現本網站將會立即終止為您提供的服務,並立即提報相關單位協助處理,以保障其他合法使用者之權益。
- 您了解任何網路資訊的傳送都有可能遭到攔截或盜用,因此本網站不能也無法保證本網站之網站本身、網站伺服器、或本網站與使用者間相關的電子郵件傳輸絕無病毒或有害程式。
- 膽管癌的發展可分為以下幾個階段:早期的增生和化生、接著異生、最後發展成腫瘤,這個過程和結腸癌的發展相似[42]。
- 光動力治療則是使用對特定光波長敏感的藥物的新型療法,隨機對照試驗的結果顯示此療法對無法手術切除腫瘤的患者而言能有效提高存活率[108][109]。
- 膽結石和膽管癌沒有明顯的關聯;肝內膽管結石(英语:hepatolithiasis)和膽管癌卻強烈相關,後者在西方國家並不常見,但在亞洲部分地區(如臺灣)卻非常普遍[33][34][35]。
若您不願接受cookie的寫入,您可將使用中之瀏覽器設定為拒絕cookie的寫入,但也因此會使網站某些功能無法正常執行。 本公司隱私權聲明及其所包含之告知事項,僅適用於本公司所擁有及經營的KingNet網站。 KingNet網站內可能包含許多連結、或其他合作夥伴所提供的服務,關於該等連結網站或合作夥伴網站的隱私權聲明及與個人資料保護有關之告知事項,請參閱各該連結網站或合作夥伴網站。
遠位膽管癌: 膽管癌患者為何出現黃疸?
本網站建議您在使用這些網路資源前可以先諮詢專家建議。 本網站或其他協力廠商可能會提供連結到第三方網站或網路資源的連結。 僅為了增加使用者方便性,您可能會因此連結至其他業者經營的網站,但不表示本網站認可該網站的內容或與該網站有任何關係。
- 胰臟癌發生在胰臟頭部時,可能侵犯膽管,造成膽汁無法流到十二指腸,這時患者會有黃疸、茶色尿、糞便顏色變淡,甚至發燒畏寒等症狀。
- 肝臟除了有肝細胞,裡面還布滿像水管一樣的通道,稱為膽管;肝細胞製造的膽汁,有乳化脂肪、幫助人體吸收的功用;膽管的功用,就是輸送膽汁到膽囊儲存,接著,膽汁再排到十二指腸消化食物。
- 其中包括癌症的位置、是否已擴散到其他器官、通過手術完全切除癌症的可能性以及其他健康挑戰。
- 68歲男性,因為皮膚變黃、全身疲倦而就診,血液檢驗發現黃疸指數已經高達28 mg/dL (正常值大約1.2mg/dL以下),並且肝內膽管明顯擴張,於肝外左右膽管交會處,有腫瘤阻塞,診斷為膽管癌。
- 一旦肝癌確診後,醫師接著就要判定癌細胞轉移的狀況,好為接下來的治療做準備,這時候肝癌的分期就成了極度重要的指標。
您的帳號及密碼由您自行保管,您必須確保帳號及密碼的機密性及安全性,本網站將不承擔您未確保帳號及密碼之機密性及安全性而產生的風險或損失。 若您不同意遵守此現有或未來修改後的服務條款,請勿繼續使用本網站之各項服務,並立刻停止參與一切有關本網站的各項活動。 當您註冊並成為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網站(以下簡稱本網站)之會員時,表示您已經閱讀並願意遵守以下服務條款。 往後任何新添加的功能也適用於以下條款,您可以在此看到最新版本的服務條款。 而「肝內膽管癌」,為在肝內微小膽管生長出來的腫瘤,形成塊狀的腫瘤,與「肝外膽管癌」(包含肝門部膽管癌、和遠端膽管癌)沿著膽管生長、侵犯的型態,有所不同。
遠位膽管癌: 診斷方法
特定的肝吸蟲疾病也是膽管癌的風險因子,香貓肝吸蟲(分布於泰國、寮國、越南)[18][19][20]或中華肝吸蟲(分布於中國大陸、台灣、東西伯利亞、韓國、越南)[21][22]感染已證實和膽管癌有關。 病毒感染(如B型肝炎或C型肝炎)[23][24][25]、酒精性肝炎、肝硬化或其他形式的慢性肝臟疾病,都會大幅提升患者罹患膽管癌的風險[26][27]。 一份研究中指出愛滋病也可能是膽管癌的風險因子,但目前還不清楚此現象是愛滋病毒本身還是相關的干擾因子(如C型肝炎感染)所造成的[26]。 膽型螺旋桿菌(英语:Helicobacter bilis)和肝型螺旋桿菌(英语:Helicobacter hepaticus)等細菌感染也可能造成膽道癌症[28]。
大部分的膽管癌病患並無明顯的危險因子,但一些造成膽管慢性發炎的疾病,例如: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簡稱PSC)、膽道寄生蟲感染的病患,以及有纖維多囊腫肝疾病患者,是比一般人容易產生膽管癌。 另外,慢性膽汁鬱積,例如:膽管結石或先天膽道異常,或是發炎性腸炎患者,也被認為是產生膽管癌的危險因子。 膽管癌是一種從膽管上皮細胞長出來的惡性腫瘤,是除肝癌外,第二常見的肝膽惡性腫瘤。 一般來說膽管癌少見於年輕病患,被確診的患者大都是60~70歲的人,男性略多於女性。 根據膽管癌發生的位置,膽管癌可分為肝內膽管癌及肝外膽管癌,而肝外膽管癌又包含肝門及總膽管癌。 大約一成的膽管癌是肝內膽管癌,六~七成是肝門膽管癌,而二~三成是總膽管癌。
遠位膽管癌: 肝癌復發與轉移
您並同意本網站無須為您連結至非屬於本網站之其他網站所生之任何損害,負損害賠償之責任。 當您登入本網站進行會員註冊時,請務必提供您本人最新、正確及完整的資料,包含您的正式姓名、連絡電話、有效email,和任何本網站於您註冊時要求的各項資訊,以完成會員註冊。 倘使用者擬就本網站內容或相關連結網站之資訊作商業上使用時,應事先取得威利生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之書面同意。 Hilar型經切除後有11-41%,而遠端膽管型經切除後五年存活率有27-37%。 由台灣團隊研發:改良型GS處方、NGS處方,被視為台灣膽道癌患者的佳音,改良型GS處方研究論文已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Liver International》,NGS處方初步成果則已發表於2021年歐洲臨床腫瘤學會(ESMO)胃腸腫瘤年會。
遠位膽管癌: 相關檢查
楊博智說,之所以只有少數患者能夠手術治療,主因是膽管是延伸到肝臟,腫瘤一旦阻滿膽管,肝臟也就跟著受損,如果以手術切除,就必須考量剩下的肝臟能否支撐術後正常運作所需。 以往,是經由皮膚穿肝的膽道外引流管,將膽汁引流出體外,藉此降低黃疸。 近年來,逐漸改變成,經由內視鏡,從膽管於十二指腸的出口處,直接逆行性置放膽道支架,將支架穿過膽道狹窄阻塞的地方,到達上游膽管處,使得膽汁可以直接通過支架導管,引流到腸道內,降低黃疸,病患也不需要攜帶體外引流管,並且減低腫瘤藉由外引流管,擴散出肝外的風險。 本人接受網路媒體邀請,發表膽道癌的手術治療策略,希望可以幫助到需要的病人,一起戰勝膽管癌! 名醫會客室權威醫師介紹,膽管癌非絕症 降低黃疸仍有機會根除。 肝癌(Liver Cancer)是國人十大癌症排名第四名,男性排名第二的癌症。
遠位膽管癌: 癌症專區
倘若CA19-9以129 U/ml為標準,其診斷的敏感性約為79%,特異性為98%。 值得注意的是有很多因素也會造成CA19-9上升,進而導致過多不必要的檢查。 雖然多數膽管癌患者形成腫瘤的原因並不明確,但目前已发现相当多的風險因子。 遠位膽管癌 膽管癌治療包括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等。 依照期別,個人身體健康狀況,採行的治療方式與藥物可能不盡相同。 依據美國國家癌症資訊網指引(NCCN)建議,手術切除腫瘤是首要方式,之後再給予輔助性治療,如化療。
遠位膽管癌: 膽管造影
目前沒有單一的化療用藥常規,若狀況允許,也常會建議患者申請臨床試驗[79]。 治療膽管癌的化療藥物包括5-氟尿嘧啶/亞葉酸(英语:Leucovorin)[83]、單用吉西他濱[84]或吉西他濱加上順鉑[85]、愛萊諾迪肯[86]或卡培他濱[87]。 一個小型的可行性研究指出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厄洛替尼在後期膽管癌患者中可能是有益的[88]。
遠位膽管癌: 肝臟油膩膩?居家飲食8招遠離脂肪肝
若您的個人資料有變更、或發現您的個人資料不正確,可以向本公司要求修改或更正。 當蒐集個人資料之目的消失或期限屆滿時,您可要求刪除、停止處理或利用個人資料。 本服務條款的任何條文在適當司法管轄權的法院被判定不合法、無效或因任何理由而無法執行,該無效條文不影響其餘條文的合法性及可執行性。 本服務條款之解釋與適用,以及與本服務條款有關的爭議,均依照中華民國法律予以處理,並以台灣新北地方法院為第一審管轄法院。 當您上傳圖片以及文字敘述到本網站時,即表示您同意任何人得瀏覽這些資料,也表示您同意本網站有權(全部或部分) 使用、複製、修改、發佈、翻譯和展示您公示於本網站上的各類資訊,或製作其派生作品,並使用於現在已知或日後開發的任何形式、媒體或技術上。 (2) 傳輸任何會侵犯他人權益的資料,包括但不限於隱私權、商業機密、商標權、專利權、著作權、智慧財產權及其他權利。
遠位膽管癌: 膽管癌如何治療
與另一種原發性惡性肝腫瘤──肝細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相比較,其臨床症狀、診斷及流行病學特徵各方面皆不相同。 膽道系統分布在整個肝內,從肝細胞表面凹槽形成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成為總膽管,最後流入十二指腸。 膽管癌可以從任何有膽管的地方產生,包括肝內膽管及肝外膽管。 膽管癌初期通常沒有徵兆或症狀不明顯,加上國人對膽管癌的認識有限,即使胰臟癌初期出現消化不良、腹痛、食慾不佳或、體重下降等症狀,也難以聯想到是罹患癌症的可能性;膽道癌的末期症狀則包括腹痛、全身乏力、夜間盜汗與體重減輕等。
遠位膽管癌: 膽管癌轉移常見部位
X射線電腦斷層掃描(CT)在膽管癌的診斷中也充當重要角色[52][53][54]。 遠位膽管癌2025 膽管癌患者血漿中的癌胚抗原和CA19-9濃度通常會提高,但其專一度和敏感度都不足以成為常規的檢查標準。 血液檢查常配合造影方法,在疑似膽管癌的案例中作為有用的判斷依據[48]。 本網站一概不承擔賠償因意外(包括感染電腦病毒、系統遭攻擊或突發任何漏洞)、誹謗、侵犯著作權或其他智慧產權所造成的損失,包括但不限於利潤、商譽、使用、資料損失或其他無形損失。
遠位膽管癌: 胰臟癌症狀有哪些?「癌中之王」胰臟癌存活率為何不高?誰是胰臟癌高風險族群?
阻塞性黃疸的病人可能疑似患有膽管癌,其中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是造成膽管癌的高風險因子,但它本身的徵狀和膽管癌難以分辨,在這種情形下,造影上顯示的團狀物或膽管擴張等診斷線索不具有代表性,因此要有效診斷出膽管癌相當困難[47]。 雖然多數膽管癌患者形成腫瘤的原因並不明確,但目前已發現相當多的風險因子。 西方國家最常見的風險因子為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這是一種和潰瘍性結腸炎高度相關的膽道發炎疾病[15],流行病學統計指出PSC患者一生中罹患膽管癌的概率為10%–15%[16],法醫病理的一系列研究則顯示此比率可能高達30%[17]。 遠位膽管癌2025 膽管癌的發生率會隨著年齡增加,男性發生的機率稍微較女性高(可能是因為男性有較高比例的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患者)[100]。
本網站會將您的回應傳達與權利人,並在確認您無侵犯智慧財產權之虞後14個工作天內,恢復您先前被凍結的權利。 本網站無法監視或控制由第三方提供之網路資源產生的結果。 在使用這些網路資源時,請確保您對第三方的熟悉度,並同意第三方的使用條款。
遠位膽管癌: 膽管癌治療方式為何?
本網站並不擁有您所提供的任何素材的智慧財產權,任何您上傳的素材仍歸屬於您。 您可以在任何時刻刪除相關素材,或直接刪除您的帳號且同時本網站也會移除您帳戶中所有內容。 以往膽管癌只有不到3成的患者能夠以手術治療,多數只能採取保守治療,導致膽管癌死亡率偏高,平均存活率只有1年。 遠位膽管癌 遠位膽管癌2025 近年來已有新的術式,利用肝門靜脈栓塞術,讓以往遭判定只能保守治療緩和病症的患者,以手術治療重獲健康。
遠位膽管癌: 研究
現今西方國家的肝內型膽管癌比例比起過去較高[5]。 遠位膽管癌2025 為了增加放射治療對腫瘤的控制,減少圍繞腫瘤鄰近之正常組織所引起的傷害,目前的放射治療儀器多可精確定位,將劑量集中於照射區域,減少對周圍正常細胞的損傷。 放射線對正常細胞也會有影響,尤其是腸胃道黏膜表皮此類代謝率較快的細胞影響較大,因此在接受放射治療時,常會有噁心、腹瀉、腸胃不適等症狀,但療程結束就會改善。
但是,有時候「自體免疫造成的膽管病變」,也會和「膽管癌」的表現非常接近,甚至難以區分,這時候,只有切片化驗,才能做出最終的診斷。 遠位膽管癌 要100%確診膽管癌,必須要取得病理樣本,進行化驗,才能100%確定。 遠位膽管癌2025 病理切片診斷,可以說是膽管癌診斷的「黃金標準」。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進行「逆行性膽道攝影」,經由胃鏡,更深一步到十二指腸,進入膽管內,取得腫瘤樣本。 下圖為「膽道攝影」圖像,利用小夾子,鑽進膽道內,取得樣本化驗。 通常癌症的產生,與身體的慢性發炎有密不可分的相關性,而膽管癌也是一樣,膽管癌的危險因子,包括:「肝內結石」、「膽管炎」、「肝內寄生蟲感染」、或是「先天性膽管囊腫」的病人身上,然而,有些人的膽管癌原因是不明的。
台灣的膽管癌年發生率為每十萬人4.7例,屬於罕見癌症,但發生率仍較西方國家高出許多,台灣的中華肝吸蟲感染盛行率雖然已經大幅降低,但另一項西方國家很少見的風險因子——肝內膽管結石(英語:hepatolithiasis)和台灣的膽管癌病例則有強烈關聯[99]。 在組織學上,膽管癌的細胞可能以未分化型、分化型、或過渡型出現,它們通常由活化的纖維結締組織或促結締組織(英語:desmoplastic)包圍,纖維化組織的存在使得分化型癌細胞和正常上皮細胞不易分辨。 大部分出現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症狀不明顯,有時只出現右上側腹痛,或噁心、食慾不振及體重減輕等不特定症狀,不太容易及早發現。 只有出現在肝門或總膽管附近的膽管癌,才會因為膽管阻塞而造成皮膚癢、黃疸、眼睛泛黃及小便呈茶褐色等症狀,也因而比較容易被診斷出來。 依照目前的醫療發展,手術徹底切除膽管癌,仍然是這個疾病唯一可以獲得長期存活的治療方法,其他治療,如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以及新興的免疫治療,目前都還無法獲得良好的療效。 因此,追求手術切除的可能性,並且積極徹底切除腫瘤,是外科醫師一直追求的目標。
膽管癌是個難以醫治且快速致死的疾病,只有在腫瘤能以手術根除(英語:Segmental resection)的情況下才有機會治癒。 馬約診所使用標準化的肝臟移植手術和嚴格的手術篩選條件,在早期膽管癌治療中取得顯著的成功[70];肝臟移植(英語:Liver transplantation)後的輔助性療法在無法切除腫瘤的特定個案中有明顯的作用[71]。 西方國家最常見的風險因子為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SC),這是一種和潰瘍性結腸炎高度相關的膽道發炎疾病[15],流行病學統計指出PSC患者一生中罹患膽管癌的機率為10%–15%[16],法醫病理的一系列研究則顯示此比率可能高達30%[17]。 胰臟癌發生在胰臟頭部時,可能侵犯膽管,造成膽汁無法流到十二指腸,這時患者會有黃疸、茶色尿、糞便顏色變淡,甚至發燒畏寒等症狀。
遠位膽管癌: 肝癌第 3 期
化療藥物方面,能發揮效果的藥物也相當少,雖然近年開始出現標靶治療和免疫療法,但是目前還沒有非常突破的進展。 若術後腫瘤組織邊緣呈陰性反應(例如腫瘤已完全清除),輔助療法不一定能帶來好處,報告指出輔助性放療可能產生正面[73][74]或負面[12][75][76]的結果;對於腫瘤已成功清除的病人而言,輔助性化療似乎也沒有意義[77]。 以手術移除(英语:Segmental resection)腫瘤是目前唯一可能治癒膽管癌的方法。 由於癌細胞會透過淋巴結遠端轉移,無法切除腫瘤的患者五年存活率為0%[89];全部膽管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則為5%[90]。
遠位膽管癌: 無聲殺手!膽囊癌末期致死率高 症狀、高風險族群及治療方式
如有需要,醫生甚至會為患者照X光或進行其他測試,了解癌腫復發的機率。 不論任何體積的腫瘤,不論有否生長至膽管外或附近血管,已擴散至1至3個附近的淋巴結,但未擴散至更遠組織。 簡而言之,當膽管內的DNA(脫氧核糖核酸)出現突變時,細胞有機會失控式增長,形成腫瘤,即膽管癌。 然而,醫學界至今仍未就這種基因突變的具體成因達成一致的定論,因部分可能由發炎引起,亦有部分源頭不明,甚至由隨機事件引致,未必有明顯的外在成因。
遠位膽管癌: 膽管癌治療為何難治?血管和淋巴結侵犯是關鍵
部分患者更會併發急性膽管炎,繼而出現發燒、畏寒及腹痛的情況。 在膽管癌篩檢的部分,除了衛福部目前提供40~65歲成人每3年1次健康檢查外,未補助對象也建議每1~3年自費接受健康檢查,尤其是肝炎患者,更應透過腹部超音波確認膽管是否有惡性腫瘤存在。 雖然可以透過手術治療膽管癌,但治療成效通常不如預期,腫瘤長在肝臟裡面的膽管癌5年後的存活率約25~33%;腫瘤長在膽管附近的膽管癌,5年後存活率更低,僅10~15%。 正因預後成效不佳,也因此如能積極預防、發現病徵以及早治療,或許將有截然不同的治療成績。 肝癌跟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有密切關係,故高危人士可以透過驗血或身體檢查來預防,但膽管癌發生的原因目前仍然不明,只知它跟遺傳沒有絕對關係,要早期發現的話,最好每年做一次健康檢查或是接受腹部超聲波檢查。 膽管系統密佈在肝臟,從肝細胞旁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以及肝外的肝總管和膽總管,將膽汁運送到肝外,不僅排出膽紅素等代謝廢物,還把膽汁酸排入腸道,幫助脂肪消化、吸收。
遠位膽管癌: 膽管癌 – Gallbladder Cancer
如果伴隨有肝內結石,當然必須另加總膽管切開及引流。 若病人有併發黃疸或膽道感染,則必須先放膽管引流管,把併發症控制下來後,再考慮開刀切除腫瘤。 如果無法手術切除,則可以採用姑息之手術引流或長時間置放PTCD引流管或是以內視鏡方式在膽管內留置導管引流膽汁作為症狀治療。 膽管癌是個難以醫治且快速致死的疾病,只有在腫瘤能以手術根除(英语:Segmental resection)的情況下才有機會治癒。 除非已有明確證據指出患者無法進行手術,多數案例要到手術進行當下才能評估手術成功率[69],因此患者多會先進行一次試探性手術[13]。 馬約診所使用標準化的肝臟移植手術和嚴格的手術篩選條件,在早期膽管癌治療中取得顯著的成功[70];肝臟移植(英语:Liver transplantation)後的輔助性療法在無法切除腫瘤的特定個案中有明显的作用[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