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上樓宇曾於2001年12月進行初步命名,但由於有意見認為命名不恰當,在翌年2月更改為現時名稱[4]。 所有大廈為改良型和諧式,常滿樓及常逸樓於每層大堂位置設一條平衡陣,家庭式單位廚廁改為類似新和諧式的設計但單位面積不變。 牛頭角上邨(英語:Upp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的公共屋邨之一,位於牛頭角中部,由前房屋署總建築師伍灼宜及房屋署總建築師(3)聯手設計,而第一期及第二、三期分別由中國建築和保華建築有限公司承建,並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屋邨管理。 牛頭角上邨第二期和第三期獲得2007年香港環保建築協會 香港環保建築大獎及2010年優質建築大獎。 南區現有9個公共屋邨,大部分位於香港仔一帶,其中有2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TVB節目《東張西望》日前報道指收到牛頭角一公屋住戶求助,指其單位一個月內兩度「爆屎渠」,糞水湧入令家居臭氣熏天之餘傢俬亦通通報銷。 在邨中一角,我見到有些似乎困擾香港各公共場所的問題,這兒一樣要面對。 整條邨的佈局合理視線景觀開揚,建築設計也很有心思,有現代感之餘又不失用心細緻。 例如邨口這幾條方便居民晒晾衣物的掛繩,相對於平時在各屋邨都見到卻又被忽視的「不准晒晾」標語,就明顯地以人為本。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觀塘花園大廈
由于只有牛头角下邨(一区)及少部分牛头角下邨(二区)重建后仍作住宅用途,人口不足以支持三个选区,现时牛头角下邨联同牛头角上邨同属牛头角选区,现任区议员为民建联梁腾丰。 在2015年区议会选举临时划界建议,牛头角下邨将与原属佐敦谷选区的乐雅苑、安基苑合组为新的牛头角下邨选区。 下邨的地下及1楼设“文化廊”,保留了300件有文化价值的物品,包括历史图片,市民透过观赏展品,了解牛头角下邨自1960年代建成后,如何演变为今天新型的屋邨。 至於第一批1.7萬個簡約公屋的管理費開支,涉款逾25億元,亦未必較公屋貴。 牛頭角下邨向牛頭角道設有露天的中央廣場,中央廣場兩旁是一個小型的商場,名為牛頭角下邨廣場,共有五間商舖。 下邨的地下及1樓設「文化廊」,保留了300件有文化價值的物品,包括歷史圖片,市民透過觀賞展品,了解牛頭角下邨自1960年代建成後,如何演變為今天新型的屋邨。
- 呢個表包括由喺上面所提及嘅三間組織轄下嘅公共屋邨,包括已經落成、起緊、重起緊、等緊起或者建議緊,同埋拆咗同改做其他用途嘅公共屋邨。
- 另外三座的單位原先預計延至2021年第二季才可入伙,但在各方施壓之下,加上疫情回穩,駿洋邨隔離中心最終於同年9月24日,隨著最後一名密切接觸者完成檢疫而停用,並在同年10月中交還。
- 2008年12月10日[12],香港房屋委员会于原牛头角下邨一区位置分两期启动上盖工程,重新兴建牛头角下邨。
- 而在最终修订的重建计划中,此邨一及二区最后分别订于2003/04财政年度,以及2008/09财政年度开始拆卸,成为香港房屋委员会及房屋署的“整体重建计划”下最后一个获重新兴建的公共屋邨[10]。
- 在任何情況下,複製或引用當前頁面所發佈的樓市片區統計數據時,均須註明 “資料來源:政府統計處及中原地圖”。
- 以前冇起公共屋邨嘅灣仔區由2016年開始加入原本屬於東區嘅維園同天后兩個選區之後,喺天后區範圍入面嘅房協屋邨勵德邨就成為灣仔區唯一一個公共屋邨。
- 【本報訊】屯門寶田邨共九幢樓宇以中轉房屋用途設計,於二○○○年入伙,安置清拆重建、天災、家庭問題等而未獲編配租住公屋單位的人士暫住,單位面積只介乎八十七至三百零二平方呎。
若果官僚只本着他們今次的所謂勝利為指標,而不去真正面對香港房屋問題制定一套有效的房屋政策,結果其實是失敗。 及後,該地盤在空置一段時間之後,重建為詠善樓,於2009年落成,而東部空地曾經供予香港遊樂場協會開設「創藝坊」,活動結束後改為黃大仙廣場、露天及有蓋停車場,以及港鐵隧道緊急救援通道。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二、三期,是房屋署首批由和諧式過渡至非標準型的公屋。 房屋署總建筑師伍灼宜表示,大廈布局是透過微氣候分析地盤日照和風向來決定,6座大廈分成兩組排列興建,分別享受山景和海景,并留下通風廊加強通風。 和諧式大廈的特點在於採用高度統一的設計,預製組件佔很高比例,包括使用預製樓梯、預製乾牆、預製廚房工作檯、預製外牆面板,以至半預製樓板,大大加快興建過程及減低成本,興建過程如工人把預製組件吊上樓層,再移動至預定位置安裝。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牛頭角下邨貴新樓的交通站點
今天蘇屋邨在2019年宣告重建完成後,依然是當紅炸子雞,政府新聞公報亦有提及,備受觸目。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2025 「蘇屋三寶」包括燕子亭的弧形天花壁畫、賣火水的小白屋及屋邨的金漆招牌統統被保留,就連舊屋邨辦事處都保留改成郵政局,讓遊客到來有「迹」可尋,有「卡」可打,可謂用心良苦。 由2017年4月1日起,獲登記的一般家庭申請,若申請內全部成員均現居於公屋,相關申請將被凍結一年及被編訂一個相應登記日期,期間房屋署會暫緩處理該公屋申請。 如申請者因上述規定導致申請被凍結一年,其後有關申請轉為非長者1人申請,會按「配額及計分制」下的規定被扣減30分。
- 第二期重建計劃原定於2003/04財政年度展開,但由於居民堅持「原區安置」,最後延至2010年10月20日展開,於2011年11月完成拆卸工程;此工程由中國建築承建,是唯一一次清拆採用預製組件的徙置大廈。
- 警方趕抵調查後,將案件列作「爆竊」處理,秀茂坪警區刑事調查隊已接手跟進,暫時無人被捕。
- 政府應該鼓勵健康商業模式的「劏房」,大家算一算,十萬個劏房戶,劏房月租中位數為 4,800 牛頭角上邨單位面積 元,即是每月5億、每年60億的經濟生態。
最終「乙區」的第9-12座於1998年5月31日永久封閉(原訂為1997年11月30日),同年底完成清拆,原址於2000年展開地基工程,但因為工程展開後發現地底岩石存有問題,需要額外加固地基。 2008年12月10日[12],香港房屋委員會於原牛頭角下邨一區位置分兩期啟動上蓋工程,重新興建牛頭角下邨。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2025 地盤佔地3.18公頃,用作興建1幢46層、2幢41層及2幢48層高的非標準型出租公共房屋大廈,當中貴顯樓及貴新樓在朗天苑落成前,是目前全港樓層數目最高的公營房屋大廈。 而「甲區」的所有住戶在2002年10月31日遷出後,舊第1至5座則於2003年年底完成清拆,地基工程於2006年展開,共有6幢大樓,高40層,接收牛頭角下邨(二區)的拆建戶。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牛頭角
在九龍灣填海前,牛頭角因海灣的海岸線與牛角相似而得名,並對望隔岸的馬頭角。 [1][2]香港開埠初期,市區需要大量建築石材,牛頭角一帶曾盛行採石業,有客家人士聚居,與茜草灣、茶果嶺和鯉魚門,合稱為九龍四山。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2025 百多年前的客家瀝源九約竹枝詞中,便描述到四山中的牛頭角:「清遊忽到蘇茅坪,瞥見牛頭角又生。茜草灣前多石匠,仙歌嘹亮一聲聲」,大意是指現今牛頭角上邨、花園大廈及玉蓮臺一帶當時為採石場。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牛頭角下邨(一區)已於2003年清拆,而牛頭角下邨(二區)亦已於2010年年初開始清拆。
主要街道包括牛頭角道(牛頭角段)、觀塘道(牛頭角段)、大業街(牛頭角段)。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2025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4,490,年齡中位數為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49.6歲。 同樣是石礦場遺址,彩德邨及附近的彩霞邨和彩盈邨地勢沒安達邨、安泰邨高,不過要俯瞰東九龍維港景色仍綽綽有餘! 由昔日因興建地鐵而停業的平山石礦場,經多年荒廢平整後,最終成為拔地而起的彩德邨,被譽為公屋王絕非浪得虛名,商場更是俯瞰九龍灣港鐵車廠的最佳位置。 如果有腳骨力,還可登上附近的彩雲道史蹟徑,從高處盡覽彩德邨外,更可270度飽覽九龍景致,難怪亦是彩德居民晨運熱點。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興建期間的圖片庫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牛頭角上邨常盛樓2樓一個公屋單位住戶陳小姐接受訪問時指,單位第一次爆渠發生於去年(2022年)12月4日。 當日早上陳小姐與父母外出飲茶,返家後一入門口驚見地面全濕,檢查下發現是去水渠有污水倒灌,導致全屋地面浸滿糞水,臭氣熏天。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重建圖片
牛頭角下邨各大廈以「貴〇樓」命名,是以共通字命名樓宇的房委會公共屋邨中少數與屋邨名稱或鄰近主幹道及其諧音皆無關的公共屋邨之一(其它例子為大窩口邨、和樂邨及福來邨)。 此外,第一期大廈各座大廈名稱之第二字、拼合後可組成「亮月顯新輝」一句,其後興建的部分屋邨如水泉澳邨亦採用同樣組句方式為大廈命名。 香港平民屋宇有限公司有意將唯一出租屋邨大坑西邨分3期重建,頭兩期然會攞嚟做租住房屋,第三期就會作為住宅出售,以抵銷興建廉租屋嘅虧蝕[346]。 重建後將有5,000個單位[347],較重建前嘅1,600伙大幅增加,頭兩期重建會畀所有居民原邨重置,第三期就撥作青年自置居所,預計每個單位面積約300平方呎,售價大概100幾萬港元[348]。 1980年,政府把位於龍翔道以北,原屬黃大仙下邨的第8座撥歸上邨管理。 這座大廈屬於第一型徙廈,原用作安置受竹園村清拆影響又擁有地契的村民,因此該大廈所有單位均設獨立廚廁,是3座非改建第一型徙置大廈的其中一座(另兩座為佐敦谷邨第4座及第5座)。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牛頭角上邨單位面積: 重建前
牛头角下邨(英语:Lower Ngau Tau Kok Estate)是香港房屋委员会位于香港九龙观塘区佐敦谷的公共屋邨,为香港市区最后一个开展重建的徙置区、项目编号为KL49RR[2]。 下列公共屋邨標準型大廈樓宇樣本平面圖只供參考,並不代表所有公屋樓宇類型。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牛頭角下邨
1965年,擁有7座樓宇的大坑西邨落成,成為全港唯一為低收入家庭提供低於市值租金的私營出租屋邨,1980年更有新的一幢民泰樓落成。 時至今日,這8幢樓宇雖然沒有升降機又有點破舊,但佈局頗具心思的「紳士樓」,隨著重建計劃落實,將逐漸消失在可見未來。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所有後續裝修工作於同年12月10日完成,隨後準備交付準租戶;原本政府預計1至3座準住戶需於明年1月底才入伙。 但有消息指,第3座的準住戶可提早於12月10日起陸續入伙,預計每天安排80戶,即使12月有多日假期,有關工作亦不會暫停。 第一期共有6座樓宇、一個中型商場以及一間幼稚園,由2010年7月23日起分階段入伙。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觀塘區
牛頭角下邨係香港嘅一條公共屋邨,喺九龍牛頭角牛頭角道 120 號,一共有6座樓,五座喺2012年入伙,一座喺2015年入伙。 決定以翠屏南邨為起點後,在網上找了一下,原來要從觀塘地鐵站乘小巴前往。 路程雖短,但慶幸有乘搭小巴;地圖上沒看出來,原來這條邨是建在一個山坡上的,小巴從山腳一路開到山頂。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香港房屋委員會及房屋署
你說一些悲情的說話,立法會可以撥款,但是撥款之後,只是增加三萬個單位,剩下七萬個劏房戶又如何處理?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2025 李家超作為特首,必需要弄清楚他的團隊如何分工,局長做什麼,署長做什麼,而不應該縱容把本來由房屋署起樓的工作,交由房屋局去做的奇怪不合理現象。 截至2023年12月,香港共有258個公共屋邨,單位總計超過85萬個。 此列表以地區劃分,排名不分先後(「一邨」、「二邨」等有細分的屋邨視作不同屋邨,以及由原址分拆而成的,表中放在一起方便比較)。 2003年香港爆发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虽然发源地为牛头角下邨旁的淘大花园,但是牛头角下邨也有居民感染,世界卫生组织环境专家小组更于当年4月前往牛头角下邨进行查证[37]。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位於觀塘區的公共屋邨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只要另一邊申請到,他就即時由舊單位刪除戶籍,「所以我嘅問題係可唔可以兩條隊排,唔得嘅話就冇辦法」。 牛頭角上邨有兩個停車場,牛頭角上邨一期室內停車場由領展擁有和管理,車位數目171個,提供時租、12小時泊、「隨意泊」和月租服務,車輛可由安德道或安善道進出。 另一個停車場則接近常康樓和常榮樓,出入口位於安德道,內有少位露天車位,允許免費15分鐘上落客。 由於當時第6-8座的原興建選址是在現花園大廈喜鵲樓一帶或者是牛下一區,可能後來那些地批了給房協又或者興建了徙置區,政府沒有興建第6-8座。 牛头角下邨以前与牛头角上邨共组为上牛头角、中牛头角及下牛头角选区,上牛头角选区覆盖牛头角上邨,中牛头角选区覆盖牛头角下邨(一区),而下牛头角覆盖牛头角下邨(二区)。
最終「乙區」的第9-12座於1998年5月31日永久封閉(原訂為1997年11月30日)[2],同年底完成清拆,原址於2000年展開地基工程,但因為工程展開後發現地底岩石存有問題,需要額外加固地基。 同時,駿洋邨已準備就緒,有警方駐守及設置大型水馬,出入人士和車輛都需登記。 到同年6月,有居民認為政府提供的6000元特惠津貼過份涼薄及不切實際,期望政府為影響的住戶作出補償,免租一年。
而二区于2011年完成拆卸后,于2016年开始动工兴建东九文化中心。 西部共有為數14座舊型政府廉租屋大廈(第1-15座,沒有第13座),於1963年7月至翌年10月落成;而東部則有5座設有電梯設施的新型政府廉租屋大廈,名稱分別為東座、南座、西座、北座及中座,於1965年8月至11月落成。 房署也因應居民的意見,稍為改動了上邨的設計,例如將原本以扶手電梯連接地下至平臺,改為以升降機代替,并將通向各座住宅的斜路改為平路,方便長者及傷殘人士出入。 至于原本偏離大廈出入口的座椅,亦重新放置于各大廈出入口附近,方便長者聚集休憩。 2003年香港爆發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雖然發源地為牛頭角下邨旁的淘大花園,但是牛頭角下邨也有居民感染,世界衛生組織環境專家小組更於當年4月前往牛頭角下邨進行查證。 商場內的大小商鋪,預計會經營各種零售服務行業如食肆、便利店、西醫診所及中西藥、化妝品和海味等行業。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牛头角下邨
第二期重建計劃原定於2003/04財政年度展開,但由於居民堅持「原區安置」,最後延至2010年10月20日展開,於2011年11月完成拆卸工程;此工程由中國建築承建,是唯一一次清拆採用預製組件的徙置大廈。 在2013年3月,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會員暨房委會委員蔡涯棉建議,香港房屋需求殷切,加上西九文化區即將落成,有關部門應該重新審視第二期土地的發展,包括用以興建私人樓宇或者公營房屋,善用土地資源。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2025 其後,民政事務局發言人表示,牛頭角下邨跨區社區文化中心的工程計劃的技術可行性研究已經完成,有關部門將會繼續按照既定程序推展有關的工程項目,暫時未有時間表[13]。
而在最终修订的重建计划中,此邨一及二区最后分别订于2003/04财政年度,以及2008/09财政年度开始拆卸,成为香港房屋委员会及房屋署的“整体重建计划”下最后一个获重新兴建的公共屋邨[10]。 大部分受到二区重建影响的租户,都透过“自选单位计划”获安排拣选邻近重建完成的牛头角上邨二及三期[11]。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政府於去年10月施政報告提出簡約公屋,決意興建3萬個簡約公屋單位,涉公帑約260億元。
原有牛頭角對出的海皮已經成為觀塘和九龍灣商貿區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2025 (由昔日的工業區轉化而成)。 葵青區現有27個公共屋邨,主要在荃灣新市鎮中的葵涌和青衣島,其中有4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元朗區現有18個公共屋邨,主要在元朗新市鎮和天水圍新市鎮,其中有1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沙田區現有23個公共屋邨,主要分佈在沙田新市鎮(包括大圍)及馬鞍山新市鎮,其中有5個是租置計劃屋邨,只包括仍供租住的單位、住戶及認可人口數目。 牛頭角下邨是在上世紀60年代興建的徙置屋邨,為在天災中失去家園或因舊區重建而要搬遷的家庭提供安居之所。
每每涉及土地規劃和運用的項目,輿論便傾向將解決基層住屋問題及社會發展放於對立面,此舉不但不利理性討論,更造成社會進一步撕裂。 香港正面對土地短缺問題,當中不止欠缺土地建屋、用作商業發展(辦公室樓宇),興建公共設施的土地同樣緊張。 香港持續發展商業是必要的,特別經過漫長疫情後,恢復經濟實為全港市民共同目標及願望。 3萬簡約屋單位 對劏房戶是及時雨相信無人質疑劏房租戶生活困難的現實。 據《長遠房屋策略2021年周年進度報告》,未來10年總房屋需求為42.3萬個單位,總供應目標定為43萬個單位,當中七成即約30萬個屬公營房屋單位。
2014年12月12日,民政事务局联同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和建筑署向立法会民政事务委员会提交兴建东九文化中心建议[14][15],预计于2015年年初向立法会工务小组委员会和立法会财务委员会提交建议及拨款申请,预算为39亿9千8百万港元。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2025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牛头角徙置区是牛头角下邨的前名,前身为1953年起中筑建的填海地,厂商自行于淘化大同工厂和船厂填土地之间的海湾填海,1955年已完成逾一百万平方呎[4]。 徙置大厦于1967年至1969年兴建,当中第8至12座继福来邨永隆楼后采用预制组件形式建造的公共房屋[5];但由于成效不彰,此技术未有再应用至其他公共屋邨大厦,直至1980年代中末兴建大埔太和邨2至3期(包括宝雅苑)为止[6]。 在落成时,适逢政府决定收回油麻地76座旧式住宅楼宇,以兴建包括油麻地停车场大厦、梁显利油麻地社区中心等公共设施,此邨的第7座遂成为该批受影响居民的接收屋邨[7]。 1973年香港房屋委员会成立后,旁边的“牛头角政府廉租屋”改名为牛头角上邨;牛头角徙置区则改名为现在的牛头角下邨,分为“一区”及“二区”。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牛頭角上邨
牛头角下邨一区(第1座至第7座)于2004年10月前完成拆卸工程,但受制于“孙九招”中减少兴建公屋的政策,而与部分被界定为“非必要”的公屋重建项目一并遭搁置,直至2006年才低调开展地基工程。 2008年12月10日[12],香港房屋委员会于原牛头角下邨一区位置分两期启动上盖工程,重新兴建牛头角下邨。 地盘占地3.18公顷,用作兴建1幢46层、2幢41层及2幢48层高的非标准型出租公共房屋大厦,当中贵显楼及贵新楼在朗天苑落成前,是目前全港楼层数目最高的公营房屋大厦。 為免與原有的上邨第8座混淆,房委會把以座數辨別的大廈分別冠上名稱,分別用對出龍翔道名字中「翔」字的諧音「長」來命名,「翔」與「長」的廣東話拼音(香港政府粵語拼音)均為「Cheung」;原為下邨第8座的徙廈命名為「長欣樓」。 觀塘區的牛頭角@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2,022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71,912人。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4,490,年齡中位數為 49.6歲。
牛頭角下邨單位面積: 牛頭角下邨貴月樓的交通站點
此外,商場內將設有一個面積約608平方米的超級市場,以供應居民日常所需。 根據政府的“整體重建計劃”,乙區的第9-12座已于1997年至1998年間清拆,原址于2002年重建為常逸樓、常滿樓及常悅樓。 甲區的第1-5座則于2003年年底清拆,地基工程2004年底已展開,現時正在建造新廈,興建上邨的預算成本約十三億元。 牛頭角上邨重建第一期,包括兩座各40層高的和諧一型第六款公屋及一座20層高的單方向設計大廈。
徙置大廈於1967年至1969年興建,當中第8至12座繼福來邨永隆樓後採用預製組件形式建造的公共房屋[5];但由於成效不彰,此技術未有再應用至其他公共屋邨大廈,直至1980年代中末興建大埔太和邨2至3期(包括寶雅苑)為止[6]。 在落成時,適逢政府決定收回油麻地76座舊式住宅樓宇,以興建包括油麻地停車場大廈、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等公共設施,此邨的第7座遂成為該批受影響居民的接收屋邨[7]。 1973年香港房屋委員會成立後,旁邊的「牛頭角政府廉租屋」改名為牛頭角上邨;牛頭角徙置區則改名為現在的牛頭角下邨,分為「一區」及「二區」。 1970年代,牛頭角下邨配備以一區第1至7座黃色、二區第8至14座橙色作為區分用途,直至1980年代後,更改為一區粉紅色及二區藍綠色的配搭。 當然,政府官員會說︰「有好過無。」那麼我也會說︰不知道政府官員是「有好過無」還是「無好過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