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新機場配套基建之一的青嶼幹線,途經葵涌、青衣一帶,改變葵青區面貌。 人口結構方面,大批自1960年代至1970年代遷入的市民續漸老化,出現人口老化問題。 葵涌廣場共有3座住宅,為每層八伙設計,標準單位的建築面積由 平方呎,間隔為兩房兩廳及三房兩廳,另設複式單位。
因修復後的醉酒灣堆填區屬環保署管理,故署方負責起草及制定土地合約,並於2008年7月3日與香港單車聯會簽訂21年租約,由香港賽馬會於2009年撥捐2,200萬元興建,是香港首座及唯一符合國際標準的小輪車訓練及比賽場地[14]。 香港賽馬會國際小輪車場在2009年10月31日開幕,成為同年東亞運動會比賽場地[13]。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2025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2025 香港1970年代工業發展蓬勃,吸引不少來自巴基斯坦、印度及尼泊爾的單身男子來港打工,寄錢回鄉養家。 由於葵涌鄰近貨櫃碼頭,並有不少船務工場,加上工廠區內紗廠及其他工業,從而為他們提供了大量工作機會。 部份南亞人為節省交通費,加上附近租金便宜,他們會合租一個單位,在葵涌與石籬交界的屏麗徑一帶聚居,慢慢形成一個社群。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設計
以往居民來往葵涌邨和禾塘咀街,需要步行全長119級的「百步梯」,對長者和行動不便人士造成嚴重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期曾擬興建居屋,及後因樓市下跌而於2000年3月改為興建公屋;其後,房委會於同月曾一度將該等樓宇列入可租可買計劃[4],但最後放棄並重新設計。 香港巴士大典現正進行實驗性測試,部分頁面顯示效果有所不同,敬請留意。
- 該工廠大廈在1973年前跟徙置區均由徙置事務處管理,後交由房委會管理。
- 1970年代香港工業發達,工廠區內設紗廠及其他工業提供大量工作機會。
- 而港鐵葵芳站一帶,連同附近葵盛游泳池、葵涌運動場、南葵涌賽馬會診所,當中包括兩個人流量極高購物中心:新都會廣場和葵涌廣場,亦儼如成為了葵涌市中心。
- 隨著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廠商將廠房北移至中國大陸,各類創意文化產業紛紛進駐空置的工廈單位,例如創意媒體集團毛記葵涌的工作室設於同珍工業大廈。
- 2023年3月初,有網民分享邨內一座垃圾房牆上掛着近50幅鑲有框架的人像畫、風景畫和掛有多個古董時鐘,不過事件曝光後,牆上的藝術畫幾乎被拆光,只有兩個時鐘保留。
- 葵涌運動場(英文:Kwai Chung Sports Ground)係香港一田徑運動場,喺葵涌興盛路93號,另一邊為葵福路,隔興芳路為新都會廣場,行政上歸葵青區,設施有運動場、草地球場、硬地球場、籃球場、門球場,以及十一人草地足球場、七人硬地足球場。
2018年5月,審計署發表的審計報告再次點名批評康文署的葵涌公園發展進度不理想。 而康文署於2013年提出興建高爾夫球練習場,卻因未作技術評估就將方案提交區議會,獲同意後始發現方案並不可行,被質疑為何不在諮詢前就研究出可行方案[22]。 同年9月,公園內的臨時板球場進行試業,並於11月27日宣佈正式啟用,並在同日舉行開幕典禮[25]。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設計性質
體育館提供多元化的康樂設施,歡迎個人及團體於開放時間內租用。 此外,體育館每月均舉辦不同類型的康樂體育活動,歡迎市民報名參加。 葵涌由於原來屬於荃灣區,亦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本身並無像其他新市鎮般有稱為市中心的地帶。 但隨著葵涌脫離荃灣區,區內亦多了屬於自己的公共設施,例如以「葵青」為名的葵青劇院。
直至牌照在2019年獲續批後,才於同年5月於平日晨早開放給市民散步[2]。 停用後,由於議員們希望新界有個大型公園,可以與港島的維多利亞公園、尖沙咀的九龍公園看齊,當局於1981年計劃將該處改建成公園[7],然後在翌年就工程招標[8]。 公園原擬於1992年落成及啟用,惟準備啟用時發現堆填的垃圾因為自然腐化而釋放沼氣,結果需要取消啟用,環境保護署更在1993年花費1.1億港元對公園進行防範沼氣及監測保養工程,直至2000年才將公園交還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9]。 葵涌運動場(英文:Kwai Chung Sports Ground)係香港一田徑運動場,喺葵涌興盛路93號,另一邊為葵福路,隔興芳路為新都會廣場,行政上歸葵青區,設施有運動場、草地球場、硬地球場、籃球場、門球場,以及十一人草地足球場、七人硬地足球場。 1970年代香港工業發達,工廠區內設紗廠及其他工業提供大量工作機會。 隨著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大量廠商將廠房北移至中國大陸,各類創意文化產業紛紛進駐空置的工廈單位,例如創意媒體集團毛記葵涌的工作室設於同珍工業大廈。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商場
葵涌(chong)邨(英語:Kwai Chung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項目編號為TW20RR[3](茵葵樓為TW28[3]。百葵及合葵樓為TW32[3]),位於新界葵青區,大窩口以東,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管理,是葵青區最大型的公共屋邨。 鑑於葵涌運動場的籃球場使用率下降,康文署於是改建該籃球場為全港首個沙灘排球兼手球場,有關場地包括一個33米乘20米的沙灘排球兼手球場地、看台、貯物室及為運動員清理沙粒的花灑等[3]。 葵涌運動場設有一個泛光照明真草球場和一條400米長跑道,一個有蓋看台。 在球場外圍尚有2個硬地足球場、4個籃球場及1個門球場[2]。 葵涌運動場(英語:Kwai Chung Sports Ground)是香港一座綜合運動場[1],位於新界葵芳興盛路93號,在新都會廣場對面,於1979年建成。 和宜合道運動場位於新界葵涌和宜合道298號(毗鄰北葵涌鄧肇堅體育館),於1978年11月12日啟用,歡迎團體於開放時間租用。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籃球場(戶外免費球場)
而港鐵葵芳站一帶,連同附近葵盛游泳池、葵涌運動場、南葵涌賽馬會診所,當中包括兩個人流量極高購物中心:新都會廣場和葵涌廣場,亦儼如成為了葵涌市中心。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葵涌於1960年代前甚少發展,直到荃灣衛星城市逐漸開發,住宅群擴展至葵涌一帶。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2025 加上政府亦於1970年代初興建葵涌貨櫃碼頭,使葵涌得以發展迅速。 本來屬於荃灣區一部份的葵涌,亦於1985年聯同青衣島分拆出葵青區,而城門隧道則成為往來新界東之主要幹道。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公園荒地
葵涌(chong)[a](英語:Kwai Chung)位於香港新界西南[1],是荃灣新市鎮的一部份,屬規劃署定義的都會區(香港市區)範圍之內。 在香港行政區劃中,曾經為荃灣區,葵涌後來與青衣島一同分拆,組成葵青區。 葵涌可以再細分為上葵涌、中葵涌及下葵涌,住宅主要集中在上葵涌及下葵涌,較多大型的公共房屋及私人住宅,人口比較稠密,而工貿區則主要集中在中葵涌一帶。 為配合2009年東亞運動會小輪車比賽,政府撥出葵涌公園西南面一幅面積約3.9公頃的土地予中國香港單車總會,用作發展單車場(小輪車場)[13]。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香港巴士大典
葵涌邨於1991年起分四個階段重建,並於1992年11月公佈重建規劃,至2000年拆卸最後一批舊廈(亦是全港最後一批清拆的第三型徙置大廈),而新樓宇分別於1997年、2000年和2005年落成。 雖然徙置區現已消失,但區內的居民仍以「新區」來稱呼葵涌邨,而途經的荃灣旺角線紅色小巴仍以「新區」來標示葵涌邨站。 而位處大窩口道與禾塘咀街交界、第三期對出的第二期部份為公園、命名為「葵涌新區公園」。 北葵涌鄧肇堅體育館位於新界葵涌和宜合道292號(毗鄰和宜合道運動場及北葵涌賽馬會游泳池),於1985年1月28日啟用。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重建後的葵涌邨
葵涌建有多個公共屋邨,大多由1964年至1970年代中發展,部份在1991年至2008年重建。 經過20多年不斷「劏舖」,現時商場的商鋪數量達1000多個,業權分散,大多為小店經營,甚具特色,與香港大多連鎖店林立的商場十分不同;而且相對便宜的價格吸引同區及鄰近地區的學生及年青人閑逛和光顧,獲譽為「平民天堂」。 [4]葵涌廣場內的商舖可租可買,不少商戶都以短期租約經營,相對一般商場流動性較大,但一直被批評欠缺劃一的管理。 葵涌邨內設兩層高商場,名為葵涌商場,亦設有街市(已翻新)、停車場和公共交通交匯處,滿足鄰近市民基本需要[15];商場內設有港鐵特惠站,提供大窩口站兩元乘車折扣優惠。 葵涌邨重建後園林設計圍繞“城中綠洲”概念,重建時保留了逾百棵大樹,並種植了16萬棵植物,休憩面積由重建前4.8公頃,增至7.5公頃,全邨綠化面積高達30%,面積是全港公屋之冠。 邨內有4個公共空間,其中第3期平台種植葵樹 ,地面鋪上藍色地磚代表河流,與葵涌之名相呼應。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商場冷氣故障多天
大部分運動場的跑道更會於沒有被團體租用的時間開放作免費緩步跑用途。 民主黨區議員吳劍昇、林紹輝、許祺祥及黃炳權曾在區議會會議中動議要求盡快開放公園,吳更引用審計署於2013年提交政府的報告書內容,批評康文署擁有大型公園的發展權,卻在由1989年動工至今逾20年,公園基本上仍然閒置,認為無法接受[21]。 立法會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議員謝偉銓在2020年也批評葵涌公園的發展多年來「只聞樓梯響」,認為民政事務局和康文署應負主要責任,而政府高層亦應介入[9]。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設施
喺球場外圍重有2個硬地足球場、4個籃球場同埋1個門球場[1]。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2025 立法會於2017年通過撥款2.5億元興建光輝圍的斜道式升降機工程,該系統全長約40米,設有兩部升降機,每部可接載24人。 工程到2022年4月6日完成,居民上山或落山只需1分鐘[10]。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開放時間
第1,2及3座住宅層數均為27層,而其中第3座30及32樓更設6個複式單位(D及E室除外)合共提供640個住宅單位,4樓平台的康樂設施為2個游泳池、平台花園及兒童遊樂場。 而住於徙置區東北面的工廠大廈,當初稱為「葵涌徙置工廠大廈」,屬樓高七層的第二型徙置工廠大廈,1964年5月展開興建工程,1966年9月先啟用第三至四座,1973年4月第一至二座落成,提供256平方英尺的工廠單位[5][6]。 該工廠大廈在1973年前跟徙置區均由徙置事務處管理,後交由房委會管理。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葵湧運動場平面圖 於2002年工廠大廈最終被拆卸,受影響約700廠戶,每戶可獲約7.5萬至13.8萬港元的特惠津貼,另加現金津貼6,000港元,廠戶在該年1月底接到一年半的清拆通知,且獲凍結租金[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