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碗窰樊仙宮,又名樊仙廟,供奉的樊仙是陶瓷業的行業神,逐漸發展成為地區的保護神,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位於香港新界大埔上碗窰村的上碗窰樊仙宮,又名樊仙廟,供奉陶瓷業的行業神樊仙,其逐漸成為地區的保護神,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樊仙宮由碗窰鄉十村共同管理,是碗窰鄉公所的辦公地點及鄉民日常議事地方。 在明朝年間,碗窰村是由文謝兩姓聯手開闢,康熙年間復界,謝氏不願回港而由文氏獨佔。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南遷的客家馬氏族人向原居的文氏購入碗窰村的窰場經營,後來規模逐漸擴大,馬氏十六世祖馬彩淵特地從廣東長樂縣祖地恭請當地特有的行業神樊仙到碗窰坐鎮,並建廟供奉。 上碗窰樊仙宮2025 雖然樊仙宮是陶瓷業行業神廟,於1930年停窰後,村民轉為務農,但仍然敬奉樊仙祈求風調雨順,成為地區保護神。
- 1949年成立嘅「碗窰公立學校」就起喺樊仙宮側邊,於擴展時喺宮內範圍設校長室、小賣部同埋教職員工廚房等。
- 樊仙宮建築的設計並不複雜,門上以白石簡單刻上「樊仙宮」三字,以水墨畫裝飾的屋簷飾有八仙的法器,朱紅色的門上亦有門神一對,配以對聯為「績溯鴻溝思流鴉海,仙傳梅隴澤沛椀陶」。
- 九龍水塘,雖然名為九龍,但其所在之處卻是位於新界沙田區西南面的金山郊野公園之內,由九龍水塘、九…
- 經過馬氏族人發展後,碗窰村的規模日益擴大,於是馬氏16世祖馬彩淵特地從廣東長樂祖地恭請樊仙到碗窰坐鎮,並建廟供奉保佑行業平安順利。
- 據考證,樊仙宮建於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5年),但在此以前樊仙信仰已經傳入,初時是方便生產者禮拜位於窰口附近的土壇,及後發展為磚壇。
- 樊仙宮由碗窰鄉十村共同管理,是碗窰鄉公所的辦公地點及鄉民日常議事地方。
1970年代中期一場嚴重火災破壞了樊仙宮很多歷史遺蹟,大門上的書法和繪畫於1976年整修時重新着漆。 Andy表示,樊仙宮是香港唯一供奉樊大仙師,即是陶瓷業的祖師廟宇,「樊仙宮為兩進式建築,有逾200年歷史,於1999年被列為古蹟」,宮內亦展有碗窰出土文物。 而在樊仙宮旁的「碗窰展覽」,是由上碗窰村空置的課室改建而成。 正因為大埔具有血緣和地緣的社群,因而孕育出豐富多元的歷史文化和群體網絡。 上碗窰樊仙宮2025 上碗窑樊仙宫,又名樊仙庙,位于香港新界大埔上碗窑村,供奉的樊仙是陶瓷业的行业神,逐渐发展成为地区的保护神,是香港法定古迹之一。 樊仙宫由碗窑乡十村共同管理[1],是碗窑乡公所的办公地点及乡民日常议事地方。
上碗窰樊仙宮: 上碗窰樊仙宮──唯一供奉陶瓷行業神廟宇
樊仙宫旁以碗窑村小学改建的碗窑博物馆展示在遗址发掘出来的陶器。 樊仙宮(又名樊仙廟)位於大埔上碗窰,是上碗窰村和下碗窰村的主要廟宇,相傳由馬氏興建,以供奉陶匠的守護神樊大仙師。 上碗窰樊仙宮2025 懸掛在正廳的木牌匾刻於清朝乾隆庚戌年間(一七九○年),故該廟的歷史已逾二百年。
敬羅家塾曾用作「卜卜齋」學堂,二十世紀早期更是啟智學校校舍。 展館的人流挺少的,整個下午只有小編和友人,加上建於半山丘,到處可見大樹紅花,感覺清靜悠閒。 旁邊有間碗窰公立學校,雖己荒廢,但平房設計,拍照還是不錯的。 學校另一邊是有超過二百年歷史樊仙宮,供奉了陶瓷業祖師樊仙,相傳樊仙發明用陶土燒製碗,且曾與百工祖師魯班比試製碗獲勝,所以得到從事傳統陶瓷業者的尊崇。
上碗窰樊仙宮: 大埔上碗窰武帝殿
廟內仍保留著一七九○年的木牌匾和紀念一八九七、一九二五、一九六四及一九七六年修繕工程的碑記。 其後,Andy引領我們在牡丹閣旁的樓梯前行,隨路標走約數分鐘,便看見最後的checkpoint:碾磨作坊遺蹟,這是一個直徑3.93米的圓形碾盤遺蹟,「估計當時是用牛推動碾磨,把瓷土碾成粉末」。 上碗窰樊仙宮 我們觀賞一番後,便沿大埔河行約20分鐘到港鐵大埔墟站,完成今次行程。 之後原路返回鉛礦坳營地,朝衛奕信徑方向及大埔路標進發,一直往下走至石屎路後,便隨着上碗窰、樊仙宮及碗窰展覽路標前行,約1個多小時後便看見第3個checkpoint:樊仙宮及碗窰展覽。
大埔頭鄧族於康熙十一年(一六七二年)在觀音河(今稱林村河)的東北岸(即現時大埔舊墟天后宮一帶)建立大埔墟,雖然現已滄海桑田,但從天后宮旁邊的「舊墟直街」,便能佐證大埔墟的位置。 昔日的大埔墟臨近大步海,水上交通便捷,遠至深涌、荔枝莊和塔門的居民也會在大埔墟貿易,墟市因此十分繁盛,是區內的經濟重心,更是清初香港地區三大墟市之一。 今年大埔頭村在敬羅家塾外筵開一百一十席,村民和賓客邊享用盆菜、邊分享喜悅,實在是一大樂事。 敬羅家塾是紀念鄧族敬羅公(元亮祖第十世孫)在十三世紀遷居大埔頭建村立業而興建的,大家可能會問家塾是甚麼? 上碗窰樊仙宮 家塾既是祠堂、教育場所和族人議事地方,亦是凝聚血緣社群的平台。
上碗窰樊仙宮: 歷史文化
一行人參觀過大埔滘野外研習園後繼續上路,經過荔枝坑,向城門路標方向進發,沿路兩旁有樹蔭,加上不時有涼風送上,舒適宜人。 上碗窰樊仙宮2025 上碗窰樊仙宮 由於這裏是多條山路的交匯處,有洗手間、食水售賣機、木櫈及涼亭等設備,是歇腳的好地方。 大埔頭村每年正月都會在法定古蹟敬羅家塾前搭建燈棚,棚內高掛添丁燈籠,向神明及祖先稟告過去一年村中出生的男丁,由正月初九至十二擇吉日開燈,正月十九完燈。 今年的慶燈盆由族中第二十六傳族人鄧善恆(大家都稱他為「恆哥」)親手監製,並主持打盆(即將烹製好的食物一層一層放進盆內),第一個打起的盆是獻給祖先,感謝祖先庇佑,之後,大家便急不及待大快朵頤。 在沙田這個傳統香港先民聚居的地方,有不少廣為人知的宗教建築如寶福山、萬佛寺等,而在沙田火車站的…
- 敬羅家塾曾用作「卜卜齋」學堂,二十世紀早期更是啟智學校校舍。
- 太和市建立後不久,英國於一八九八年租借新界,並選了大埔為新界的行政中心,旋即在運頭角里的小山丘上興建現已列為法定古蹟的大埔警署和北區理民府。
- 上碗窰樊仙宮,又名樊仙廟,位於香港新界大埔上碗窰村,供奉的樊仙是陶瓷業的行業神,逐漸發展成為地區的保護神,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 位於上碗窰村的碗窰展覽,介紹碗窰的歷史及考古發掘,並展示出土的明清兩代文物。
- 樊仙宮旁邊以碗窰村小學改建而成嘅碗窰博物館展示喺遺址發掘出來嘅陶器。
- 上碗窰樊仙宮,又叫樊仙廟,係喺香港新界大埔上碗窰村,供奉嗰位樊仙係陶瓷業嘅行業神,漸漸演變成為地區嘅保護神,係香港法定古蹟嚟嘅。
入口兩側置有重修紀念碑,讓大家了解當時參與重修的商戶善信,如酒廠、押店、魚欄,有助認識當年大埔區內的經濟歷史。 上碗窰樊仙宮2025 內堂設有神壇,壇上正是立廟初期馬氏始祖彩淵公從長樂縣請來的樊仙神像,神壇亦設有土地像供善信參拜。 上碗窰樊仙宮2025 而內堂的左右廳,放滿了樊仙宮的舊有香爐和燭台以及出產的陶瓷製品,值得大家一看。
上碗窰樊仙宮: 【全港唯一供奉陶瓷行業神 上碗窰樊仙宮】
1970年代中期一场严重火灾破坏了樊仙宫很多历史遗迹,大门上的书法和绘画于1976年整修时重新着漆。 上碗窰樊仙宮2025 上碗窰樊仙宮2025 据考证,樊仙宫建于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但在此以前樊仙信仰已经传入,初时是方便生产者礼拜位于窑口附近的土坛,及后发展为砖坛。 樊仙宮為兩院式的建築物,由夯土建成,二百多年的歷史中經歷多次的重修,包括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925年、1964年、1976以及2000年。 上碗窰樊仙宮 而上世紀70年代,樊仙宮就發生過一場嚴重火災,現時的書法和繪畫不少都是在1976年的重修中重新著漆。 碗窑村是由文谢两姓在明朝联手开辟,康熙年间复界,谢氏不愿回港而由文氏独占。
上碗窰樊仙宮: 大埔闖石林上歷史課
由於樊仙宮是香港境內唯一供奉樊仙的廟宇,見證了陶瓷業在香港的盛衰,因此於1999年12月30日,被列為法定古蹟。 上碗窰樊仙宮,又名樊仙廟,位於香港新界大埔上碗窰村,供奉的樊仙是陶瓷業的行業神,逐漸發展成為地區的保護神,是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樊仙宮由碗窰鄉十村共同管理[1],是碗窰鄉公所的辦公地點及鄉民日常議事地方。 樊仙宮旁以碗窰村小學改建的碗窰博物館展示在遺址發掘出來的陶器。 上碗窰樊仙宮,又叫樊仙廟,係喺香港新界大埔上碗窰村,供奉嗰位樊仙係陶瓷業嘅行業神,漸漸演變成為地區嘅保護神,係香港法定古蹟嚟嘅。 樊仙宮係由碗窰鄉十條村[註 1]共同管理,係碗窰鄉公所嘅辦公地點同埋鄉民日常議事嘅地方。
上碗窰樊仙宮: 古蹟.尋珍-大埔古蹟攻略
雖然樊仙宮係陶瓷業行業嘅神廟,但喺 1930年停窰之後,村民轉為務農,但仍然奉樊仙祈求風調雨順,成為咗地區嘅保護神。 1949年成立嘅「碗窰公立學校」就起喺樊仙宮側邊,於擴展時喺宮內範圍設校長室、小賣部同埋教職員工廚房等。 1964年樊仙宮喺二戰後首次重修,喺正門屋檐下繪畫咗兩幅壁畫,一幅係大埔王肇枝中學,一幅係碗窰後山嘅燕岩,即係表明由王肇枝中學至燕岩都係樊仙宮護佑嘅地方。 1970年代中一場嚴重嘅大火,燒毀咗樊仙宮好多歷史遺蹟,大門上面嘅書法同繪畫喺1976年整修嗰時重新上漆。 1949年成立的「碗窰公立學校」設於樊仙宮旁,於擴展時在宮內範圍設立校長室、小賣部及教職員工廚房等。 1964年樊仙宮於二戰後首次重修,於正門屋檐下繪畫兩幅壁畫,一是大埔王肇枝中學,一是碗窰後山的燕岩,表明由王肇枝中學到燕岩均屬樊仙宮護佑之地。
上碗窰樊仙宮: 上碗窰樊仙宮
據考證,樊仙宮建於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5年),但在此以前樊仙信仰已經傳入,初時是方便生產者禮拜位於窰口附近的土壇,及後發展為磚壇。 碗窰村是由文謝兩姓在明朝聯手開闢,康熙年間復界,謝氏不願回港而由文氏獨佔。 上碗窰樊仙宮2025 由於樊仙宮係香港境內唯一供奉樊仙嘅廟宇,見證咗陶瓷業喺香港嘅盛衰,因此喺1999年12月30號,列為法定古蹟。
上碗窰樊仙宮: 歷史
大家遊覽大埔警署及北區理民府,聯同鄰近的元洲仔前政務司官邸(法定古蹟),便可了解昔日政府管治新界的歷史。 在一八七三年,在泰亨的文氏族人和碗窰的馬氏族人領導下組成大埔七約(「約」是村落聯盟的意思),除了粉嶺約和泰亨約外,其餘的樟樹灘約、林村約、翕和約、汀角約和集和約都是客家村落。 七約在一八九二年在觀音河的對岸(西南岸)另立新墟,名為太和市,又修建廣福橋,方便各村村民到新墟買賣。 以法定古蹟大埔文武廟為祭祀中心的太和市,自建立後發展蓬勃,更取代了大埔墟的經濟地位。 大埔有兩條碗窯村,兩村之間有個曾經風靡整個新界的陶瓷工作中心,出產眾所聞名的青花瓷,現在當然已經荒廢,成為了法定古蹟,並設有碗窯展覽館,免費進場。
上碗窰樊仙宮: 歷史古蹟
位於新界大埔上碗窰村的樊仙宮,是全港唯一一座供奉陶瓷業的行業神樊仙的廟宇。 現為法定古蹟的樊仙宮現時由碗窰鄉十村共同管理,但在其建村之前,則是與文、謝兩姓族人有關。 碗窰村是由文、謝兩姓人在明朝年間聯手開闢,但有遷界令實施以後,已經搬遷過的謝氏後人就不願在康熙年間重回碗窰村,結果碗窰村就由文氏後人獨佔。 在村民轉為務農後,他們仍然敬奉樊仙,祈求風調雨順,樊仙在他們的心目中亦都由陶瓷業行業守護神化身成地區保護神,每逢男女婚嫁、動土建屋、開門洗頭、都會到此求神擇日。 上碗窰樊仙宮2025 上碗窰樊仙宮2025 由於樊仙宮是香港唯一供奉樊仙的廟宇,其存在見證了陶瓷業在香港的盛衰。
上碗窰樊仙宮: 上碗窰樊仙宮──唯一供奉陶瓷行業神廟宇
樊仙宮旁邊以碗窰村小學改建而成嘅碗窰博物館展示喺遺址發掘出來嘅陶器。 早前帶大家走訪過大埔上碗窰的遺址以及碗窰博物館,而今期古蹟古鄉就來到這座由碗窰鄉十村共同管理,目前香港唯一一座供奉陶瓷業行業神樊仙的廟宇。 在陶瓷業興盛的時候,樊仙宮固然能香火鼎盛;但到底在香港陶瓷業式微後,這座廟宇又面對著怎樣的命運呢? 樊仙宮是上碗窰村和下碗窰村的主要廟宇,確實的建築日期已經無從稽考,只能從懸掛在正廳刻於清朝乾隆庚戌年間(1790年)的木牌匾刻推斷,這座廟宇已有超過二百年的歷史。
上碗窰樊仙宮: 古蹟.尋珍-大埔古蹟攻略
走了約25分鐘便到第1個checkpoint:大埔滘野外研習園。 Andy表示,園內有小草地及涼亭可小休,也有機會看見不同植物、雀鳥、爬蟲類及兩棲類動物,「切記在戶外看見任何生物,不能觸摸,避免打擾牠們,而且有些物種有毒,例如黑眶蟾蜍或大綠蛙,但大家未必分得出」。 由大埔墟火車站出發,乘小巴23K,約15分鐘可到神秘碗窑村。 一下車,便見到這掛滿金針花的站台,有點日式鄉村巴士站的味道。 九龍水塘,雖然名為九龍,但其所在之處卻是位於新界沙田區西南面的金山郊野公園之內,由九龍水塘、九…
據考證,樊仙宮係乾隆年間(1736年至1795年)起嘅,但係起廟前樊仙信仰就已經傳入咗,初時係方便生產者禮拜喺窰口附近嘅土壇,之後就發展為磚壇。 上碗窰樊仙宮 之後分別喺 1964年、1976年同埋 2000年重修過。 大埔碗窰是香港目前已發現唯一的青花瓷窰址,部分發現窰爐的地方於1983年列為古蹟。 位於上碗窰村的碗窰展覽,介紹碗窰的歷史及考古發掘,並展示出土的明清兩代文物。 自九廣鐵路於一九一○年通車後,大埔與鐵路沿線的地區連繫變得緊密,為大埔社區帶來很大的影響。
館裡收藏並展出大量的瓷品和窯具,又以瓷碗的數量最多,有些碗缺了一角,有些碗染滿泥,還有些碗扭作一堆,卻有股滄桑的味道,隱約仍可窺探當年的技人技術。 家裡平日食用的若是瓷碗,那帶孩子到這裡,就可了解他們手中碗的背後故事啦! 上碗窰樊仙宮2025 館裡有展板介紹陶窯的生產工序,以及碗窯村如何利用地理環境,得天獨厚地生產出令人心醉的青花瓷。 碗窰村是由文謝兩姓族人在明朝聯手開闢,只因為遷界令使他們不得不離開,而到了康熙年間復界,就只有文氏重新回到碗窰村。 後來康熙十三年間(1674年),客家馬氏族人就從文氏購入窰場經營,並由馬氏十六世祖馬彩淵從廣東長樂恭請樊仙到碗窰坐鎮,這就是坊間流傳有關樊仙宮的起源。 上碗窰樊仙宮2025 【明報專訊】大埔可說是新界的行山勝地之一,區內有多條難度不一的路線。