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開埠以來,因其低窪地帶較多,因此許多居民依賴曬鹽維生,當地鹽業亦較為蓬勃,九龍城一帶很快發展為全港數一數二的鹽田區,而「龍城幼鹽」更於全港九新界的士多和街市打響名堂。 由於衙前圍村位處九龍鬧市,多年來一直成為政府及發展商埋手重建的目標。 1960年代,香港政府已開始商討清拆該圍莊,60年代提出徵用衙前圍作徙置區,要求他們到荃灣另建新村安置,結果村民反對,告上倫敦高院而獲勝訴。 衙前圍村(英語:Nga Tsin Wai Tsuen),又名慶有餘村[1][2],代表「滿溢的繁榮及興旺」[3],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東光道,是香港市區於二十世紀後唯一曾存在的原居民圍村,正面臨清拆重建。
- 全盛時期,該醮會由七條村(即七約)合辦,村民會舉辦神功戲、巡遊、拜神,並會全村舉行齋戒,巡遊隊伍由新蒲崗一直走至土瓜灣木廠街,一度是九龍市區其中一場大型慶典。
- 建議香港政府喺拆卸前,考古救亡,湮滅前,值得留嘅文物都留落來。
- 為了加強防禦,九龍城的居民合力在所住地方的最外圍築起了一堵高三米的圍牆,只留下東南西北四個出口供居民出入,且四個出口皆有人二十四小時輪流站崗,九龍城人漸漸過上了安逸且簡樸的圍村生活。
- 由於這些古老小屋屬「排屋」設計,即每間屋互相倚傍,以保持平衡,當部分屋拆毀時,另一批屋的結構同受影響,亦由於重建計劃懸而不決,居民不願花費為大屋進行修葺,一些古屋已因此倒榻,幸而未有人命傷亡。
- 1960年代,香港政府已開始商討清拆該圍莊,60年代提出徵用衙前圍作徙置區,要求他們到荃灣另建新村安置,結果村民反對,告上倫敦高院而獲勝訴。
- 雖然衙前圍無靚樓,屋細路窄,正正咁要保留,留低英國佔領九龍前,該區原本面貌。
香港史權威夏思義指,九龍區有兩處歷史遺蹟,一為侯王廟,另外一處便是九龍城的衙前圍村,這是香港市區最後一條圍村,雖然衙前圍城沒有漂亮的建築物,而且屋小路窄,但這正其需要保留的價值,保留著該區的真實面貌[5]。 2001年8月,黃大仙區議會以保留古蹟為由,強烈反對重建,要求古物諮詢委員會重新檢討當中歷史價值,但委員會重申村內九成以上的屋宇非原建築物,堅持毋須保留整條圍村,只建議保留村內的天后宮古廟及牌坊。 地區人士早在1980至90年代已要求政府研究衙前圍村的歷史價值。 衙前圍道162號 1999年11月,港府古物諮詢委員會正式通過,支持政府拆建衙前圍村,讓原址交土地發展公司重新發展,委員會指從過去多次視察活動中證實,村內大部分房屋已經過重建,而城牆、護城河和吊橋亦早已在村中消失。
衙前圍道162號: 九龍城重建|市建局啟動計劃 舊區變高樓建4350伙 市政大樓重置
二次大戰時,日軍擴建村莊附近的啟德機場,一度命令拆毀衙前圍村,但經村民游說後,村莊雖幸保不失,但圍牆被拆,牆上的炮台被移走,多棵古樹被砍掉。 約在20世紀中期,開始有外姓人移入村內居住,村民亦陸續獲分配單位而搬離村莊,村莊自此步向衰落。 衙前圍道162號2025 衙前圍道162號 消息傳開後,九龍城的居民都深信這兩件事之間有著不可劃分的關係。
市建局今日(27日)公布啟動的九龍城重建項目KC-017,地盤面積約37,061平方米,涉及三個地盤,主地盤界線大概毗連賈炳達道、龍崗道、衙前圍道及侯王道。 即九龍城街市所在的九龍城市政大樓一帶,距離港鐵屯馬線宋皇臺站B3出口,亦只有一街之隔。 市建局總監區俊豪形容,該區為「龍城」區核心,涉及九龍城市政大樓、九龍城長者健康中心等,有關社區設施將會易地重置到九龍城廣場旁邊賈炳達道公園範圍,即今次項目的北面地盤,將興建一幢新政府綜合大樓。 新政府綜合大樓連同項目內的現有地盤,將可提供約4.7萬平方米樓面面積作政府、機構或社區設施用途,是現時社區設施樓面面積的三倍。 九龍城區的九龍城@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6,407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15,027人。 主要街道包括衙前圍道(九龍城段)、聯合道(九龍城段)、沙浦道(九龍城段)。
衙前圍道162號: 九龍塘 @中原樓市片區
衙前圍道(英語:Nga Tsin Wai Road)是香港九龍九龍城區的一條道路,連接九龍仔及九龍城。 道路雙程行車,西接蘭開夏道,東接啟德道及沙浦道,貫穿整個九龍城,為九龍城內最主要道路,跟區內其他道路成魚骨狀相連,例如侯王道、聯合道等。 在啟德機場未關閉前,該機場的13跑道的飛機進場導航燈建於衙前圍道一座樓宇的天台上,該座樓宇曾開設漢寶集團的酒樓。 2006年11月2日,衙前圍道曾一度封鎖,事緣於前一日在衙前圍道東、西分別發生了兩宗交通意外。 有好事之徒翻查古籍發現前述之兩名村民乃於1806年11月1日自盡。 消息傳開後,九龍城的居民都深信這兩件事之間有着不可劃分的關係。
- 有好事之徒翻查古籍發現前述之兩名村民乃於1806年11月1日自盡。
- 在該發展計劃草圖得到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批准及有關圖則刊憲後,市建局才會按既定政策向該項目內受影響業主及租客作出收購建議及補償安排。
- 大會暫定會舉辦舞龍及一場齋菜烹飪及聯合活動,至於神功戲、唸經等醮會傳統,將會全數停止,居民估計這次醮會亦可能是該圍村最後一次舉辦。
- 衙前圍村(英語:Nga Tsin Wai Tsuen),又名慶有餘村[1][2],代表「滿溢的繁榮及興旺」[3],位於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東光道,是香港市區於二十世紀後唯一曾存在的原居民圍村,正面臨清拆重建。
- 一年內,九龍城近海五百公尺的地方皆成為荒地,無人問津。
市建局亦擬重新規劃該區的行人道和車路,並建議適當放寬地盤的高度限制,以增加建築設計上的彈性和建築物間距,以設置兩條至少18米闊的行人專用區。 衙前圍道162號 該區又會增設市集廣場以連接政府綜合大樓,並會興建地下停車場,以提供360個公眾泊車位。 市建局希望能保留該的的小店,在大樓的底層重置,以發展成「小街飲食文化區」。
衙前圍道162號: 香港樓宇目錄
該項目旨在透過重建以重整及重新規劃發展計劃內的土地,及結合其他市區更新的手法,為社區帶來更廣泛的規劃裨益。 2009年,九巴以9億8000萬港元將土地轉售予母公司載通國際旗下兩間附屬公司。 12月12日,新鴻基地產以4億9000萬元向載通購入觀塘車廠項目的一半權益,以便日後共同發展並重建成商業大廈[2]。 按照重建計劃,衙前圍村地盤面積4,637平方米,計劃重建住宅及商業用途,住宅佔樓面達34,728平方米,另有7,009平方米屬商用、570平方米屬休憩用地。
衙前圍道162號: 九龍城瓏碧開放式單位 1.3萬元租出 呎租61元
二零零一年八月,黃大仙區議會以保留古蹟為由,反對重建,要求古物諮詢委員會重新檢討,但委員會重申村內九成以上屋宇,非並非原有,毋須整條保留,只建議留天后宮古廟及牌坊。 一九八二年始,香港地產商長江實業,逐一收購村屋,但部分居民不肯遷出,村有歷史價值,應予保留。 衙前圍道162號 此後,公司買百年古屋,一一拆毀,村內遂有空地仔,僅包以鐵皮。
衙前圍道162號: 九龍城 @中原樓市片區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2,230,年齡中位數為 39.9歲。 九龍城區的九龍塘@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8,034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30,289人。 主要街道包括筆架山道(九龍塘段)、衙前圍道(九龍塘段)、歌和老街(九龍塘段)、窩打老道(九龍塘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衙前圍道162號2025 畢架山一號,碧華花園,碧麗閣,星輝豪庭,真能閣。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81,130,年齡中位數為 41.4歲。
衙前圍道162號: 歷史
;日地產商要同村影相繪圖,以作記錄之用,並要求原址保留大部分古屋。 市區重建局(市建局)已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第25條的規定,呈交該項目的發展計劃草圖,包括第一階段及第二階段社會影響評估報告予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考慮。 衙前圍道162號2025 1882年,九龍城開始進行填海工程,政府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予九龍城居民。
衙前圍道162號: 項目發展資料
一年內,九龍城近海五百公尺的地方皆成為荒地,無人問津。 衙前圍道162號2025 不過,英國史學家夏思義,九龍只留低咗兩處古村,一為侯王廟,一爲衙前圍,呢條係市區最後一條圍村。 雖然衙前圍無靚樓,屋細路窄,正正咁要保留,留低英國佔領九龍前,該區原本面貌。
衙前圍道162號: 香港大廈搜尋
區俊豪稱,現時九龍城與啟德僅以狹窄的打鼓嶺道行人隧道連接,地面空間狹窄,卻已有約70條巴士線,故門户廣場將整合活化打鼓嶺道公園、地下廣場和附近一列巴士站,以擴大地面空間。 香港日治時期,日軍擴建啟德機場,曾下拆毀衙前,村民游說,幸保不失,然要拆牆拆炮,古樹遭砍。 期後外姓人遷入村,村民得屋邨單位而遷離搬離,村自始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